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四圣谛的义理先引经而说:【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若有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所以者何?摄受一切众善法故。诸贤!犹如诸畜之迹,象迹为第一,所以者何?彼象迹者最广大故。如是,诸贤!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习、苦灭、苦灭道圣谛。】 三摩地

2018-07-22

四地的增上慧学的熏习主要是重新依相见道位去观行:现观声闻法中的四圣谛四圣谛有十六心的观行,不是依二乘法的那种方式观行,而是以真如的立场,从无生法忍来观这四圣谛的十六心,叫做安立谛十六心。四地,可以随意化现到十方世界度化众生(四禅八定及五神通未修学具足者,则不能发起意生身)。可是他观察:我的真实的本心在这里,我化现这些化身到处去说法利乐有情,其实都 三摩地

2018-07-22

有人说佛法就是在讲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性空、三十七道品等诸法,这就是佛法。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佛法不只是这一些而已,佛法可以依觉悟内涵的不同,分为三乘菩提,也就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和佛菩提。而这其中声闻菩提与缘觉菩提,是专门教导众生如何断除烦恼,而得以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这是属于解脱道的修行;而佛菩提则是法界实相根源的证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我们这一节,就跟各位解释说明到这个地方,下一个阶段我们跟各位,介绍四圣谛的内容。-----《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03集三界六道与解脱果》正礼老师 (原标题:三界六道与解脱果--解脱就是灭尽三界我与我所) 三摩地

2018-07-22

 ------《三乘菩提之三乘菩提概说第8-10集四圣谛—苦灭道圣谛》正文老师开示(原标题:三十七道品) 三摩地

2018-07-22

舍梨子尊者所开示的八正道真实道理,其实就是四圣谛中的苦灭之道,也就是灭苦的方法。如果能够依照八正道的正理而确实作详细的观行,就能确认离念灵知心非常住不坏心——不但是欲界中的离念灵知心、未到地定中的外道神我离念灵知心、初禅中的梵我离念觉知心,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中的离念灵知心,都同样是虚妄法。若能依前所述八正道之理,如理作意,详细而反复的思维观 三摩地

2018-07-22

声闻菩提是以四圣谛为主旨,以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以八正道为实施的方法,进而观察蕴处界,了知蕴处界虚妄以后,就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这三缚结断除,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乃至将我所执、我执断除而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就可以入涅槃。然而阿罗汉入涅槃前,必定有所疑:阿罗汉入了涅槃到底是不是断灭空?因为有所疑,就去请问佛,佛就告诉阿罗汉:阿罗汉入了涅槃,并不是断灭 三摩地

2018-07-22

第一篇概说三乘菩提什么是佛法?有人说:佛法就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等。然而佛法不只是这样,整个佛法要分成两个大部分来说:一部份是讲二乘——声闻、缘觉所修的解脱道,另一部分是讲大乘菩萨所修的菩提道。解脱道是讲二乘的行者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菩提道讲的是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的证知,法界 三摩地

2018-07-22

若以三教来说,是从《阿含经》开始,即是第一时教;《阿含经》讲的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二乘的解脱道,让众生了解断见思惑烦恼可以出离三界,舍寿可以入涅盘;同时,《阿含经》也说,二乘入涅盘不是所有的法都灭掉,佛说灭掉十八界进入无余涅盘中,还有一个「实际」不灭;这个「实际」是各个众生从无始以来本来就存在,是不生不灭的,涅盘则是依祂的不生不灭而施设的。 三摩地

2018-07-22

然后,佛为他们将二乘菩提解脱道,就是初转法轮四圣谛、八正道,他们五个人就都成为阿罗汉。然后就以这五个人建立为声闻僧团,就开始弘扬起来;所以前十几年是阿含期,专讲二乘菩提,专讲解脱道。等到有很多人断了我见与我执,大家口耳相传;真的可以出三界的生死。已经对佛产生了绝对信心,大家的信心都够了;佛观察因缘成熟了,才转进第三时第二教即是讲般若诸经,主要界万法 三摩地

2018-07-22

第一节略说四圣谛释迦世尊证道后,在鹿野苑初转,度化憍陈如等五比丘。当时世尊为五比丘所说的法,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乃至于化道既圆将入涅槃时,又于遗教经中,三唱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问者,可以赶快发问,由此可以看出四圣谛在佛所说法中的重要性。所谓四谛,为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者,真义、实义、如义、不颠倒义、绝虚妄义。《瑜伽师地论》卷 三摩地

2018-07-22

也是声闻人听闻世尊的开示,用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来观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虚妄,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声闻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了五上分结;也就是断了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处于无余涅槃本际极寂静的境界中,永远不再三界出现。由此可知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无限慈悲,不忍看到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受尽无量苦,所以在初转法轮时,一开始就宣讲”苦,集,灭,道”四圣谛,告诉人们产生苦的原因和从痛苦中解脱的方法。《增一阿含经》卷十七,世尊告诸比丘:“彼云何为苦集谛?所谓集谛者,爱与欲相应,心恒染著,是谓名为苦集谛。”财,色,名,食,睡,为人间的五欲,各种欲望都在爱欲中,爱与欲相应就随之产生三种爱&m 三摩地

2018-07-22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二乘人的放下?二乘人他若要放下,他必须要有正知正见,他要以无常、苦、空、无我的角度,以四圣谛、八正道或因缘观的现象界去观行,逐渐由断我见再慢慢地去断我执,也就是放下我见也放下我执,他才能够出离三界,这是二乘人所谓的放下。那什么是大乘人的放下呢?大乘人的放下,那就比二乘人的放下更殊胜了。大乘人的放下,仍然需要正知正见,还是一样从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最后尽所有的性,他开始修行这些胜解,乃至于说只有缘取这四圣谛的法,然后发现这四圣谛的法没有边际,最后他得到四圣谛法的智慧,没有边际的智慧,他就能够安止于无愿行、无所依行。然后里面有菩萨告诉我们,这时候他就会对于这些还会后有,深深的感到恐畏、恐惧,而对于涅槃深心的感到愿乐,安止于这样的胜解。可是这时候他的修行还是不够好,这时候他就去检查,原来他无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无限慈悲,不忍看到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受尽无量苦,所以在初转法轮时,一开始就宣讲”苦,集,灭,道”四圣谛,告诉人们产生苦的原因和从痛苦中解脱的方法。《增一阿含经》卷十七,世尊告诸比丘:“彼云何为苦集谛?所谓集谛者,爱与欲相应,心恒染著,是谓名为苦集谛。”财,色,名,食,睡,为人间的五欲,各种欲望都在爱欲中,爱与欲相应就随之产生三种爱&m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佛对一般众生都是先除其「恶见」,待「其心清净,柔软欢喜,无有阴盖,易可开化」以后,才为说解脱道的四圣谛、八正道等法,到后面有因缘时才说大乘法。但是对于大乘种性的久学菩萨者,佛菩萨善观根器,有时直接开示大乘法要,直接开演大乘经典,未有一定先说小乘后大乘的说法,而是看听法者的种性为何而论,佛乃是以应众生之机为要。然而「学佛者应当去选择分大小乘来 三摩地

2018-07-22

2、缘觉菩提缘觉的证果次第,大致要经历《大乘同性经》卷下记载的缘觉十地:一者昔行具足地,是指辟支佛于过去之四生乃至百劫等修积福德资粮之位;二者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即不依师教而自觉十二因缘理之位;三者觉了四圣谛地,即觉了声闻四圣谛理之位;四者甚深利智地,即起深智之位;五者八圣道地,即修八正道之位;六者觉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即觉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之相 三摩地

2018-07-22

反观佛在二乘法中所教导的四圣谛、八正道、缘起性空…种种可令人趋于解脱的法门,或在大乘法所教导令人证悟、了知生命的实相,进而广度众生、渐修成佛的法门,则都可让行者当下现观一切烦恼皆空;所以根本没有绕道的必要,因为没有什么是你的阻碍!这义理听起来很神吧,但佛世以降,数千年来,确有许许多多的行者按照佛的开示,成就了这样的境界。更何况,有许多烦恼是不 三摩地

2018-07-22

佛就回答阿难说:是的,姨母于我有大恩德,但是我对她也多有恩德;因为我的缘故,她才能够得到对于三宝的信心,能行三归依、持守五戒,能观行诸法的苦谛、苦集谛、苦灭谛以及苦灭道谛的四圣谛法,得以建立并且长养对于佛法的信、进、念、定、慧五根五力;像这样子的恩德,即使有人用自己的身体来供养,舍身的功德也无法及得上。这里的意涵就值得我们注意了,意思是说:能够引导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