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您声闻菩提的依于苦、集、灭、道四圣谛、三十七菩提分,而来证得所谓的沙门四果──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乃至您是缘觉菩提──所谓的辟支佛,您依于十二因缘、十因缘的流转还灭,而来证得这样子的缘起,相应于辟支佛所能了知的真义,而证得缘觉菩提成为辟支佛;乃至您修学菩萨道,您依于四摄六度,您依于人无我、法无我而要地地增上;乃至成就四智 | admin 2020-06-08 |
|
又观察这个真实心,含藏了种种的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乃至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性空……等一切佛法,都是从如来藏这个真心所出生、所显示。经过这样的确实的体验,我们就说你已经证得了般若慧的别相智。《心经密意》在佛菩提道里面,说总相智叫做根本无分别智,别相智叫做后得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是说,证得这个第八识的时候,那是进入佛菩提道真正修行 | admin 2020-06-08 |
|
又观察这个真实心,含藏了种种的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乃至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性空……等一切佛法,都是从如来藏这个真心所出生、所显示。经过这样的确实的体验,我们就说你已经证得了般若慧的别相智。在佛菩提道里面,说总相智叫做根本无分别智,别相智叫做后得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是说,证得这个第八识的时候,那是进入佛菩提道真正修行的开始,也就 | admin 2020-06-08 |
|
因此,想要实证初果的人,必须先针对前面各章节所说五阴十八界六入的生灭性与虚妄性有所理解、有所现观,然后依于四圣谛实修苦圣谛而断三缚结,再进修此四念处观,即能证得二果乃至阿罗汉果。若没有明师细加说明,误将证得初果以后所修学的四念处观当作凡夫地想要证初果的观行法门,往往落入识阴中的意识心境界中,常常想要保持觉知心意识处于正知不昧之中,于是永远断不了我见 | admin 2020-06-08 |
|
以上所述为世间八正道之正理,相较于出世间八正道正理,世间八正道没有思维修习四圣谛,及无漏思维的修习,大致上属于意识层面的修习,泰半着重在基本人伦的运作与实践。一切佛子,若能以人伦为基础,勤修十善业,修身齐家,进而发挥仁民爱物、慈悲众生之情怀,自身力求解脱,并愿度一切有缘众生同得解脱;自身愿求佛道,也普愿一切有情皆能同证菩提、共成佛道,则此世间八正道 | admin 2020-06-08 |
|
四圣谛者谓:一、苦谛:吾人一期生死中,有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等八苦。此八苦则归结为一苦─五蕴炽盛苦,一切苦皆因五蕴炽盛而有故。或云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身受苦、意受苦、服药苦,皆名苦苦。有生必有死,世间一切法终归坏灭,是名坏苦。诸行无常,剎那变易,是名行苦。苦之现象本来存在,乃是事实,非因假名施设而有。众生不了苦之真义 | admin 2020-06-08 |
|
若在此基础上,再现前观察五阴的四圣谛,正确现观五阴的每一阴内容,特别是了知识阴的全部内容;再针对每一阴各有的苦、集、灭、道圣谛的深细相,都已一一现观而如实了知,三界有漏及无明漏已经全部灭尽,方能断尽我执,五上分结都已灭尽而成为慧解脱的四果人。这是因为初果人只是对五阴的四圣谛作了粗相的观察,只是断了我见;也还没有解脱於欲界法的贪爱,所以还不是心解脱的 | admin 2020-06-08 |
|
若在此基础上,再现前观察五阴的四圣谛,正确现观五阴的每一阴内容,特别是了知识阴的全部内容;再针对每一阴各有的苦、集、灭、道圣谛的深细相,都已一一现观而如实了知,三界有漏及无明漏已经全部灭尽,方能断尽我执,五上分结都已灭尽而成为慧解脱的四果人。这是因为初果人只是对五阴的四圣谛作了粗相的观察,只是断了我见;也还没有解脱於欲界法的贪爱,所以还不是心解脱的 | admin 2020-06-08 |
|
[10]圣龙树菩萨在《中论》中破斥断见外道如下:「若一切皆空无生亦无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以无四谛故见苦与断集证灭及修道如是事皆无以是事无故则无四道果无有四果故得向者亦无若无八贤圣则无有僧宝以无四谛故亦无有法宝以无法僧宝亦无有佛宝如是说空者是则破三宝...复次空法坏因果亦坏於罪福亦复悉毁坏一切世俗法」——《中论》卷4佛陀说:舍利弗!若有众生说有真 | admin 2020-06-08 |
|
再来说对我见的疑,对我见的疑大概有几个,第一个就是对于五阴虚妄有疑,对于四圣谛的法有疑,对于第八识常住不灭的法也是有疑;有这些疑,就障碍了自己出离三界生死。--------《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10集三缚结的内涵>正旭老师 | admin 2020-06-08 |
|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世俗谛所观之蕴处界等法,以及依附于蕴处界才有的世俗谛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法,都从如来藏中生起;如来藏为缘起法之体,就没有蕴处界等法;若无蕴处界等法,即没有世俗谛之二乘菩提等万法缘灭真实正理,所以说世俗谛是依于蕴处界而有,蕴处界则依如来藏而有,故说一切法即如来藏。且说世俗谛之二乘菩提,以大乘胜义谛为理体,然而如来藏即是阿赖耶 | admin 2020-06-08 |
|
四地的增上慧学的熏习主要在哪里呢?在重新依相见道位去观行:观声闻法中的四圣谛。四圣谛有十六心:苦圣谛的法智忍、法智、类智忍、类智,这样观行。苦圣谛的四心观行完了,再来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也各有如是四心:法智忍、法智、类智忍、类智。十六心观行的完成,不是依二乘法的那种方式观行,而是以真如的立场,从无生法忍来观这四圣谛的十六心,叫做安立谛十六心;四 | admin 2020-06-08 |
|
六地跟四地、五地的增上慧学的修行也有差异,四地的增上慧学的熏习主要在哪里呢?在重新依相见道位去观行:观声闻法中的四圣谛。四圣谛有十六心:苦圣谛的法智忍、法智、类智忍、类智,这样观行。苦圣谛的四心观行完了,再来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也各有如是四心:法智忍、法智、类智忍、类智。十六心观行的完成,不是依二乘法的那种方式观行,而是以真如的立场,从无生法忍 | admin 2020-06-08 |
|
在成佛的最后阶段,我们如果略去了祂成佛的时候,所谓的受牧羊女供养的这些情节不说,单只来谈佛陀成佛的简单的内容上来讲的话,我们可以说佛陀是(先思惟四圣谛、八正道、因缘法而降伏欲界魔,而证得解脱果以后,接着)在初夜分的时候,因为祂坐在菩提树下思惟整理所有一切,祂无量世以来修行的这些道理。那么在初夜分的时候佛陀是用手按地,用手按地之后接下来就等于是到了明 | admin 2020-06-08 |
|
四地的增上慧学的熏习主要是重新依相见道位去观行:现观声闻法中的四圣谛。四圣谛有十六心的观行,不是依二乘法的那种方式观行,而是以真如的立场,从无生法忍来观这四圣谛的十六心,叫做安立谛十六心。四地,可以随意化现到十方世界度化众生(四禅八定及五神通未修学具足者,则不能发起意生身)。可是他观察:我的真实的本心在这里,我化现这些化身到处去说法利乐有情,其实都 | admin 2020-06-08 |
|
![]() |
佛学基础学习导引:学佛释疑三归五戒十善业五时三教烦恼业力与轮回三法印四圣谛五阴十八界四禅八定六波罗蜜什么是佛教学佛释疑学佛释疑(一)【共130集】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163.html学佛释疑(二)【共130集】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165.html学佛释疑(三)【共130集】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167.html三归五戒学佛与三归五戒 | admin 2020-06-07 |
![]() |
今再观之,知其应系天竺事密时代晚期,初始渗入印度教性力派邪法之时所造的伪经,原因如下:一、此经所说唯曾言及四圣谛、八正道名相,不曾言其意涵:经中亦言:[时诸菩萨入楼阁中,而念六字大明。是时见涅槃地,到彼涅槃之地,见于如来,观见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心生欢喜。]于此即知造经者尚不知无余涅槃中之无人、无我、无他、无寿命也。由此可知是未断我见之凡夫所造。二、若 | admin 2020-04-08 |
![]() |
佛向尼提说:善来,比丘!尼提就悟得本来不生不死的涅槃本际,心已能出五蕴家而法衣在身;佛重新为尼提说四圣谛法要,尼提诸漏得尽成阿罗汉,也具足了三明六通。当时舍卫城中,长者婆罗门听闻尼提出家的事,都生起讥嘲、瞋忿、嫌恨心,而议论着:这尼提鄙秽下贱而得以出家,若设供养会时,尼提来的话,就玷污了我们的舍宅床褥了。全国的人议论纷纭,就这么往上传到波斯匿王那儿 | admin 2020-02-21 |
![]() |
佛教导二乘人实证四圣谛而得解脱,只是教导他们离开虚妄法,也就是离开我所的执著,离开我见与我执,只是离开这个虚妄就叫作解脱。也就是说,出离三界生死不是要灭尽自己而离开三界,而是要把我见、我执断了。因为解脱的意思不是断灭,而是可以在生死中得自在,能够自在于生死,而生死不能自在于自己,这就是解脱。换句话说,解脱生死的本质是灭我见、灭我执,只是这么了尽生死 | admin 2020-02-21 |
![]() |
譬如: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和世间人刚好相反,因为他们都已经清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真理,也明白四圣谛、八正道的正理,知道一切世间法无非是苦,所以就很厌离这种自无始以来不断在三界当中生死轮转、头出头没的状态,而极力想要断除修集世间苦的因,想要从生死苦当中解脱出来,因此就会很努力地修行八正道,最终才能够成为所作已办,梵行已立,生死已尽,不受后有。的阿罗汉,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