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男子!菩提之心,凡有三种,谓:下、中、上。若言众生定有性者,云何说言有三种耶?众生下心能作中心,中心作上;上心作中,中心作下。众生勤修无量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为下。若修进则名不退,若不修进名之为退。一切时中,常为一切无边众生修集故名不退转。若不如是,是名退转,如是菩萨则有退心及怖畏心。若一切时中,为一切众生修集法得不退转,是故我记是 三摩地

2018-07-23

生言:世尊!众生云何发菩提心?男子!为二事故发菩提心:一者增长寿命,二者增长财物。复有二事:一者为不断绝菩萨种性,二者为断众生罪苦烦恼。复有二事:一者自观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不得利益,二者虽有无量恒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我身,我当自度。复有二事:一者作诸业,二者作已不失。复有二事:一者为胜一切人天果报,二者为胜一切二乘果报。复有二事:一者为求菩提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璎珞本业经》也是这么说的:在六住位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正观现前——只有证得如来藏者才有办法使般若正观现前——就进入七住位不退中;但是有个附带条件——佛说法时常常有附带条件——佛说因为知识所护念摄受的缘故,所以进入第七住而得位不退;如果没有知识摄受护念,很快就会退失了;就像是往劫的王子舍利弗、天子法才一 三摩地

2018-07-23

〖“男子!有诸众生受行外道,不乐外典颠倒说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住寂静处,内因缘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观生死过,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恶闻恶,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深知自身贪欲瞋恚愚痴悭嫉,为诃责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诸外道五通神仙,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欲知世间有边、无边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闻如来不思议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生怜愍故,发菩提心。或 三摩地

2018-07-23

男子!若有人能发菩提心,当知是人能礼六方增长命财,不如外道之所宣说。〗讲记:佛总结说: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他以另外三件事作为原因而发菩提心,第一是看见恶世中的五浊众生,所以他发菩提心。为什么看见恶世的众生有五浊的现象就会发菩提心呢?这得要从五浊来加以了解了。五浊的第一浊就是劫浊,可是劫浊是从哪里来的?劫浊就是无法超越劫数;劫数讲的就是一个大劫,或者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对佛法僧三宝无有强烈的信心,绝对不可能信位,所以进进退退,在十信位的各各位次里面浮沉上下;因此对于菩提心的发起,一直颇为犹豫;也因为无法跨入住位修学,所以对于知识的话都不太能够信受。我们学佛,当然是要作菩萨,菩萨五十二阶位,大部分的人在于初信到这十信位之间,以娑婆世界如此浊恶难当,应当发心让一切众生得闻阿弥陀佛的名号,让佛陀的度生誓愿可以方便 三摩地

2018-07-23

至于真实的不退,就得要等到初地入地心对般若通达以后了;所以佛说菩萨性的发起,得要靠众生的法欲,再加上思心所的确定:决定想要利乐有情众生。然后加上遇到知识的助缘,才能发起佛菩提的菩提心来。(原标题:菩萨性是何时才算具足) 三摩地

2018-07-23

明心后,若不遇大名声之假知识摄受,不被其邪见所转而退失,亦不自我否定所悟者,即不退失见地,能入第七住位,常住不退,名为证得大乘无生忍,获得法智及与类智,成位不退菩萨。此即自宗通之初步入门,然犹名为习种性菩萨,虽得证悟而有见地,仍未稍离异生凡夫之深重劣习故,尚未发起深乐佛乘之性故,尚未发起念念欲修佛道之性故,尚未于三贤位中历缘对境汰除凡夫性故,尚须 三摩地

2018-07-23

风俗,虽为全国冠;独惜许多男信女虽认真烧香拜菩萨,而对于菩萨的实义,都莫名其妙!有的以为除却庵堂庙宇里泥塑的木雕的或玉石金银铜铁造成与彩色绘画的等等偶像以外,别无什么菩萨非菩萨的真义存在。问他究竟怎样是菩萨,都是哑口无言,而但认偶像为菩萨;所以见大的叫大菩萨,小的叫小菩萨,卧的叫困熟菩萨,甚至有把瓦料烧成的儿童玩品也叫它为小菩萨。前年,一本小 三摩地

2018-07-23

若忘失菩提心,相对的就是不知道生命的实相,或以色身、意识心为真我,甚至否定「如来藏」及「阿赖耶识」,认为「如来藏」及「阿赖耶识」是世尊方便巧所建立[1],或以学术研究推断「如来藏」仅是「后期大乘」(经)的主流,是经「初期大乘」的演化而来[2]。印顺法师所倡导的「人间佛教」、所推崇的「人菩萨」,是「不求急证」,亦「不修禅定,不得解脱」,同时强调「不证涅盘 三摩地

2018-07-23

〖“男子!夫菩提有四种子:一者不贪财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怜愍众生。”〗讲记:佛说,修学大乘菩提以四种法作基础,要依这四种法为基础,才能成就大乘菩提:第一要不贪财物,如果来到同修会学法,还想从同修会里面得到世间法中的利益,那叫做贪财利。有没有这种人呢? (大众回答:没有!)很多人说没有,想想应该是没有吧!不可能有嘛!会有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云:〖“男子!有诸众生受行外道,不乐外典颠倒说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住寂静处,内因缘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观生死过,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恶闻恶,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深知自身贪欲瞋恚愚痴悭嫉,为诃责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诸外道五通神仙,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欲知世间有边、无边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闻如来不思议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生怜 三摩地

2018-07-23

生言:世尊!众生云何发菩提心?男子!为二事故发菩提心:一者增长寿命,二者增长财物。复有二事:一者为不断绝菩萨种性,二者为断众生罪苦烦恼。复有二事:一者自观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不得利益,二者虽有无量恒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我身,我当自度。复有二事:一者作诸业,二者作已不失。复有二事:一者为胜一切人天果报,二者为胜一切二乘果报。复有二事:一者为求菩提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以气质长相来评断学佛的成绩,又是如何呢?所有的学佛人尽知,福德的来源是修习净业,然而在《华严经》中,佛却明确地说:“忘失菩提心,修诸法,是谓魔业。”这表示,同样是福德,有没有以菩提心作为核心,那是天差地别的。由于气质之类的福德乃是世间法所摄,佛道的修证乃是福慧兼具,若不知、不问、不管,或忘却菩提心的前提与内涵,只是专顾履行业的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种性的开示(优婆塞戒经)云:原文如下:男子!非得菩提故名菩萨,何以故?得菩提者名之为佛,未得菩提乃名菩萨,亦非性故名菩萨也。男子!一切众生无菩提性,如诸众生无人天性、狮子虎狼狗犬等性;现在世中和合众业因缘故得人天身,和合不业因缘故得狮子等畜生之身;菩萨亦尔,和合众业因缘故发菩提心,故名菩萨。若有说言‘一切众 三摩地

2018-07-23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如果过去生多布施声闻,今天就容易得到声闻之法,无法和菩萨法相应;听到菩萨要广度众生,他就皱眉头;听到菩萨要用三大阿僧祇劫来修行,他就畏惧;听到念佛法门就不相应;听到佛说菩萨不住涅槃,却从未离开涅槃,他只好搔搔后脑勺,这是怎么回事啊?反过来说,过去如果在大乘法中多结缘、广行布施,今生听到念佛法门就心生欢喜,听到要参禅证真如就欢喜信受。这就是因为 三摩地

2018-07-23

若未修此四加行来确定能取心与所取境皆归属于空性心如来藏,或修此四加行而心中未得决定,或修此之时仍未具备深厚未到地定定力以致未能降伏性障者,纵使知识慈悲助其证得真如,亦将无法运转其真如智慧而成为干慧,不具有真见道之实质,即是对真如法性及其智慧都无法运转者,不能称为证转真如者,即不是大乘教中真实开悟之人。在进入大乘佛菩提道中求证真如之前,必须先修得定 三摩地

2018-07-23

其实初地菩萨确实是欢喜地,可是所谓的初地的证得,并不是说只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殷勤之心跟欢喜之心,然后不断地去修人天法,就可以获得初地的证量。依佛陀所说,要能够获得初地的实证,要能够进入欢喜地,要能够因修智慧来获得初地。如果没有获得智慧,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有殷勤之心乃至于有欢喜心,那样子只是世间一般人的心境而已,它没有所谓的智慧可言。如果我们说 三摩地

2018-07-23

缘于末法之世,有知识平实导师,秉佛慈命、续佛法脉,创立佛教正觉同修会,广传唯一佛乘之宗门了义究竟兼弘二乘菩提。平实导师为了久住、为了利益更多有缘众生,日夜不辞辛劳著书,详解佛经及菩萨论典,亦为救护无量无数被邪见误导的佛,故而撰写破邪显正之论著。由于导师乃累劫久修之悲增利智菩萨,遍以大悲心愿般若智水常净熏修而行普贤行!由于悲心利智使然,故能把隐晦艰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