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可是不要忘了,唯识学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一心说,唯通八识。”不管是谁,如果他要说众生就只有一个心,那么这个“一心”的说法,一定是指第八阿赖耶识。这个一心说,不能作别的解释,就是以阿赖耶识来函盖全部八个识;所以七转识也函盖在阿赖耶识里面,为了方便说明,为了让众生区分清楚而容易证悟第八识如来藏,所以把祂分成八个识来说,其实众生就只 | admin 2020-06-20 |
|
也说你执取就是永远是空,那你就是一个“断灭空”;而且你执取的是文字相,文字本身呢,它有一个永远存在的体性吗?没有啊!这个世界的中文是后来才出生的,所以诸法你要来描述它的工具,都还自己没有办法能够支持,自己能够存在,你哪里能够用它来支持真实的实相?那等到《方广》、《唯识》的时候,佛又将这真实的法作诸等的显说,诸等的显说就可以说把这个如来藏的 | admin 2020-06-16 |
|
![]() |
净土经典 禅宗经典 唯识经典《心经》 《八大人觉经》《阿弥陀经》 《金刚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 卷中 卷下《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十善业道经》《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佛说法灭尽经》《佛遗教经》《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藏 | admin 2020-06-15 |
也就是六识,眼有眼的受心所、想心所、跟思心所,耳有耳的受心所、想心所跟思心所,所以这个就是在说明唯识学里面的遍行心所。那前面的五阴所说的是别境,因为有所谓的受阴、想阴,还有行阴、还有识阴,它说的是别境──了别境界。可是到了五受阴的时候,它所说的是遍行,因为它不是别境,可是遍行里面的受想心所,跟别境的受想的境界了别,还是有关系的,可是这两个彼此之间的 | admin 2020-06-12 |
|
唯识家以《解深密经》为宗依,视第二法轮《般若部》所示法为不了义;中观家以《无尽智慧所说经》为依据,视《解深密经》、《楞伽经》等为不了义经。依照本章上述之解说,即知无论是初转法轮或二转法轮之经典,皆同于三转法轮经典所宗,皆依胜义谛如来藏空性心而说,如初转法轮阿含部经典中所提到的“入胎识、住胎识、取阴俱识、如、本际……”,亦如二转 | admin 2020-06-12 |
|
】根本二部就是上座部(体毘履)及大众部(摩诃僧只部),佛说都是从大乘法中分出而说,从般若波罗蜜分出而说,这是表示:三乘菩提皆是佛陀施教方便而从唯一大乘的佛菩提中,分为三个时期说法而施设声闻乘、缘觉乘、大乘;声闻乘与缘觉乘合并在第一转法轮时期宣讲,大乘法则分在第二、第三转法轮时期宣讲,第二转法轮讲般若诸经,第三转法轮讲唯识诸经,是故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声 | admin 2020-06-10 |
|
般若分为总相智、别相智、种智;总相智及别相智即是大小品《般若经》及《金刚经、心经》所说之般若也,种智即是第三转法轮所说之八识心王一切法,即是唯识学也。三缚结所断之我见,又名身见,谓于欲界身及欲界心之虚幻,不能证解,由是坚执欲界中之色身为常不坏我,或执欲界中之见闻觉知心为常不坏我,以为此见闻觉知心可于死后重新受生,以为来世仍是与此世同一之见闻觉知心; | admin 2020-06-10 |
|
![]() |
html辨唯识性相http://www.sanmodi.cn/mobile/book/24.html假如来藏http://www.sanmodi.cn/mobile/book/25.html入不二门http://www.sanmodi.cn/mobile/book/27.html结缘书:真假邪说http://www.sanmodi.cn/mobile/book/34.html真假开悟http://www.sanmodi.cn/mobile/book/35.html真假禅和http://www.sanmodi.cn/mobile/book/36.html眼见佛性http://www.sanmodi.cn/mobile/book/ | 三摩地 2020-06-10 |
![]() |
公元2003年法难分裂胜义僧团,《灯影》钜著澄清质难令无疑 公元2003年,正觉同修会会中有不解《成唯识论》正义者,意欲成为正觉之领导人而不得遂,为亲教师会议所反对之后,执取“真如无为”来反对“第八阿赖耶识”心体常住,否定正觉同修会正法,企图分裂胜义僧团。如是者先诬蔑平实导师贪取会中钱财,无根无据之后,又诬指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是生灭法 | admin 2020-06-09 |
因此,般若及唯识二系诸经所说空性,非谓万法缘起性空,实说万法缘起性空之实相--空性;此空性即是四阿含中所说「名色缘识之识、涅槃之实际、本际、如、如来藏」也。般若系诸经中,进一步显示此第八识空性之中道性;唯识系诸经进一步显示此第八识之究竟性、能生万法之性、无我之性、涅槃之性、成佛之性,如是方名真正佛法也。--------平实导师《宗门道眼》公案拈提第三辑,( | admin 2020-06-08 |
|
此外,真心如来藏又另外有许多的自体性,必须是中国禅宗证悟的人才能少分了知的;是证悟的人进修别相智与一切种智以后,才能多分了知的;这个多分的了知,就是中国法相唯识宗的玄奘师资,所共皆亲证的智慧境界,也是我所依据,用来破邪显正的智慧;是次第进修到佛地以后,佛世尊才能具足了知的;所以真心如来藏不称为空相,而称之为空性,因为祂有许多真实的法性存在,而且这些 | admin 2020-06-08 |
|
此外,真心如来藏又另外有许多的自体性,必须是中国禅宗证悟的人才能少分了知的;是证悟的人进修别相智与一切种智以后,才能多分了知的;这个多分的了知,就是中国法相唯识宗的玄奘师资,所共皆亲证的智慧境界,也是我所依据,用来破邪显正的智慧;是次第进修到佛地以后,佛世尊才能具足了知的;所以真心如来藏不称为空相,而称之为空性,因为祂有许多真实的法性存在,而且这些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祂具足了断我执和断法执的功德;并且我执的断除,是究竟断而不是像声闻阿罗汉的方便断——只断现行而不断习气种子;只有这种中道的现观,可以使人次第迈向究竟佛地,所以唯识方广经典所说的中道观,才是真正究竟的中观。--------平实导师《心经密意》 | admin 2020-06-08 |
|
虚空非蕴非心,不同虚空无为,云何以「无法」为法处所摄法﹖若主张虚空是心,法处所摄,即同《成唯识论》所破虚空外道,不名佛子。《平实书笺》虚空非情非心非蕴,不可建立为法处所摄之法。《平实书笺》处者十二处--眼等六根及色等六尘,此十二处悉依五蕴而有,五蕴依心而有。虚空是无,依无障无阻于色,建立虚空名,因色而建立,非因五蕴相应法而有,非法处所摄,与心不相应故 | admin 2020-06-08 |
|
在人间,胜义菩萨僧所说诸法,非诸外道、凡夫所能评议;乃至定性二乘无学,及诸回心大乘而未证得藏识之阿罗汉与辟支佛,于此菩萨僧眼前,悉无语话分;般若中观及唯识种智,悉以触证领受藏识体性为根本故;般若中观及唯识种智所述者,皆是藏识之空性与有性故。在人间,胜义菩萨僧极难可遇,特别是已证道种智之宗通与说通菩萨;其所说法,无上甚深,能助真悟者修证道种智,一切凡 | admin 2020-06-08 |
|
关于粗重,在《成唯识论》中有开示:二障种子立麁重名。性无堪任,违细轻故;令彼永灭,故说为舍。此能舍彼二麁重故,便能证得广大转依。(《成唯识论》卷9)也就是在佛菩提道中,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随眠,就是属于修行上粗重难断的障碍,因为这两种障的断除,如果没有发利乐有情的广大心,是无法断除的;所以历经了十地的修行,入了等觉位,还要百劫修相好,而且要修集非 | admin 2020-06-08 |
|
《心经密意》在阿含诸经以及唯识诸经中,有时候又讲心。如果是讲心的时候,常常会合在一起讲心、意、识,心就是第八识,意就是处处作主的意根末那识;识就是讲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心,但是最常用的定义是指第六识——意识。这个心、意、识又叫做三种能变识,为什么叫做三种能变?因为第八识心,祂可以变现种种的法,也可以出生祂自己的功能差别, | admin 2020-06-08 |
|
」故三转法轮诸唯识经典乃宣说四种涅盘及佛地四智皆依第八识而有。复又宣说一切种智--有情本有之第八识中所含藏之一切种,所谓世间一切有漏法种、出世间一切无漏法种、一切种子流注……等种智正理;由是宣说此根本识之种子流注,所示现之有根身及七转识、七转识相应之心所有法及善法烦恼法、法处所摄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六种无为法等。为说明如是法性,乃说第二能 | admin 2020-06-08 |
|
佛子以般若中道观之总相别相为基础,方能修学一切种智;若未明心证真,不能体验如来藏之运作,则不能证验一切种智,唯能依唯识名相,于外门熏闻一切种智。佛子若能证验种智,证验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深入现观诸法无我,双观诸法空相及空性实相,发起一切种智之少分智慧,名为道种智;斯则名为初地菩萨,非二乘愚人及凡夫异生所知,亦非明 | admin 2020-06-08 |
|
由于如来藏藉着前五根去接触外五尘,而有了外六入、内六入,由如来藏出生了外六尘、内六尘;这就是唯识学所说:六根、六尘与触心所三和合的缘故,而由如来藏出生了六识。这六识就是识阴六识——眼识、耳识……乃至意识;其中的意识能够分别诸法,于是众生所了知的诸法就出现了,为众生所受用。由此可知,不管诸法它是直接出生的、间接出生的或者辗转出生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