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由于阿赖耶识变现的五色根加上意根,然后有了前六识出现;有了前六识出现以后,接下来五遍行的心所有法,以及欲、胜解、念、定、慧的五别境心所有法,十一和二十六个烦恼法、四个不定法,这五十一个心所法统统就会跟着陆续出现,因为这些就是这八个识的体性。五十一个心所有法,是由这八个识和合运作才能变现出来的,依附于阿赖耶识心体的现行识,以及阿赖耶识所执藏的意根种 admin

2020-02-18

接着说第二种缘起,赖耶缘起,是说众生所造一切恶业,以及所熏习的一切染法,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不论是什么法,都落在阿赖耶识之中所集藏,众生所造的一切恶业种,以及八识心王的一一种子,及众生因不明实相、不知解脱,而熏习种种外道邪见和我见、我执所成的无明,都集藏在阿赖耶识中,就有了三界的生死轮回。然后在三界生死轮回之中,往世所造业种以及所熏无漏法种就会 admin

2020-02-18

八个心各有祂们相应的心所有法,以及这些心相应的烦恼、法、无记法等等;这些心所有法,加上八个识,以及我们的色身五根等十一个色法,合起来运行的时候才能够有一切法的出现。这八个心的功能,以及辗转出生的一切法,马鸣菩萨统统把它们叫作有法。为什么有法又叫作一切众生心呢?因为这是一切众生所会显现出来的心。人类是这样子、狗也是这样子、蚂蚁也是这样子。因此我们看 admin

2020-02-18

意识缘五尘相分如是起心分别产生遍行、别境、十一、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四不定等五十一心所法之法尘,故属心所有法。例如:眼见山之色尘,山本身属性境,因性境不随心,山之本境不被意识心所缘而有所改变其相状,称为性境,其余声香味触四尘色境,亦复如是,皆实种所生,性境所摄。眼识只缘山之青、绿等显色,而意识缘山之山势高、低、远、近……等形色,及 admin

2020-02-18

因为即使参出来也没有用,一定是看不见佛性的,会成为解悟佛性而没有十住位如幻观的亲证功德;不如先全面了解佛性及见性所需的条件以后,确实去履践,依著知识的教导,一步一步去努力实修,才能在因缘成熟时,于知识的引导下亲眼看见佛性,确实成为第十住位满心的菩萨。有情众生觉知心所见的五阴相、六尘相也都是相分所含摄,譬如六尘诸法的色、声、香、味、触、法等法相与 admin

2020-02-18

毘舍佉(qū)优婆夷闻已,叹曰:哉!哉!贤圣!毘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复问曰:贤圣!若死及入灭尽定者,有何差别?法乐比丘尼答曰:死者,寿命灭讫,温暖已去,诸根败坏。比丘入灭尽定者,寿不灭讫,暖亦不去,诸根不败坏。若死及入灭尽定者,是谓差别。毘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哉!哉!贤圣。毘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中阿含经》卷58)这意思是说 admin

2020-02-18

那在大乘法呢,当然它是以如来藏心为证悟之目标,因为有如来藏,也才能够令修学者成就真如熏,因为修学者信有这个真实法可证,以及信有这个真实法祂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能够执持诸法种子,因此修学上就会功不唐捐;因此能够生起修学上的动力,也就是能够产生法欲,因为能够信受真实法的关系,信受真实法具有清净离染性,所以修学者才能转依如来藏体性,能够依据这样的体性修正 admin

2020-02-18

又如《中阿含经》卷54说:世尊叹曰:哉!哉!诸比丘!汝等知我如是说法。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说:‘识因缘故起。’我说:‘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识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犹若如火,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木生火,说木火也;缘草粪聚火,说草粪聚火; admin

2020-02-18

佛陀在《大般涅槃经》说:【男子!譬如金刚,所拟之处无不碎坏,而是金刚无有折损。金刚三昧亦复如是,所拟之法无不碎坏,而是三昧无有折损。男子!如诸宝中,金刚最胜。菩萨所得金刚三昧亦复如是,于诸三昧为最第一。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修是三昧,一切三昧悉来归属。】(《大般涅槃经》卷24)大乘的金刚三昧不是禅定之三昧,是实证第八识如来藏后,现观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如 admin

2020-02-18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遍行五(通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想(由受生想)思(想生 admin

2020-02-18

第三类则称为心所,有十一法,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第四类则称为烦恼心所法,有六法,包括了贪、瞋、痴、慢、疑和恶见。第五类则是随烦恼心所法,有二十个法,又可以分为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和大随烦恼等三种。小随烦恼有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和悭等十种;中随烦恼则有无惭、无愧等两种;大随烦恼有不信、懈怠 admin

2020-02-18

第三类则称为心所,有十一法,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第四类则称为烦恼心所法,有六法,包括了贪、瞋、痴、慢、疑和恶见。第五类则是随烦恼心所法,有二十个法,又可以分为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和大随烦恼等三种。小随烦恼有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和悭等十种;中随烦恼则有无惭、无愧等两种;大随烦恼有不信、懈怠 admin

2020-02-18

五十一心所法的第三类,也就是心所。心所是六类心所法中的第三类,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总共有十一个法。然而什么叫作呢?所谓的意思,即是随顺法理,于此世、他世顺益于自他者,称之为。相反的,于此世、他世损害于自他者,名为不。意思是说,随顺于法理,于今生或未来生,能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的,就称之为 admin

2020-02-18

各位菩萨,说完五遍行、五别境、十一之后,接下来继续说明第四类:六根本烦恼。什么叫作根本烦恼呢?《成唯识论》卷六云:【烦恼心所,其相云何?颂曰:烦恼谓贪、瞋、痴、慢、疑、恶见。论曰:此贪等六,性是根本烦恼摄故,得烦恼名。】(《成唯识论》卷六)这段论文的意思是说:所谓的根本烦恼,包括了贪、瞋、痴、慢、疑和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也称为缠,由于它会缠缚有情 admin

2020-02-18

所谓随有三种意思:第一是自类俱起,第二是遍不性,第三是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共有二十个,可分为小随、中随和大随烦恼等三种;小随烦恼有十个,中随烦恼有两个,大随烦恼有八个。然而什么叫作小随烦恼呢?所谓小随烦恼是说,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小,而行相粗勐,于不心中各别生起者,称为小随烦恼。小随烦恼有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和害等总共十种。中随烦恼则 admin

2020-02-18

不定心所法包括了悔、眠、寻和伺等四个法,由于这四个法不一定是,不一定是恶,可以为,也可以为恶,所以叫作不定。《成唯识论》卷七云:论曰:悔眠寻伺,于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成唯识论》卷七)论文的意思是说:悔、眠、寻、伺等四个法,对于、染、无记等三性,不一定属谁;它不同于触等遍行心所,一定是遍行于八 admin

2020-02-18

这八个心现行之后,必定会产生的一切法:八个心各有祂们相应的心所有法,以及这些心相应的烦恼、法、无记法等等;这些心所有法,加上八个识,以及我们的色身五根等十一个色法,合起来运行的时候才能够有一切法的出现。这八个心的功能,以及辗转出生的一切法,马鸣菩萨统统把它们叫作“有法”。为什么有法又叫作一切众生心呢?因为这是一切众生所会显现出来的心。人 admin

2020-02-18

可是他因为对于修学第一义谛的因缘没有成熟,所以他碰到的是修学声闻法的一些知识,所以他所教导的都是属于二乘声闻所修学的内容,这些内容就是对于蕴处界依于四圣谛来观察,然后断我见、断我执;可是对于大乘法的修学,他就没有因缘来修学。这里我们就要稍微提一下,为什么通教菩萨他有因缘修学声闻、缘觉,可是他为什么没有因缘来修学第一义谛的大乘法呢?那就是因为主要有 admin

2020-02-18

那我们再说,忉利天人他们实际上都是化生,他们根本没有父母;既然没有父母,那为什么要特别对忉利天人来说这个法呢?这一点是可以这么说:忉利天人他们有的有根,他们愿意继续来学佛,而且他们以后也可能到人间来投胎,继续来听法,所以他们一样会有父母。所以不因为他们这一生都是化生,将来就没有父母的因缘。而且忉利天人他们实际上是有一些报通;报通就是他报应所感应出 admin

2020-02-18

世间法是如此,出世间法又是如何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华严经》里面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就是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财童子在五十三参之前,是带了五百个童子去拜见文殊菩萨。财童子就请问文殊菩萨:我们应该要怎么做才能够学菩萨道,并且令普贤行速得圆满呢?文殊菩萨就开示说:你应该要积极的去寻找知识,并且在你找到知识之后,你应该做到:‘于知识所有教 admin

2020-02-1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