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一失人身再想回来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如愿,所以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历来有七日度亡的习俗,常言说;生有所养,死有所归,是人一生的大造化,善导大师说:世之大事,莫过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后生,一念若错,便堕轮回.死生大事,不可不查.可中国人偏偏不习惯谈论’死亡这个话题,一说就说你是乌鸦嘴,这种大众化的集体无意识在自我麻醉的同时,会让我们慢慢成为鸵鸟,满足于自己营造出的世 | admin 2020-06-08 |
|
那几年,我学过南传帕奥禅师的禅法,也学过藏传佛教索达吉的教法,也发愿受持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也跟着南怀瑾老师门下法师学过准提法门,净空的持名念佛,安徽弘愿寺净宗推行的善导大师念佛法门,甚至也在东林寺那里学过东林念佛。举凡世上大师的书籍,能读的我都读过了。2012年6月,我又专门赴台湾考察四大山头,回来后写过考察报告,认为佛光山是文化佛教,慈济功 | admin 2018-11-10 |
|
唐善导大师,阿弥陀佛示现,净土宗祖师。唐天台山国清寺丰干禅师、拾得大师、寒山大师,分别为阿弥陀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示现。宋知礼大师,佛子罗睺罗,天台宗祖师。宋延寿大师,阿弥陀佛示现,禅宗祖师。民国印光法师,大势至菩萨示现,(索达吉堪布云大势至菩萨即秘密主金刚手菩萨),净土宗祖师。....,他们大都是生在智者大师之后,有的还是国清寺学习天台教法的,难道 | admin 2018-07-23 |
|
」此四句偈语,虽然流传已久,但出处不明,有谓净土宗三祖善导大师曾述说过,因而成为后世录引之源,偈中之饿鬼,层次竟比傍生高,引起疑窦。又,关于「暖寿识」之说,含义为何?颇堪寻味。《楞严经》卷四: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馐,口中水出; | 三摩地 2018-07-23 |
|
修习四种善事的人,内心状态也就是善导大师一直劝谕我们的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杂毒之行,不名真实业也!果报如何?没已还出,出已还没!我们常说的载浮载沉,为什么能浮出头?听闻佛法之善业力。可是听闻佛法,他是用来增长自己的邪见,骄慢心,所以又沉沦下去,头出头没,永无出离之缘,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庐山慧远大师他首创结社,结成莲社,然后专门修持持名念佛,到了善导大师的时候,成为净土宗。最后到了唐元年间,从印度来了善无畏、不空等三位密教的僧人,传译了密教的经法,所以就设立了唐朝的密宗。这样子算下来呢,中国的佛教有说十三宗,这是比较为大家所知道的;其中除了成实宗、俱舍宗,它们是专门属于二乘佛法(小乘佛教)之外,其他的大部分都是属于大乘的佛教;也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庐山慧远大师他首创结社,结成莲社,然后专门修持持名念佛,到了善导大师的时候,成为“净土宗”。最后到了唐代开元年间,从印度来了善无畏、不空等三位密教的僧人,传译了密教的经法,所以就设立了唐朝的“密宗”。这样子算下来呢,中国的佛教有说十三宗,这是比较为大家所知道的;其中除了成实宗、俱舍宗,它们是专门属于二乘佛法(小乘佛教)之外,其他 | admin 2018-07-22 |
|
一失人身再想回来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如愿,所以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历来有七日度亡的习俗,常言说;生有所养,死有所归,是人一生的大造化,善导大师说:世之大事,莫过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后生,一念若错,便堕轮回.死生大事,不可不查.可中国人偏偏不习惯谈论’死亡这个话题,一说就说你是乌鸦嘴,这种大众化的集体无意识在自我的同时,会让我们慢慢成为鸵鸟,满足于自己营造出的世界,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一失人身再想回来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如愿,所以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历来有七日度亡的习俗,常言说;生有所养,死有所归,是人一生的大造化,善导大师说:世之大事,莫过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后生,一念若错,便堕轮回.死生大事,不可不查.可中国人偏偏不习惯谈论’死亡这个话题,一说就说你是乌鸦嘴,这种大众化的集体无意识在自我的同时,会让我们慢慢成为鸵鸟,满足于自己营造出的世界, | 三摩地 2018-07-21 |
|
又如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载:“……又真实心中,意业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此等境界,若非定力何能成办?又道:“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行也。”凡此种种,莫非与定相应。是故行者若欲往生极乐,并求莲品高升者,切宜增强定力,以助净土之修持。注六、欲界天:世间分为三类、或称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 | 三摩地 2018-07-20 |
|
又如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载:“……又真实心中,意业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此等境界,若非定力何能成办?又道:“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行也。”凡此种种,莫非与定相应。是故行者若欲往生极乐,并求莲品高升者,切宜增强定力,以助净土之修持。注六、欲界天:世间分为三类、或称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