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何况平时观想不熟,至八苦交煎、四山相逼之时,欲其随知识之口,念佛声声不绝,作观心不散乱,此必夙世因中善根深远乃能得之,岂可望于悠悠之众生哉!必如《观经》云:“惟除食时,恒忆此事。”又云:“出定入定,恒闻妙法。”方是稳着。净土诗(晋)阿氏多自然音乐乐无涯,七宝楼台丽日霞。上妙众香常不散,缤纷云里雨天华。净土咏(唐)李青莲向西日入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发明心地第七《观无量寿经》云: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妙宗》云:是义持人不乐读诵,但于经中取一句偈,深穷旨趣,于绝言思深广之理,心不惊动。又复其心安住中道,不为二边之所惊动,了达因果皆是实相,名为深信。虽不遍习,或闻大教赴机异说,知显一理,不生疑谤。此即宗门所谓参无意味语,发明心地者也。因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诸上善人都在那,聚头只说无生话。池边行树不全遮,袅袅金桥露半斜。忽见化生新佛子,红莲开处噪频伽。净土诗(明)博山净心即是西方土,亲到方能辨祖宗。吸尽澄江高著眼,镜清水底日头红。净心即是西方土,肉髻明珠不用亲。万八程途弹指到,莫教孤负好时辰。净心即是西方土,狭路逢人话短长。两耳聋时听愈好,乡音谁与辨宫商。颂是心作佛(明)妙意水入水时无别味,空投空处没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释迦佛为善慧仙人时,以五百银钱顾瞿夷五茎华,供燃灯佛。瞿夷问以华供佛,欲何所为?答言:为欲成就一切种智,度脱众生。是释迦佛发愿之始,一度生而已。《华严经》载普贤菩萨劝进善财童子有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业烦恼不可尽故,我愿王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至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续刻莲华世界诗海内善知识,怀净土者无量。见闻所及,前已授梓。求而续得,或他书偶触者,拟人自为帙,频至频增,源源无尽,共作一莲池海会也。以此供养十方修净土人,同为莲海之游耳。云栖会下妙意庵广贵识。净土偈(明)蕅益博山禅师拈净土偈,每云“净心即是西方土”,盖欲以因摄果也。而读者不达,遂至以理夺事。予触耳感怀,更拈“西方即是唯心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又云:“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信心清净者,华开即见佛。”此是《十住论》劝信处。又“人无信而不立,车无輗軏不行”,此是外书劝信处。又“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经无丰约,非信不传。”此是肇法师劝信处。大行和上曰:“念佛法门,不问道俗男女、贵贱贫富,唯要具信。”此是大行和上劝信处。问云:既言道信,未知信何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是故《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又经云:“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忆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所以祇洹精舍无常院,令病者面西,作往生净土想。盖弥陀光明,遍照法界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贤首品坐禅三昧经目连所问经大智度论(龙树菩萨)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十疑论(智者大师)净业专杂二修说(善导和尚)临终正念诀念佛宝王三昧论(飞锡禅师)万善同归集(永明大师)《净土十疑论》后序(陈瓘)念佛方便文(江公望)劝人发愿偈(慈照大师)莲宗宝鉴(优昙法师)净土或问(天如禅师)答弟行远示月庭居士(楚山禅师)念佛警策(古音禅师)答湖州董宗伯(莲池大师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目次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示念佛切要(憨山大师)示净心居士净土法语(幽溪法师)西方合论(袁宏道)纪梦(袁中道)答卓发之文学(无异禅师)追顶念佛法(三峰禅师)净土偈结坛持《往生咒》偈(蕅益大师)结坛念佛回向文示念佛法门示法源示王心葵示郭善友答卓左车茶话示丁耕野居士(截流禅师)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念佛说(张光纬)书《净土约说》后(翁叔元)与茅静远居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净土经论撷要释印光辑目录一、弥陀因地八、速灭重罪二、佛愿摄生九、随念随见三、极乐依正十、佛号久住四、持名往生十一、念佛圆通五、三福三心十二、满菩提愿六、作佛是佛十三、念佛殊胜七、修十善业十四、法门易行弥陀因地《无量寿经》云:过去久远劫前,有佛出世,名曰锭光。次名光远。次名龙音。如是次第至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弃国出家,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又于人事善利、群众公益,一切功德,悉应尽力集积,以为生西资粮,何可云抛弃耶!问:前云修净业者不应排斥教理、抛弃世缘,未审出何经论?答:经论广明,未能具陈,今略举之。《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盖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此分中义有十重:一者愿偈大意,二者起观生信,三者观行体相,四者净入愿心,五者善巧摄化,六者离菩提障,七者顺菩提门,八者名义摄对,九者愿事成就,十者利行满足。“论”者,议也。言议偈所以也。“曰”者,词也。指下诸句,是议释偈词也。故言:“论曰”。△愿偈大意者【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国故。】△起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二者、于诸善法深生信解。三者、于诸菩萨施庄严具。四者、于三宝所勤修供养。尔时世尊。而说偈言。他有所求令满足信解深法舍严具三宝福田勤供养临命终时佛现前=======================《大宝积经》卷第十八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诏译无量寿会第五之二复次阿难。极乐世界无有昏闇。亦无火光。涌泉陂湖彼皆非有。亦无住着家室林苑之名。及表示之像幼童色类。亦无日月昼夜之像。于一 | admin 2018-07-20 |
![]() |
和默王不但自己对于杀、盗、淫、妄种种的恶业不去违犯,而且也以这样的十善业道来教导国民。他崇信三宝,探访贤者,请求他们的教导,不但自己以身作则,而且也严格要求所有的皇族与大臣,一同都要遵守十善法;所以全国的国民,大家都以遵守十善法为一种光荣。有一次,国中有一个贫穷的人,因为太穷了,没有办法,于是就跑到有钱人家去偷东西;结果一下就被人家抓起来,送到国王 | admin 2018-07-20 |
![]() |
一般的凡夫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我见、无明、贪爱,不明了一切世间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就会贪着世间的种种境界而无法放舍;再加上无始劫来,所形成的善恶业因、习气,这些无明业习种子,统统都收藏在自己的如来藏当中,所以就产生了不断受生的势力;所以一般有情众生,一定会继续依着所造的善恶业种的差别,而继续不断地出生在三界六道当中。当一般有情的色身坏了,或是此 | admin 2018-07-20 |
![]() |
所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有中阴,虽然还没有断欲,可是却不用经过淫欲,不用经过这种淫欲的境界,不用受到这种淫欲境界的遮障拘束,这个就是阿弥陀佛的方便善巧。所以,我们在经中会听闻到一句这样的唱诵:或生十方净土中,七宝莲华为父母,华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同学。(《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这里就告诉我们,生于十方净土中,以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来譬喻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论中弥勒菩萨这么开示:【而此中有必具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nóu]光或阴闇[àn]夜,作善业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此中有……随所当生,即彼形类中有而生。】(《瑜伽师地论》卷一)中有就是指这个中阴,因为这个中阴身是这一生死后,下一生果报身之前的这个五阴身。而有的意思就是三界有,所以称为中有。这个中阴身他是具足诸根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即使是故入难处,都是犯菩萨戒的,何况是自杀而死?所以菩萨不许自杀,必须善护身命,用自己身命来为众生作事,来为佛教正法久远流传的大业、教导众生亲证菩提的大业而作事,所以菩萨没有自杀的权力,连“故意进入危险境界而让人杀害自己,藉以免除痛苦”的权利都没有。再说,因果的法则,是无法逃避的,自杀的人因痛苦、烦恼而自行了断生命,痛苦和烦恼的业种并没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那我们再说,忉利天人他们实际上都是化生,他们根本没有父母;既然没有父母,那为什么要特别对忉利天人来说这个法呢?这一点是可以这么说:忉利天人他们有的有善根,他们愿意继续来学佛,而且他们以后也可能到人间来投胎,继续来听法,所以他们一样会有父母。所以不因为他们这一生都是化生,将来就没有父母的因缘。而且忉利天人他们实际上是有一些报通;报通就是他报应所感应出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