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称之为真见道,也是为了要和后面的相见道来作个区隔,因为你找到的真如只是总相,可是这个真如还有许许多多的体性是你还没证验到的,需要善知识跟你指导,然后你再一步一步的去体验祂,因为祂有很多别相智。譬如说你从来没看过汽车,现在有个人开了部车给你看,你只从正面看到这部车子,但如果你没看到它的部分如:底盘、侧面、后方……等等,你不一定能知道这些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种邪见到处可见,不信的话,诸位回家后,把以前所买的诸方大小善知识所解释般若经的书拿来看,他们都是这样解释:「诸法无常,色身也是无常,这就是般若;因为般若经讲:『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是一切法空。」他就想:因为我们这色身会坏掉,所以它是无常,无常就是一切皆空,一切皆空就是般若,这是第一类邪见。二、以缘起性空为般若:你们回去把诸方大师解释《般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萧平实弘扬的大乘是释迦佛弘传的祖师心印法:明心、见性、解牢关有一些人就是因为不懂祖师三关的内容,万法是否实有都不明白,而且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什么区别也搞不清楚,怎么能在论坛诽谤弘扬大乘的善知识,长篇大道出洋相,又误导别人学,让人笑话那些人的无智。一、明心就是跨入内门修行:五祖讲: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这个本心是指什么?能找到吗?要是能找到就不会诽谤萧平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知见够,就知道应当再继续体究,求见佛性,如果有真善知识,就会跟他指导应该再继续体究。体究的方法呢!跟前面讲的大略相同。因为这个阶段已经有前面那一段体究的经验了,所以这次驾轻就熟,要见佛性就很快。体究的时候,应当以思惟观的功夫去审究「如何是佛性?」如果自己的福德因缘和功夫具备,那么遇到真善知识的话,一言便了;如果这善知识已经明讲了而我们还不能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就如同世间人的受精入胎一样,不必由别人告诉中阴身你应该去找谁作为他的父母,他自己会直接相应就去入胎;同样的道理,第四住位的菩萨也会自己去寻找法身慧命的父母,自己可以找到能够帮助自己证悟的善知识,并且追随修学。这就如同入住于如来母胎之中一样,将来出生时的身分,就是三界中最尊贵的菩萨,所以叫作生贵住。菩萨成为生贵住时,就是刚刚入于佛法母胎之中,未来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萧导师讲《菩萨优婆塞戒经》卷第七,〈业品第二十四之余〉,说【业有四种:一者时定、果报不定,二者报定、时不必定,三者时定、果报亦定,四者时果二俱不定,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坏极重之业。】世亲菩萨本来造了诽谤大乘极重之业,幸好遇到他哥哥无著菩萨这个善知识开导,而他本身也是智者,用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以上知见可以提供菩萨您作为自我判别,以及拣择其他善知识之参考。我们继续来说明十行位中第三行位的修道。《楞严经》卷八云: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这段意思是说:菩萨要能实证无瞋恨行,就必须要自觉觉他,然后才能对任何一个前来求法的人,都是得无违拒;也就是说自己必须要觉悟在先,然后也要帮助别人,使别人也同样可以觉悟。话虽如此,但是在这样的年代里,想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无菩萨种性,而是声闻种性或者凡夫异生性,虽往世少有福德因缘,此世得遇善知识加持帮助而见道,也无法堪任菩萨璎珞庄严的贵重,未来退失菩提心的机会还是有的。所以明心见道乃是资粮与加行的果,乃是了因,而菩萨种性的具足乃是生因,所以菩萨种性更是重要;因为有了菩萨种性,明心见道只是迟早的事情;若没有具足见道应有的菩萨性,想要开悟明心是不可能的,纵使悟了还是会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后加上遇到善知识的助缘,才能发起佛菩提的菩提心来。所以说,就像众生他本来没有菩提心,但是后来有因缘熏习了,才会有菩提心啊!菩萨的心性也是一样,所以菩萨性也是先无后有,所以不可说菩萨性一定有:不可说众生本来都有菩萨性。有哪些人是这几世才刚开始熏习佛法的呢?我遇到过一件事情,有个邻居在十余年前被人家拉了去佛光山,在游览车上听了法师许多话,回来路上又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华严经》中讲解五十三参,但是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总共参访了五十二阶位的善知识,这些善知识遍布于人间的各种阶层之中,或者在家、或者出家、或者贵为国王、宰官(专门判罪犯剁脚后跟的执法者)。平实在这里谨依《六十华严》善财大士所参访的善知识,举而示之。这五十三参中的善知识,甚至也有身分卑贱至当妓女的;而这些善知识们─也就是说这些菩萨们─在世间法中的身分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大悲心的驱策,为什么呢?因为他看见这么多众生都被那些大小善知识所误导了,好可怜!如果入了涅盘,不再来受生度他们,他们将来不晓得要怎样流转,一不小心又堕入三恶道去了,好可怜呀!因为这个悲心,所以他就留惑润生起受生愿,发起十无尽愿,这就是他的增上意乐。由于这两个原因,他就重新去入胎。所以三地满心的菩萨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俱足,他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佛菩提的修道,是可以讲说需要很长的时劫,可是最重要是需要发大心,还要求依止善知识。所以我们说,进入初地开始修道,其实有一个很重要前提就是,有一个基础在三贤位。所以我们刚有略说,你进入住位以后,要求在七住位能够实证如来藏,让自己能够于七住位不退,不退以后才能够再前进,满足十住位来进入行位;进入行位以后,让自己能够在菩萨性上面能够愈加坚固;然后让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父母、亲属、善知识、人、天、国王等,都不能像佛陀一样地给我们那么大的利益安乐。如来能够广大的利益一切菩萨,使菩萨远离种种痛苦烦恼之处,进升安住于诸佛如来的究竟之地。因此菩萨常欲见佛、不离于佛。又有人问:如何才能够不离诸佛?龙树菩萨回答:众生有无量劫以来累积的罪业因缘,虽然也有修福德善行,但是智慧浅薄稀少。或者虽然有智慧,但是福德善根微薄不足。菩萨上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依止真善知识而修学之,不依止恶知识而修学之,乃是一切佛门四众学人所应遵守之最高原则;恶知识所赐给吾人者,皆是垢腻之衣故,非真白净衣故。】此外,印顺在《妙云集》等有关马鸣菩萨与《大乘起信论》的述说有很多过失,针对印顺的邪见,导师在《起信论讲记》当中已多所破斥。印顺的师父太虚法师更明确地指出印顺的立场不是大乘佛菩萨的立场,印顺对于大乘各宗的批评,太虚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谓一者不敬师僧和尚及善知识。是其迷路。二者怖畏世苦。是其迷路。(原标题:初地菩萨十无尽愿)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没有遇到恶知识跟你否定,而你遇到了诸佛菩萨或善知识来护持你,跟你印证及证明:你悟的真实不虚。那么有诸佛菩萨,有善知识所护持的关系,我们就离开了第六住,进入到第七住常住不退。如果明心之后再继续参究:如何是佛性?功夫和慧力都具足了,一念相应时就可以眼见佛性而不退失,这个境界,依照《大般涅槃经》卷28判为十住菩萨,世尊说:眼见者谓十住菩萨、诸佛如来,眼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由是正理,当知一切学人欲成佛道者,必须先证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智是佛菩提一切种智之基础故,是明心证悟者所亲证之智慧故,明心证悟者所证之法界体性智唯是第七住菩萨之般若总相智故,证得法界体性智之一切菩萨皆未能了知一切种智故,尚须亲从大善知识而修学别相智与一切种智故,此是一切证悟般若总相智之七住菩萨所共安住之般若境故,亦是一切证悟之后进修一切种智之菩萨所 | admin 2018-07-21 |
![]() |
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决不期诳圣贤父母善知识。所以得到手过膝相。(垂手长过膝。)为菩萨时。于无量世见怖畏者能为救护。心生惭愧不说他过善覆人罪。是故次得象马藏相。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无数世见到众生恐惧畏怖的时候能够救助保护,心生惭愧不说他过,善于遮护人的罪过,所以得到马阴藏相。(佛之男根密藏体内如马阴)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亲近智者乐闻乐论。闻已乐修。乐治道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此外依有情一心说有三身:前六识说为应化身,一切有情悉能与悟者之前六识相感相应故;第七识说为庄严报身,一切异生乃至初悟之人,悉皆不知不觉悟者及自身之意根末那识故,唯除已受真善知识之教导者;第八识说为真如法身,一切凡夫异生及与二乘无学圣人,悉皆不知不解七住菩萨所悟真如阿赖耶识故,说为法身;此名依一心三身,说佛有三种。复依藏通别圆四教判果,说有四种佛: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因为如是见解,不是正见,是颠倒见,是能够引生未来一切苦果的见解,所以不如实知如来的究竟义,也无法有小乘的解脱果,更不可能有大乘受用的如来身,因此无有利益故,因此于此不说,于此中不道,以佛陀所说的诸小乘法,以此问道者尚且不知,何能够开启正问?所以多有置答不答,然如果可以受此小乘法理者,则佛陀则是为之说,此诸妄想,无有利益,因此而为说此为结使见解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