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7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正圜老师开示 (原标题:五十一心所法之色法十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7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正圜老师开示 (原标题:五十一心所法之随烦恼)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成唯识论》卷七云: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成唯识论》卷七)论文的意思是说:悔、眠、寻、伺等四个法,对于善、染、无记等三性,不一定属谁;它不同于触等遍行心所,一定是遍行于八识心王;也不同于欲等别境心所,一定是遍于三界九地,因此就建立不定的名义。以下就分别说明悔、眠、寻、伺等四法作简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8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正圜老师开示 (原标题:心不相应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而这五位百法之次第,必须归结于八识心王,如果没有八识心王,万法就不能出生;譬如当七转识灭尽以后,入于无余涅槃之中万法俱泯,阿赖耶识也将从此不再出现于三界中了;因此说,世出世间万法皆为八识心王所生,所以说万法唯识。也就是说,所有的法都是从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中出生,佛菩提道及三乘解脱道,也都是依于这个如来藏阿赖耶识而显、而修、而证;离开了如来藏,就没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学人对宇宙器世间及六道众生存在之种种现象、差别叹为观止的同时,不禁会问三界众生及器世间都是哪里来的?难道真的有一个造物主?依佛教的教理来说,三界里的一切——器世间及众生,都是由心——识变现出来的,乃至解脱成佛也是心、识的作用,这就是佛教最上也是最根本的教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如佛教根本经典《华严经》(八十卷本)卷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8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五)》正圜老师开示 (原标题:虚空无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8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五)》正圜老师开示 (原标题:择灭无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8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五)》正圜老师开示 (原标题:非择灭无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8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五)》正圜老师开示 (原标题:不动无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8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五)》正圜老师开示 (原标题:想受灭无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此十一色法,于三界中现前,非可谓无,然无实有不坏自性,念念变易,终归坏灭;如影似有,而无实质,故名「八识心王及五十一心法之所现影」,若离此二,尚无一法可得,何况十一?故云万法唯识。三位差别故;此谓「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法: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从古时候的印度,一直到十六世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科学在探讨的这些唯心的问题,它所探讨的这个唯识是哪一个识呢?基本上他们所探讨的这个识,都离不开我们所认识的这个六识——也就是见闻觉知心的六识,这个识根本不是佛所说的这个唯识。佛所说的唯识为什么祂是妙义呢?为什么说唯识祂妙呢?祂是妙在何处呢?因为唯识是出生三界万法的根源,祂是一切法出生的根源,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成唯识论》卷三云:【又不动地已上菩萨,一切烦恼永不行故,法驶流中任运转故,能诸行中起诸行故,剎那剎那转增进故,此位方名不退菩萨。然此菩萨虽未断尽异熟识中烦恼种子,而缘此识我见爱等不复执藏为自内我,由斯永舍阿赖耶『名』,故说不成阿赖耶识,此亦说彼(菩萨)名阿罗汉。……然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切种智是指有关八识心王的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的智慧,一切种智的修证过程,是在触证如来藏的基础上,循序修学,通过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种智——唯识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的修学,最后断尽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唯带旧种,究竟清净,故成佛后不受熏习。菩提道依一切种智别于通教之外建立五十二阶位:十信心:即信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之一的义净大师曾在印度那烂陀寺留学十余年(公元673—687年),义净大师考察印度佛教后言:(印度)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唯识)。中观则(言),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言,外无内有,事皆唯识,斯(中观、唯识)并咸遵圣教。(《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义净大师著)可见中观与唯识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主流。公元二、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误会中观之举例自古及今,每有大师在未证实相中观之前,以自己曲解的中观来批判唯识,认为唯识讲有不究竟,而中观讲毕竟空,方是究竟。然若问其何为中观时,不是现观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所具有的八不中道体性(中道观行),而是将三界万法所具有的无常空、一切法空、缘起性空的性质当作是中观。如是误会,略举例说明。1、误会的一切法空(1)一切法之内涵在《阿含》诸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此略抒管见,只希望能引起有心修学唯识增上慧学之菩萨的共鸣,但愿能不违第一义悉檀,而方便以世间言说述之,用来证明世尊圣教之殊胜,来证明平实导师所述之法义如实、如义,则佛法幸甚!众生幸甚!第一节从行为科学切入的理由其实,唯识种智之学早已涵盖一切世出世间法,也涵盖一切有为、无为法,而现代科学只是有为法中的一部分,属于行为科学之制约心理学则更仅是其中之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由此可知,意识的脑虽然可以提供很大范围的表情供我们选择,但是跟由潜意识(末那)所启动的「真正的微笑」的笑容不一样,因为有些脸部肌肉是不能由意识控制的,也就是唯识所说的「与意识不相应」的,所以由意识的脑所启动的「应酬式的微笑」无法指挥到这些肌肉。而许多爱美的女性,因为担心开怀大笑以后,肌肉收缩过度,产生象征老化的鱼尾纹,所以在开怀大笑时不自主的用手指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谓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这个心这个识,就是阿赖耶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如来藏)是一切法的根本。阿赖耶本心是真正的主人,它能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轮回的主体(而非灵魂,灵魂是外道的说法);衪能持一切善恶染净习气的种子往来三世;它能执持色身,当人死后,它才离开身体,又随缘制造来世的色身继续去作业受报;它远离能所分别;它毕竟空也毕竟有;它能生七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