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因为佛陀有其具足圆满的十号称名,我们自然从心底生起恭敬意想,这样的人才会具足了四不坏信,也就是四不坏净。经文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分别善恶报应经》卷2: 【尔时佛告输迦长者:“若复有人,于如来塔合掌恭敬,有十功德。何等为十?一贵族广大,二妙色广大,三形相广大,四四事广大,五珍财广大,六美名广大,七信根广大,八忆念广大,九智慧广大,十艺业广大。 admin

2024-09-19

  所谓的菩提心也是佛法的正见,也就是在四不坏信里面当然隐含着许多应该具备的观念。譬如说,一个人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得到真正的解脱。可是真正的解脱是什么?真正的解脱就是没有解脱可说,所以才称为解脱。也就是说,解脱并不是有一个束缚你的一个东西在那里,而是你要找到真正有一个常法,就是一个本在、本自、本住这样的一个法。祂这个常住法本身,祂是没有一个东西捆 admin

2024-09-19

  《三禀三拜,合掌》八、发愿,受四不坏信弟子○○○,自归依佛,尽未来际,永不堕地狱。弟子○○○,自归依法,尽未来际,永不堕饿鬼。弟子○○○,自归依僧,尽未来际,永不堕畜生。《三禀三拜》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每句一拜》九、自三归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 admin

2021-06-08

  )而且,他于千佛所制定的菩萨戒也不再信受持守(反而多所攻讦),犯重戒都成为家常便饭,如是“归依戒”荡然无存;于他心中再无“四不坏信”立足之地。如是人纵然再过无数劫后得以值遇如来,也还是会和经典说的苦岸比丘一样,从三恶道中久劫出离以后来到人间,已经奉侍过九十九亿尊佛修学之后,至今仍不得顺忍,五蕴身心永在剧苦此岸而难可脱离(这些人却 admin

2021-02-02

  ]而不救护故)、更非声闻僧(没资格,与解脱之道不相应故,未证解脱果故)、亦非凡夫僧(没资格,不具正见、正戒等)、非福田僧(没资格,得须具足四不坏信、无有邪见、赞叹大乘,乃至凡一破戒即行忏悔。然包庇邪见而无惭无悔一处,已无戒体),从上算来皆无出家僧之资格。所以要僧赞僧,也得要他是个僧—也要有如来所说僧宝的条件。既然不属于僧宝,又如何赞扬?此证明释 admin

2021-01-02

  因为他深信因果的原因,所以他必定归依于三宝而成就四不坏信。也就是说,他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于僧,他对于佛法僧能够深心的归依,至诚心的归依,而成就了四不坏信四不坏信就是说归依三宝以外,他还归依于圣戒,也就是说,归依于佛的圣戒这个部分。所以说在经典上怎么说:应如是解具足四事,名不坏信。——《别译杂阿含经》卷八。哪四个呢?对于佛、对于法、对 admin

2020-07-06

  如果没有三归的话,又如何会有四不坏信呢?所谓四不坏信,就是指归依于三宝的同时也要归依于戒,对于佛、法、僧、戒四个法能信受不疑、奉行修持的人,就是具足四不坏信者。这四不坏信,如果有一法信不具足,就无法成就佛道。既然有四不坏信,当然必定要具足三归,否则四不坏信就不能成就了。--------《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052集净三归品(一)>正圜老师佛教并没有特别施 admin

2020-06-08

  那我们要知道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之后,我们还要知道这个三宝它本身是有戒法的,所以说它也是清净的,所以三归依的三归依戒在《阿含经》里面,就叫作四不坏净或叫作四不坏信。为什么?因为要信受佛陀祂是清净的;要相信佛陀所教导的佛法是清净的;也要相信僧寳一定是清净的;而且他有清净的戒行,而且要相信佛陀祂也是遵守戒法的,而且能够相信佛陀所教的佛法是清净的而不是 admin

2020-06-08

佛陀在《阿含经》中有多处都开示说:得佛、法、僧、戒等,四不坏信的圣弟子,因为能够【信贤圣戒,清净无秽,无有缺漏,明哲所行,获三昧定。】,所以能够永不再下堕三恶道,如果证得初果须陀洹,最多只要七次人天往还,就必定能够断尽烦恼的现行而入涅槃。而这里所谓的圣弟子,包括了初果向、初果人乃至四果向、四果阿罗汉等四双八辈,都可以称为圣弟子。佛陀说只要能够成为初 admin

2020-02-21

证初果在佛经里面的定义,就是要断三缚结,成就四不坏信或是四不坏净。那断三缚结这件事情呢,在解脱果位上面来说,它是一个非常非常显著的这个差别。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如果没有进佛教来修行的凡夫,毕竟在无量劫以来,就是在六道轮回的世界里面,上上下下的浮浮沉沉,所以您可能这一世当帝王,或者当一个非常有钱的大老板;可是由于轮回的关系,由于因果业报的关系,所 admin

2020-02-21

也因此得见谛的,我们说他有四不坏信的功德性。那么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一个人,就是一位首罗长者的故事。这一位首罗长者,他的性格非常的悭吝,也就是非常的小气;而他的小气是被舍利弗这些大阿罗汉们都知道的,因为他们都曾经往返过他家。所以舍利弗就曾经说:这一个恶道就像海水一样深,这个乱的心就像浊水一样。但是如果说有悭吝心的一个漂流,那么就不可能会结下善缘,没有结 admin

2020-02-21

佛陀在《阿含经》中有多处都开示说:得佛、法、僧、戒等,四不坏信的圣弟子,因为能够【信贤圣戒,清净无秽,无有缺漏,明哲所行,获三昧定。】,所以能够永不再下堕三恶道,如果证得初果须陀洹,最多只要七次人天往还,就必定能够断尽烦恼的现行而入涅槃。而这里所谓的圣弟子,包括了初果向、初果人乃至四果向、四果阿罗汉等四双八辈,都可以称为圣弟子。佛陀说只要能够成为初 admin

2020-02-20

佛教在传菩萨戒仪轨上,有提到四不坏信戒。佛教所讲的四不坏信戒是说,佛弟子应当:归依十方一切世尊,归依诸佛了义究竟正法,归依十方大乘贤圣菩萨僧,归依菩萨三聚十重戒;也就是归依佛法僧三宝以及受持菩萨戒。所以佛教有四不坏信与四不坏净,也就是佛弟子对佛法僧戒的四种坚固信心,不是四归依。也许有人要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观想念佛,是观想成佛吗?不是!《 admin

2020-02-20

佛陀在《阿含经》中有多处都开示说:得佛、法、僧、戒等,四不坏信的圣弟子,因为能够【信贤圣戒,清净无秽,无有缺漏,明哲所行,获三昧定。】,所以能够永不再下堕三恶道,如果证得初果须陀洹,最多只要七次人天往还,就必定能够断尽烦恼的现行而入涅槃。而这里所谓的圣弟子,包括了初果向、初果人乃至四果向、四果阿罗汉等四双八辈,都可以称为圣弟子。佛陀说只要能够成为初 admin

2020-02-19

佛教在传菩萨戒仪轨上,有提到四不坏信戒。佛教所讲的四不坏信戒是说,佛弟子应当:归依十方一切世尊,归依诸佛了义究竟正法,归依十方大乘贤圣菩萨僧,归依菩萨三聚十重戒;也就是归依佛法僧三宝以及受持菩萨戒。所以佛教有四不坏信与四不坏净,也就是佛弟子对佛法僧戒的四种坚固信心,不是四归依。也许有人要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观想念佛,是观想成佛吗?不是!《 admin

2020-02-18

若无三归,云何说有四不坏信?得三归者,或有具足,或不具足。云何具足?所谓归佛法僧;不具足者,所谓如来归依于法。善男子!得三归者,无不具足,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戒。”“善男子!如佛、缘觉、声闻各异,是故三宝不得不异。云何为异?发心时异、庄严时异、得道时异、性分各异,是故为异。何因缘故说佛即法?能解是法故名为佛。受分别说故名为僧,若 三摩地

2019-07-20

佛陀在《阿含经》中有多处都开示说:得佛、法、僧、戒等,四不坏信的圣弟子,因为能够【信贤圣戒,清净无秽,无有缺漏,明哲所行,获三昧定。】,所以能够永不再下堕三恶道,如果证得初果须陀洹,最多只要七次人天往还,就必定能够断尽烦恼的现行而入涅槃。而这里所谓的圣弟子,包括了初果向、初果人乃至四果向、四果阿罗汉等四双八辈,都可以称为圣弟子。佛陀说只要能够成为初 admin

2018-08-16

佛陀在《阿含经》中有多处都开示说:得佛、法、僧、戒等,四不坏信的圣弟子,因为能够【信贤圣戒,清净无秽,无有缺漏,明哲所行,获三昧定。】,所以能够永不再下堕三恶道,如果证得初果须陀洹,最多只要七次人天往还,就必定能够断尽烦恼的现行而入涅槃。而这里所谓的圣弟子,包括了初果向、初果人乃至四果向、四果阿罗汉等四双八辈,都可以称为圣弟子。佛陀说只要能够成为初 三摩地

2018-08-10

可是佛教道场中不知情的佛门信众,或者知情但是不跟随他们造作种种破坏四不坏信的许多法师和居士;因为不造作种种破坏四不坏净的诸行,故非一切时不成就者,则不属外道凡夫,因为于四不坏净尚具信心的缘故。 如果能够归依三宝而成就四不坏净,那一定可以确保这个人永远能够不堕三恶道,能够在三界里面人天的三善道里面常常在人天的境界中受乐。如果毁坏了三归依戒,那就常 admin

2018-08-06

他以四不坏信法,三聚净戒的精神来传菩萨十善戒和十无尽戒,很适合未见道乃至已见道的人来受持。有人希望我为他传戒,但我不想做这件事情,因为已经有很多地方在做,我们不需要为这件事情再来产生麻烦。因为有的人不了解菩萨戒的传授,若是我们传菩萨戒,他可能会生烦恼,乃至诽谤。所以求受菩萨戒还是让大家到各个寺院去受戒就好。(编案:今已随顺因缘传戒)(原标题:应受菩 三摩地

2018-07-23

 «上一页   1   2   …   3   下一页»   共46条/3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