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譬如说“四谛”,讲的就是声闻人所修学的四圣谛:也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跟苦灭道圣谛。“苦圣谛”就是说,我们对于我们三界的一切法,事实上它的本质都是生灭,而令人痛苦的。这种痛苦是说,即使我们在快乐的境界里面,我们想要让它保持,可是它终究还是要丧失。所以天人他是快乐的境界,可是在这快乐的境界,他有办法永远保持吗?他还是没有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其余虚空、能量、冥性更不足论,托之于渺渺无物,虚邈之中,以为必当如是,则一切业果惟其所持,则业果业因如何不混淆其中,众生修业各自不同,业因成就,如何染杂同会?如果各自业因独自存在,何须说有虚空、能量、冥性?何须附会之?而且附会,究竟何为?虚空无物,小乘法定虚空为「色边色」,为物质以外之处,不过强立而名之,毕竟不实,以不实之物说有自性,此物何生万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照《杂阿含经》的佛语,没有证果的小乘人,是很难有资格称之为比丘,以名实不符的缘故,如来认为如实地理解「正确知见」,是一切比丘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如实理解,进而审慎观察,而断除了对于三宝以及四圣谛的疑惑,仍然是属于比丘之外,不入比丘众中。大乘僧则必须以了解大乘法为根本,但目前许多人已经不清楚何谓大乘法和小乘法的分际,以为只有笼统归纳,便说此心里面有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信因信果就会相信二乘的四圣谛、大乘法的第一义谛必定真实有,当然就会努力清净自心,三归依就会更清净了。最后要相信世间必定有得道之人,也必定有让人证道的法门;有人绝不相信,特别是土城老人走了以后,而我们刚刚出来弘法时;当年我想要把法送给别人,他们还不相信啊!他们认为这个年代已经没有人能得道了,不管是解脱道、佛菩提道,都没有人能得。我太直爽,心想:我信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三乘佛法中的小乘声闻解脱道,是以身念处(也就是观身不净),还有受念处(观受是苦)、心念处(观心无常)以及法念处(观法无我)的四念处法为行门,依苦集灭道的四圣谛而作观行,现观五阴、十八界、十二处我是虚妄不实,可以因而得以断我见、断三缚结;进一步又依八正道而行,修断我执思惑等三界惑及我所的贪爱,因而得以出离三界生死。其中,八正道是八项远离偏邪,质直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他终于依于佛所施设的三十七菩提分、五根、五力这样的一个四圣谛、八正道的道理,而终于成就了一个道果。根据后面的看起来,他就是成为阿罗汉了。那要提醒菩萨的是:大乘有四念处,小乘也有四念处;小乘有三十七菩提分,这里所谓的三十七品,大乘一样有三十七品;并不是只有小乘才有四念处,小乘才有三十七菩提支。那我们继续看:【往到弟所劝令奉法:五戒十善生天之本,布施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八正道第一正见,就是能明见、能够明白的能够了知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实理。第二正思惟,就是既然有了四圣谛真实义理的正见,就要进一步思惟而使智慧能够增长,心无邪念。第三是正语,就是时时摄心,言无虚妄,不去造作两舌、恶口、绮语、妄语等这四种恶业。八正道的第四个是正精进,就是要不断不间夹地修种种的道行:已生的恶法要赶快让它断除,未生的恶法要让它不生起;未生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两者有着根本的不同,怎么可以混为一谈呢?探究生命流转的问题,佛教小乘学者从《阿含经》所说的四圣谛、五蕴、十二因缘及八正道中,从佛处处所宣说的缘起、无我的义理,建立了业感缘起的生死轮回,及涅槃解脱的理论。但是,仍然存在着尚待克服的难题。这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首先,就是既然每一个众生今世的烦恼与业,都是依五蕴假我而造作的,未来世也是依五蕴假我而感得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们先来看,大乘的灭苦跟二乘的灭苦方法有什么样的不同?为什么分成大乘跟二乘?同样是灭苦,为什么有大乘的方法?跟二乘的方法为什么会不同?首先我们来看看,声闻的灭苦的方法是什么?声闻灭苦的方法主要是四圣谛。我们先来讲苦谛,四圣谛从苦谛、苦集谛、苦集灭谛、还有苦灭道谛。先来讲苦谛,什么是苦谛?苦谛讲的是八苦,也就是生、老、病、死这四种苦,然后求不得、怨憎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再来讲,说无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说没有五阴这样的境界;虽然五阴是在如来藏中存活,但是祂从来没有受想行识这样的境界出现,也没有眼耳鼻舌身,乃至说没有老死,亦无老死尽,也就是没有五阴十八界这样的境界;也没有四圣谛,也没有智慧这样的一个境界,也从来没有得到任何一法。这样说来,就是在讲什么?无余涅槃的境界。也就是说,阿罗汉把五阴十八界灭掉,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谓的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必定是所有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永远会因为我们修学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依四圣谛、八正道,乃至依十因缘、十二因缘的流转还灭,而来证得小乘的无学果位。不管是阿罗汉无学果,或是辟支佛无学果,依之而能够在寿算终了的时候,或是提前依自己的四禅八定具足而来提前舍报,这个舍报必定是要灭掉身心──五蕴身心,灭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如果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北传佛法的大乘比丘们,也如同南传佛法一样,口中常说无常、苦、空、无我,虽然他们也在教导众生修学四圣谛、八正道等无常、无我之法,也有教授十二因缘之缘起性空者;但是我们观察他们的所说、所修以及所证,却都仍然落在意识我见之中。像这样的人,自身尚且无法断除我见,都是以意识细心作为涅槃本际,都是属于错悟之人,却反过来指责大乘真见道的菩萨亲证如来藏是外道神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说作圣谛义者,是说有量四圣谛,何以故?非因他能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是故,世尊!有有为生死、无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余及无余。说无作圣谛义者,说无量四圣谛义,何以故?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断一切受集,证一切受灭,修一切受灭道。如是八圣谛,如来说四圣谛。如是四无作圣谛义,唯如来应等正觉事究竟,非阿罗汉、辟支佛事究竟,何以故?非下、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真见修习四圣谛法。是名四圣谛。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修习甚深四圣谛法佛告迦叶。善男子。谓四倒者。于非苦中生于苦想。名曰颠倒。非苦者名为如来。生苦想者。谓于如来无常变异。若说如来是无常者。名大罪苦。若言如来舍此苦身入于涅槃如薪尽火灭。是名非苦而生苦想。是名颠倒我若说言如来常者即是我见。以我见故有无量罪。是故应说如来无常。如是说者我则受乐。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或复有说四圣谛法。或复有说诸法因缘。或复有说诸业烦恼皆因缘生。或复有说我与无我。或复有说苦乐二法。或复有说常无常等。或复有说净与不净。复有世尊为诸菩萨演说所行六波罗蜜。或复有说诸大菩萨所得功德。或复有说诸佛世尊所得功德。或复有说声闻之人所得功德。或复有说随顺一乘。或复有说三乘成道。或有世尊左胁出水右胁出火。或有示现初生出家坐于道场菩提树下转妙法轮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是声闻人听闻世尊的开示,用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来观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虚妄,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声闻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了五上分结;也就是断了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处于无余涅槃本际极寂静的境界中,永远不再在三界中出现。由此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下: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二因缘所说的无明,既然没有所谓的无明,当然没有无明尽这件事,乃至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二因缘所说的老死,既然没有所谓的老死,当然没有老死尽这件事;真心的实际理地既然没有苦圣谛、苦集圣谛、苦集灭圣谛、苦集灭道圣谛,当然没有所谓的四圣谛可言;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智慧,也没有任何有所得这件事,因为真心无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前一集已说明,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法,祂没有智慧也没有所得,菩萨证此无所得的真心,才是真正的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摩诃萨。所以《心经》才会开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今天继续《心经》下一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是声闻人听闻世尊的开示,用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来观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虚妄,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声闻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了五上分结;也就是断了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处于无余涅槃本际极寂静的境界中,永远不再三界出现。由此可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无苦集灭道:远离了十八界一切的法,唯有第八识空性心存在的时候,苦、集、灭、道、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诸佛法还会有吗?无智亦无得:智即一切解脱的智慧,包括解脱道的智慧,佛菩提道的智慧。空性如来藏心原本就不念一切法,不与一切法相应,从来都是自住涅磐寂灭境界,而本身又是具足一切真如性,若以如来藏而说所谓证得解脱而实无解脱可证,自然是无智亦无得;而以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