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们现在就正式的进入说明四圣谛的一一谛的内涵。我们先来说明何谓苦圣谛。什么是苦圣谛呢?苦是三界中生灭的无常的有漏有为法。那为什么会称为圣谛呢?苦,每一个人都知道苦,有的人因为求不得苦,有的人因为生活困苦而感觉到苦,这个都同样都是苦,但是这个苦是不是圣谛呢?为什么佛所认识到的这样子的苦才叫作圣谛?为什么一般的众生所知道的苦不是圣谛呢?这个苦对于众生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紧接着我们要跟各位说明的,是四圣谛的第二个圣谛——苦集圣谛。为什么要去探讨苦集圣谛呢?苦集圣谛在四圣谛里面,它是占着怎么样的一个地位呢?因为苦集圣谛它是前面所说的八种苦的原因,也就是说,苦集圣谛它是在探讨前面八种苦生起的原因。我们前面已经叙述了众生存活在世间有八种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苦,总括而言为五阴炽盛苦,这包 | admin 2018-07-21 |
![]() |
那四圣谛其实是缘起的另一种表达,四圣谛其实是缘起法的另一种表达,分成流转还有还灭两种缘起。那流转,什么是流转呢?在四圣谛里面哪一部分是在说明流转的法呢?流转的法就是前面两者,也就是苦圣谛跟苦集圣谛,这个是生命的流转,这个就是六道的轮回。因为有苦圣谛跟苦集圣谛,所以会有生命的流转;因为生命的流转,所以会让众生轮回三界六道永无穷尽,这个就是四圣谛里面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苦灭道圣谛当中的道是在指什么呢?依着这个道修会到什么样的境界呢?四圣谛当中的苦灭道圣谛它指的是什么东西呢?这个道它是能通往涅槃之路,修行的人如果想要证涅槃的话,必须要行于此道;这个道能够让修行的人达到涅槃的境界,苦灭之道圣谛是四圣谛的第四圣谛,简称为道圣谛,就是这个道理。苦灭道圣谛的这个第四圣谛之所以称为道圣谛,就是说这个道它能够通往涅槃之路,修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首先什么是声闻菩提?声闻菩提就是佛的以四圣谛为主旨,以四念处观为观心的法门,以八正道为观行实施的方法,然后进而观察蕴处界,了知了蕴处界虚妄以后,进而断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乃至能够把我所执、我执断尽,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可以究竟解脱。接下来我们要谈什么叫作三界爱?三界爱就是对三界有起了贪爱!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讲的就是有五欲的众生所居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陀无限慈悲,不忍看到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受尽无量苦,所以在初转法轮时,一开始就宣讲”苦,集,灭,道”四圣谛,告诉人们产生苦的原因和从痛苦中解脱的方法。《增一阿含经》卷十七,世尊告诸比丘:“彼云何为苦集谛?所谓集谛者,爱与欲相应,心恒染著,是谓名为苦集谛。”财,色,名,食,睡,为人间的五欲,各种欲望都在爱欲中,爱与欲相应就随之产生三种爱&m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为他相信佛,所以对于佛所开演的圣教——四圣谛、十二因缘法以及三十七道品,他都没有疑惑、他愿意遵循,根据这个遵循的结果,他就很快进入修道的内涵。比如说,佛说的你本身是无常、是苦、空,这些他在当下就能够了知,这是属于利根人,所以不管这世间人所说什么钝使、利使或是什么,对他都没有妨碍,他很快就能证入;然后他再继续在修行的时候,将三十七菩提分&m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四圣谛义智者应观若解了者 能离生死善男子。时彼众生于命临终。既见其昔所事之神。又闻为说如此要偈。既终之后不堕恶趣。因斯力故速免生死。又善男子。若有众生心乐佛法。虚空藏菩萨摩诃萨。于其临终而现佛形。为说偈言。佛智真实度生死海速求佛智 得尽诸苦善男子。时彼众生得见佛身。又闻此偈至心。观察。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命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若有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所以者何?摄受一切众善法故。诸贤!犹如诸畜之迹,象迹为第一,所以者何?彼象迹者最广大故。如是,诸贤!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习、苦灭、苦灭道圣谛。】---(《中阿含经》卷7第30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阿罗汉是依照佛所教导的四圣谛、八正道,他在蕴、处、界里面去作观行;他去观一切法苦、空、无我、无常,渐渐地、慢慢地去断尽三界贪爱;从断我见断掉我见烦恼,再来断掉我执烦恼,所以在这一生捨寿的时候,他愿意将自己、自我把他灭尽;所以当自我灭尽以后,他就不在三界中出生,所以就脱离生死轮迴的苦,就直接入无余涅槃,这样的一位圣者,我们就称他叫作阿罗汉。所以阿罗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目录【第一篇】总论【第二篇】略说二乘菩提第一章声闻菩提第一节声闻菩提概说第二节略说四圣谛第一目苦圣谛第二目苦集圣谛第三目苦灭圣谛第四目苦灭道圣谛第三节略说八正道第一目世间八正道第二目出世间八正道第四节声闻菩提之内涵第一目五蕴概说第一款色蕴第二款受蕴第三款想蕴第四款行蕴第五款识蕴第六款非五蕴所摄的意根第二目略说十二处第三目略说十八界第四目现行熏种子,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色」「识」并不互入,如何为彼此因,如何为彼此果,彼此互说,相调其缘起顺序,皆无能可解,则佛陀既然有隐覆说,当知其为隐覆说,以《阿含经》即说佛陀所谈一切,皆是如实,皆是利益众生;而此当下一会,都是小乘人,如何不利益之?所以随其根性而谈四圣谛,八正道,十二支缘起,乃至诸支缘起,正以相随其根性而为发语解缚,所以有如是三转说法,因此隐覆大乘义理,于此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八正道其实就是苦灭之道,是灭苦的方法,正是四圣谛中的道谛——苦灭道圣谛。在这部经中,世尊略说了以后,舍梨子尊者详细解说四谛八正的内容,可以说是钜细靡遗了;对观行的方法也很清楚的说明了,剩下的就是读者实际上加以如理作意的观行了!这正是读者自己应该要作的事情。如果您真的想要取证解脱果,想要确实证得初果的解脱,乃至二、三、四果的解脱,那就如实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修证方法不同二乘解脱道的基本修行方法,如安般、四念处、四圣谛、十二因缘等,都是基于观察现象界的苦、空、无常、无我,以断除我见、我执为目的。大乘佛菩提道的基本修行方法则是实修六度,累积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以求证诸法实相(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种智为目的。大乘佛菩提道的见道、修道、成道,皆需积累广大的福德资粮作为基础,若缺少资粮便无法进修。二乘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第一节略说四圣谛释迦世尊证道后,在鹿野苑初转,度化憍陈如等五比丘。当时世尊为五比丘所说的法,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乃至于化道既圆将入涅槃时,又于遗教经中,三唱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问者,可以赶快发问,由此可以看出四圣谛在佛所说法中的重要性。所谓四谛,为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者,真义、实义、如义、不颠倒义、绝虚妄义。《瑜伽师地论》卷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法虽然广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每一法门到最后都汇归于定,因定而依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第一义谛等发禅,亲见佛性或断除烦恼。念佛人于此世界,修念佛法门而悟入佛性者是如此,带业往生至极乐世界者,于花开见佛后,闻法而入无生忍(注二),亦复如此。是故一切修行法门皆当汇归于禅定。因此,广义的说,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净土的各种法门在内,都属于禅定的范围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就回答阿难说:是的,姨母于我有大恩德,但是我对她也多有恩德;因为我的缘故,她才能够得到对于三宝的信心,能行三归依、持守五戒,能观行诸法的苦谛、苦集谛、苦灭谛以及苦灭道谛的四圣谛法,得以建立并且长养对于佛法的信、进、念、定、慧五根五力;像这样子的恩德,即使有人用自己的身体来供养,舍身的功德也无法及得上。这里的意涵就值得我们注意了,意思是说:能够引导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听闻佛菩萨解说解脱道法要,即声闻法中的五阴十八界、四圣谛、八正道,证得初果须陀洹。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中品下生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菩萨。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听闻声闻法要,为其开示五阴的虚妄、十八界的虚妄、五阴十八界观行,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中品上生的菩萨,是告诉他苦、空、无常、无我,讲四圣谛、八正道的这个解脱道的正理;大乘的菩萨就告诉他第一义谛的正理。所以第一义谛与世俗谛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第一义谛完全是以法界实相心为主,所谈都触及法界实相心;而解脱道的正理就叫作世俗谛,它只是世俗的正理。依于如来藏来看,世间一切万法、五阴十八界都是生灭无常、缘起性空的,要是一切这些法灭尽以后,就没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大家有没有看到?见佛的礼节还是要有!然后才听闻佛菩萨来解说解脱道的法要,也就是说声闻法中的五阴十八界、四圣谛、八正道,他这时候才能够证得初果须陀洹。证得初果须陀洹的时候,然后才继续在极乐世界修行半个小劫以后,才能够成就阿罗汉。这就比中品上生的菩萨--他是马上成就阿罗汉----差了很多。所以说我们这里有讲到:他要讲四圣谛,八正道----八正道就是正见、正志、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