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html四圣谛四圣谛纲要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show-55.html四圣谛总说(上)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show-447.html四圣谛总说(下)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show-446.html五阴(五蕴)五阴的概略内涵(一)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show-1714.html五阴的概略内涵(二)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show-1713.html五 | 三摩地 2024-09-01 |
时弥勒佛说四圣谛深妙法錀。度天人已。将诸声闻弟子天龙八部一切大众。入城乞食。无量净居天众恭敬从佛入翅头未城。当入城时。佛现十八种神足。身下出水。如摩尼珠。化成光台照十方界。身上出火。如须弥山流紫金光。现大满空化成琉璃。大复现小如芥子许。泯然不现。于十方踊于十方没。令一切人皆如佛身。种种神力无量变现。令有缘者皆得解脱。释提桓因三十二辅臣与欲界诸天。梵 | admin 2021-05-12 |
|
要判断是不是佛所说的解脱道呢?第一个准则,是要以断我见跟我执为核心,然后来谈四圣谛的道理。请大家再次注意到,我这里说的是要以断我见跟我执为核心的四圣谛。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前面还要特别强调断我见、我执呢?那是因为,四圣谛的内涵是苦、集、灭、道四个大的项目,但是这四个大的项目,由于它的言词非常的简单——苦、集、灭、道,关于这个苦集灭道的实质 | admin 2020-08-28 |
|
第二,出世三宝,随类应现的化身佛、应身佛以及报身佛叫作佛宝;四圣谛、八正道、因缘法以及六度波罗蜜、十度波罗蜜的法道,叫作法宝;证道的四向五果以及三贤十地菩萨,叫作僧宝。第三,自性三宝,所谓自性就是指空性,什么是空性?只有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如法性才能称为空性,空性心如来藏是一切众生的根本佛心,叫作自性佛宝;自心如来藏所有的妙法,叫作自性法宝;证悟如来藏 | admin 2020-08-28 |
|
接下来谈什么是“心境界”?乃是自心如来第八识所住极寂静的境界,亦是《心经》所说无五蕴十八界、无四圣谛,也无十二因缘之境界,也是《金刚经》所说无四相、离一切相之境界。这样的境界,是证悟的菩萨亲证后现观的境界。由于菩萨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后,可以现观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离见闻觉知、自性清净,以及现观本来自性清净涅槃里无有任何一法存在之极寂静的境界 | admin 2020-07-27 |
|
所谓的声闻菩提,就是声闻人听闻佛的音声法教开示,知道有涅槃本际不灭,因而观察及觉悟四圣谛等解脱正理,因而断了见惑、思惑,死后入无余涅槃的菩提分法。也就是说,声闻是以四圣谛为主旨,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以八正道为实行的方法,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尽五上分结──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成为四果的阿罗汉, | admin 2020-07-06 |
|
那什么叫道正见呢?道正见就是,透过你已经深信了前面所说的这样子的知见,也就是说能够知道有仁义、父母、沙门、梵志、得道真人,能够知道今世后世、善恶罪福这样子的果报这样子的正见以后,你自己的真正的修行;而且,已经慢慢的去深入地了知如何修行的道理,所以去了解四圣谛,去如实的了解四圣谛,并透过四圣谛进入真正的实修的阶段,能够得到智慧的知见;能够得到五阴空相 | admin 2020-07-06 |
|
此是二乘菩提之观行与自我检验之法,至于四圣谛及八正道,则是为了配合如是观行而施设之法,与断三缚结的观行并无直接关联,只是助道法;学人断我见、断三缚结时自知,未真实断除三结时,辩之无益。丙、断疑见复次,如是观察者,唯是二乘人所观修之声闻菩提,古人观之能断我见,古人性障较轻微故;今时末法学人障重福薄,以此求断我见者,心中恐将仍有疑虑而末肯即断,犹难真实 | admin 2020-07-06 |
|
譬如声闻道就是要修四圣谛、八正道,缘觉道就是要修十因缘、十二因缘。可不管是声闻道或缘觉道,最后的目标就是要断我见、断我执以及断我所执,这样才能出离三界生死苦。菩萨所修的道叫做佛菩提道,最后的目标就是要究竟成佛。那么佛菩提道应该修学的法,除了要把声闻道和缘觉道所修的法,统统都要函盖进来以外,最主要的就是要明心证真如;然后再依真如心的总相与别相,以及对 | admin 2020-07-06 |
|
![]() |
世尊对那五比丘,也就是憍陈如等五人,亲自前往鹿野苑的鸡园中为他们说法,是四圣谛、八正道连著演说三遍,所以叫作三转十二行法轮。连著说三遍,第一遍是说明四谛八正的道理;第二遍是说明应该要这样,劝他们要实修;第三遍说明因为这样,所以应该要证。所以第一遍听完的时候憍陈如得法眼净、证初果,第二遍听完时,另外四个人得法眼净,世尊演说第三遍时五人都成为阿罗汉。那 | admin 2020-07-03 |
此如来藏心阿赖耶识又称阿陀那识,乃是世尊针对二乘学人教导其四圣谛、十二因缘法修证蕴处界苦空无我时,隐覆未说之甚深密意。世尊教导菩萨而广分别说入胎识阿赖耶识出生三界有之经典中,亦特别嘱咐:于不信有此识者、于寻求此识之过失者、于不恭敬渴请者、于外道之前,都不能为彼宣说此识之内容,更不许指示此识之所在;倘若有人违背世尊之教导,而使彼等缘犹未熟者获得阿赖耶 | admin 2020-07-02 |
|
此时思求入地而欲进阶于大乘见道之通达位中,仍必须进修大乘四圣谛,现观四谛十六品心及九品心后,要有本已修得之初禅或二禅定力作支持,方得相应于慧解脱果;或于此安立谛具足观行之后发起初禅为验,证实已经成就慧解脱果;此时已能取证有余、无余涅槃,方得与初地心相应,而犹未名初地。而后再依十大愿起惑润生,发起继续受生于人间自度度他之无尽愿,不畏后世长劫生死 | admin 2020-06-20 |
|
世尊对那五比丘,也就是憍陈如等五人,亲自前往鹿野苑的鸡园中为他们说法,是四圣谛、八正道连著演说三遍,所以叫作三转十二行法轮。连著说三遍,第一遍是说明四谛八正的道理;第二遍是说明应该要这样,劝他们要实修;第三遍说明因为这样,所以应该要证。所以第一遍听完的时候憍陈如得法眼净、证初果,第二遍听完时,另外四个人得法眼净,世尊演说第三遍时五人都成为阿罗汉。那 | admin 2020-06-20 |
|
对辟支佛来说,四圣谛、八正道就好像是一个总相智,辟支佛的因缘法才是解脱道的别相智,因为所观深妙微细啊!所以从菩萨的智慧来看时,俱解脱阿罗汉还是有“不善之暗”啊!他的“不善之暗”就是不知道“名色缘识”的道理,就是不知道“识缘名色而有流转”的道理;因此菩萨就告诉他十二个因缘法。但是教他顺观逆观十二因缘法以后,他仍 | admin 2020-06-20 |
|
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阿免楼驼虽说此语,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 | admin 2020-06-14 |
|
)作圣谛讲的是有量的四圣谛,有量圣谛的真义就是二乘菩提;因为二乘菩提的四圣谛,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它的法、它的修行内容、它所断的烦恼内容以及灭尽后的内容,都是可以一一说明、一一计算出来的。(节录自平实导师着《胜鬘经讲记》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5月初版首刷,页136。)二乘菩提之修行,首要之务在于断除我见;断我见之法,首须现观「非礼勿 | admin 2020-06-08 |
|
小乘声闻的修法,是由四圣谛入手,借着声闻禅而证知五蕴之空幻不实,也就是声闻人的开悟。这就是声闻初果人断见所断烦恼,再经由八正道的方法于历缘对境中断除五下分结、五上分结等修所断烦恼,即是断尽一念无明。--------《正法眼藏‐护法集》禅宗的所谓开悟,是说在参究的过程当中,不离定力而一念相应,生起了智慧。这个智慧能断三缚结、五下分结、乃至五上分结,而与定力相 | admin 2020-06-08 |
|
例如:刚开始修学无相忆佛的时候,很怕忆佛的念会掉,于是把忆佛的念抓得很紧,抓得很重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忆佛的念无法持久,也会把自己硬撑得很累;因此如何忆佛能够非常的轻松,又能够随着忆佛的功夫提升,或内摄、或外放得以自由的运转,乃至转为看话头、参话头,五蕴十八界的种种观行,四寻思、四圣谛的观行,或者对治自己的习气性障等等,所以如何提升自己无相忆佛的功夫 | admin 2020-06-08 |
|
般若从字义的表相来解释,通常说它叫做智慧;可是,如果一定要把它翻成智慧两字的话,也有问题啊!因为智慧有很多种啊!那你们佛法中讲的智慧,究竟是什么智慧呢?插花有插花的智慧,书法有书法的智慧,音乐有音乐的智慧,农穑有农穑的智慧,……种种世间法中都有种种的智慧啊!你说的智慧,讲的是什么智慧?因为佛法里面的般若,讲的是世间蕴处界万法的缘起性空, | admin 2020-06-08 |
|
什么是佛法?有人说:「佛法就是讲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等。」然而佛法不只是这样,因为佛法要分成两个大部分来说,一个部份是「解脱道」,另外一个部分就是「菩提道」。什么是解脱道?解脱道就是讲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这叫解脱道;那什么叫做菩提道?菩提道就是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的证知;法界的实相讲的就是有情都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