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又以贫穷故,为人下贱;下贱畏怖而生妄语—如是等贫穷因缘故,行十不善道。若行布施,生有财物,有财物故不为非法。何以故?五尘充足,无所乏短故。也就是说,菩萨会这样思惟:众生因为不布施的缘故,导致未来世贫穷;因为未来世贫穷的缘故,就生起偷盗抢劫之心,而杀害了其他众生。又因为贫穷的缘故,所以得不到眷属无法娶亲,因此而生邪淫。又因为贫穷的缘故,地位低下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四个预流支就是:亲近善友、听闻、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这四个预流支里面,除了第一个亲近善友之外,其他的三个全部都是要靠我们发起慧心来仔细的思择道理,仔细为自己做最佳的判断,这是我们强调必须要有慧心。第五信位是要成就定心。但是这里所讲的定心,并不是专门指禅定的定,而是于事、于理、于义能够心得决定——确定不疑的意思。也就是要对佛道的正理以及正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既然说佛法是世间唯一而且能够让众生究竟解脱的,当然也不是随便一般人的心性就可以修学的,这是因为善根、心性和真实正理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所以无法和甚深微妙的佛法相应。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可以在阿含诸经当中看到,当佛陀要接引众生进入到二乘解脱道之前,一定要先观察众生的根器,并且一定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也就是佛法中的基础次法,或者称为世间福德、人天善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个初信位要具有的信心,就是前面所谈的,我们必须要相信,因为有如来藏,所以有三世轮回,有善恶因果;除此之外,还要相信有佛地究竟无上胜妙的功德;而且,佛菩萨都会无时无刻地护念着我们,指引我们依循着正理,一步一步的往上修进。这就是所谓的信佛。并且我们还要相信,确实有能出离三界的法,确实有能够探究一切众生都具有的真心佛性的法,这些就是所谓的相信佛陀。并且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如果过去生多布施声闻,今天就容易得到声闻之法,无法和菩萨法相应;听到菩萨要广度众生,他就皱眉头;听到菩萨要用三大阿僧祇劫来修行,他就畏惧;听到念佛法门就不相应;听到佛说菩萨不住涅槃,却从未离开涅槃,他只好搔搔后脑勺,这是怎么回事啊?反过来说,过去如果在大乘法中多结善缘、广行布施,今生听到念佛法门就心生欢喜,听到要参禅证真如就欢喜信受。这就是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若欲成此三法,当发善心,不著利养。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增壹阿含经》卷13)佛已经很清楚开示,如果贪著利养,将无法获得贤圣的戒律、贤圣的三昧以及贤圣的智慧,为什么贪著利养无法获得这三个法呢?有必要深入探讨。首先谈贪著利养不得贤圣的戒律。佛曾制戒,出家人不应该广聚钱财,因为钱财乃是身外之物,如果贪著五欲而广聚钱财的结果,就会障碍自己三乘菩提的追求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一个菩萨有没有真正努力去布施,努力去护持正法?他有没有真正努力去持守五戒修十善,乃至受菩萨戒和努力不违反,或不小心犯轻戒了努力忏悔,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忍辱也是,不只是外表不生气,内心也不生气才是重点!我们都知道生气对我们不好,那如果别人很无理,我们真的能做到不生气,我们内心也不生气,这样才是真正的忍辱。而禅定的意思是静虑,也就是安静的思维,这里 | 三摩地 2018-07-23 |
|
如果一个人一只手常常布施救济众生,另外一只手却同时在作伤害众生的事,譬如杀害众生、偷盗乃至常常侵犯他人的眷属;那这个布施的人也不是真正的善人,因为他身口意行不一致,很可能他的布施只是心血来潮,或是另有动机。而佛经上也曾开示:如果有人常行大布施但却于戒行轻忽乃至犯戒,则未来世就难受生为人,堕落畜生道去了。......每个众生的业报因缘各各不同,有的众生有遇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为对于菩萨而言,身口意业都是应该要往善的方向去修学的,所以应该要恭敬的长者,就要修学恭敬的身业;于有权势的国王与大臣、应该要遵守的法律,应该生起怖畏,不可以轻易的忤逆,以来防护修道的道器以及资财。不能认为说已经修学佛法,一切都是不必去追求,也不必重视,对于世间的法律,也不去重视、也不生怖畏;如果说不小心就去忤逆、去犯了法律,就会有可能去伤害到自己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此实义菩萨不能没有最殊胜的法布施,否则的话又如何能够教授,远离诸恶增诸善法呢?因为佛陀说:菩萨当以四摄法来摄受,令众能够远离诸恶,增诸善法。我们再来接续前面,《优婆塞戒经》中的,佛陀又怎么样开示:至心教诏犹如一子,不求恩报,不为名称,不为利养,不求自乐。善男子!菩萨若无如是等事畜者,名弊恶人、假名菩萨、非义菩萨;名旃陀罗,臭秽不净,破坏佛法,是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以前有一个善知识曾说:在业力的推动下,没有人是故意的;智者悲悯有情,而凡夫互相谴责。每个人都身不由己,都有苦衷,所以没有谴责,只是悲悯与关怀。众生都活在很可怜的世界里,每天为三餐忙碌!大部分的众生一生都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奔忙,经济大概是众生一辈子烦恼的主因,大约占了七八成,以及健康也是众生很烦恼的!因为我们迟早都会面临老病死等苦!只有少数人是生活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平实导师在宣讲《妙法莲华经》时提到了百福的修行,百福就是在修十善中的每一善时,同时都要加上十种思惟,也就是十善的一一善各有十种思,所以称为百福。《妙法莲华经》卷6〈法师功德品第19〉:十方无数佛,百福庄严相,为众生说法,悉闻能受持。平实导师为大家详细说明了百福应该要怎么修,并且仔细地说明如何付诸实行才能成就百福的功德,平实导师最后提到:修百福与我们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如果不知道的话,那永远就不能除罪源,如果要除这些罪源,就是要知道说,这些业的十不善业的源头是来自于贪、瞋、痴烦恼;贪、瞋、痴烦恼的源头,是来自于四颠倒想。如果能够这样想的话,能够发起要除掉这个罪的源头的心的话,就能够来认知到底这个人,为什么在世间会有这些烦恼?为什么会造作这些十不善业?能够去除掉这些烦恼,这个最好的方法,就是佛陀这个佛法。因为一切有情在人间 | 三摩地 2018-07-23 |
|
随业是看他所修的业是善业、恶业或是净业?业还有轻重之分:善业、净业、恶业都有时,要看哪一种业是最大的,由最大的业先报。为什么最大的会先报?因为即将舍报的人,他会想到:我这一生干的最大的恶事是什么!我干的最大的好事是什么?然后舍报前那一刹那就像幻灯片一样拉过去,由上往下,一格一格拉过去;那里面的每一件事情是什么,他都知道,然后业境现前就受来世报了。但 | 三摩地 2018-07-23 |
|
如果福德不足,那后面的三个条件都不用再看了;因为福德不足的人,他甚至遇不到佛、遇不到住世、遇不到真正的善知识出世弘法。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福德因缘差,那就一定不可能断结而证果,最多只是修学一些未来生的福报罢了。第二个条件是「定力」,一个佛如果心乱乱的,自己都克制不了自己的心,在那边胡思乱想,那就不会有多余的心思去思惟法义,没有多余的心思去用功。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如:持五戒不犯及修十善业道,来世受生于欲界天,获得欲界天之广大天身,成就欲界天身之异熟果报;修禅定证量而成就色界天身之异熟果报;布施钱财济世救贫,来生得布施的果报,所以饶富资财、眷属和乐,培植修集这些善业是名福德。学佛者行善之目的,乃在于修集今世或未来世亲证三乘菩提之福德资粮;学人若欲求开悟明心,入七住位菩萨数,首重于累积福德资粮──孝顺父母、尊 | 三摩地 2018-07-23 |
|
乘着发菩提心求一切智的福德,再进一步外门修学六度,六住之时,在善知识的摄受之下参究而一念相应,就进入内门的七住位了;所以假如没有因为不退于发菩提心求一切智所得的福德,外门修学六度的福德,恐怕也只是缓不济急了。而进入了七住位以后,一直到初地之前所必须成办的福德,那就更加深广,因为已经亲证了般若,就依于亲证后所发起以及继续修学而得的种种智慧,让菩萨上求 | 三摩地 2018-07-23 |
|
例如《大智度论》卷17〈序品第1〉:问曰: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为事,何以故闲坐林泽、静默山间,独善其身,弃舍众生?答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息家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以禅定力故,服智慧药,得神通力,还在众生,或作父母妻子,或作师徒宗长,或天、或人,下至畜生,种种语言,方便开导。复次 | 三摩地 2018-07-23 |
|
在菩萨道中就是不停地利乐众生、摄受众生迈向佛道,而在利乐众生的同时自己顺便得到解脱,因此解脱道在菩萨道中也是副产品,可以顺便得到的!所以学佛当菩萨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快乐、解脱自在,福德也会越来越好!在行菩萨道中累积福德最关键的方法就是布施、持戒,和十善、修定等生天之论;此三论是度众生的基础,并且也是让我们生生世世都能不堕恶道而能顺利地行菩萨道。因此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其实刚才说福报有大小的差异不同,譬如说,也许某乙就说:唉呀!你看啊!某甲就是有修啦,所以你看,他今世的福报才会这么好啊!也许言谈之中,又对某甲露出了一分羡慕或者是忌妒的眼神,某乙所谓的福报好与不好、或者是大或小,世间法之中,可以从哪里显现出来呢?我们不妨先把范围缩小在人世间的善法之中的福报,来谈谈这件事,假如某甲平常在家中,不管是作什么事,家人都是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