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学人对宇宙器世间及六道众生存在之种种现象、差别叹为观止的同时,不禁会问三界众生及器世间都是哪里来的?难道真的有一个造物主?依佛教的教理来说,三界里的一切——器世间及众生,都是由心——识变现出来的,乃至解脱成佛也是心、识的作用,这就是佛教最上也是最根本的教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如佛教根本经典《华严经》(八十卷本)卷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样一个开国元勋功臣,他是把他视同自己的儿子这样子去养育;他如果不随着玄奘大师出家,他以后必定以他的聪明智慧,小小的年纪就能够写兵法,就能够诗、词、歌、赋就能够很通达;这从他所写的《唯识述记》,你都可以看到他的文笔,绝对不逊于所谓的苏东坡、所谓的黄庭坚,这些同样是三宝。那以窥基大师的例子,再相应于刚刚也有说到的,佛是太子出家,乃至其他的这些僧是王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样子讲,各位同不同意呢?所以,同样一个问题再问各位:不同的人经历了同一个境界,每一个人的内相分到底是相同还是不同?是小小的不同还是大大的不同呢?可能你会说:老师!那至少我们两个人去看一朵莲花,也许我们两个人所见容有不同、心境会有不同,所联想出来的事物也有所不同,但至少我们见到的都是一朵莲花,不会变成玫瑰花啊!答案其实不然!在佛经上,特别是在三转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四阿含诸经为佛教之根本,也是世尊在初转法轮时期所说,摄属于五时三教之声闻教;所说法义虽然是为了方便接引畏惧生死之声闻种性众生,但却已处处隐覆密意而说大乘唯识、般若;但由于般若及唯识之意涵极为隐密,不容易为人所知、所触,又因为二乘学人多急于了生脱死求证解脱,所以往往会忽略了其中所隐含的密意。一直到成就了俱解脱果,自知不受后有之后,于解脱道之梵行已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我们给大家的建议就是说,大家所熟知的阿含部的经典、般若的经典或是唯识的经典,包含《法华经》、《华严经》这类型的经典,都是所谓的正信的经典。但是,这里我们没有时间跟大家详细说明,但是希望大家先远离密教部的经典;那密教部的经典,如果各位要修习要阅读的话,只有一部《楞严经》可以看,密教部的经典只有一部《楞严经》可以看!我们如果说能够依佛的经典,来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成唯识论》第五卷里面,有这么一段记载: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顺益,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为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于善、不善益损义中,不可记别,故名无记。(《成唯识论》卷5)这意思是说:善法是使人能于此世、下一世都得到调顺跟利益;相反地,假如使人于此世、下一世都得到违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我们给大家的建议就是说,大家所熟知的阿含部的经典、般若的经典或是唯识的经典,包含《法华经》、《华严经》这类型的经典,都是所谓的正信的经典。但是,这里我们没有时间跟大家详细说明,但是希望大家先远离密教部的经典;那密教部的经典,如果各位要修习要阅读的话,只有一部《楞严经》可以看,密教部的经典只有一部《楞严经》可以看!我们如果说能够依佛的经典,来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这个真如与佛性的智慧又把它分成二部分来说:一、在总相与别相上说二转法轮的般若空,般若空是讲「真心空性」,不是讲「蕴处界空相」;二、到了三转法轮的时候,再从别相上来说明一切种智,也就是唯识的百法、千法、万亿法明门,就是如来藏系的经典,这是三转法轮所说的法。修学三转法轮的法,能使你从破参明心七住位进入到初地,在一生当中完成;这个是函盖二乘法的解脱道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各个心各自掌管祂的职务,一点都不混淆;因为有界限,所以这个界又叫作功能差别,这个功能差别在唯识学中,就叫作种子。由于八识心王功能差别的不同,所以分成不同的界限,因此有六根、六尘和六识的差别,就形成了欲界当中的十八界法。在六根里面,前面的五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就是我们身体中的眼睛、耳朵等器官,是实际存在我们身体中的物质;至于第六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些过程不就是法相唯识宗所说、所修、所证的内容吗?《大乘起信论》所说的内容,它不但提到了菩萨由凡夫地的这个资粮位,进入真见道的见道位,也就是菩萨的五十二个阶位中,由凡夫地至七住位的修证,还包括了由真见道证悟本心,到相见道见道位的满足,也就是由七住、十住位到初地前的所证;还有修道位至成佛的道种智,也就是诸地菩萨修到成佛的过程。所以说《起信论》是大乘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妳想要出来当亲教师度众说法,得要有自己的见地,并不是把我的录音带誊作文字而一字不易的照念;要有妳自己的见地:把我讲的法吸收了,然后从妳的自心流露出来;我说《大乘起信论》时不是这样从自心中讲出来的吗?我讲《成唯识论》不也是这样讲出来的吗?我讲《成唯识论》也还是直接拿着论讲的,我讲《楞伽经》的时候也是拿着经本讲的,都没有打稿的,也不是一面参考批注一面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7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正圜老师开示(原标题:法处所摄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5-66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正圜老师开示(原标题:什么是慢?慢有几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就要大略地来说明唯识的五位百法了。五位百法它的总纲说到【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大乘百法明门论》)换句话说,它是有次第性。如果您能够把这个颂记住,并且如实地了解,对于大乘佛法,你就能够大概知道一个架构了。这个颂中的第一句一切最胜故,是在讲欲界一切有情的八识心王,但是一切有情的八识心王却又归结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而这五位百法之次第,必须归结于八识心王,如果没有八识心王,万法就不能出生;譬如当七转识灭尽以后,入于无余涅槃之中万法俱泯,阿赖耶识也将从此不再出现于三界中了;因此说,世出世间万法皆为八识心王所生,所以说万法唯识。也就是说,所有的法都是从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中出生,佛菩提道及三乘解脱道,也都是依于这个如来藏阿赖耶识而显、而修、而证;离开了如来藏,就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受蕴:在《成唯识论》卷3中说:【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非二欲故。】受即是诸识的心所法,即一般人所谓的觉受;也就是领受境界时,所产生的种种感受作用。外境都属于六尘中的境界,有顺境、逆境、非顺非逆境,顺境中则生乐受,逆境中则生苦受,非顺非逆境则生舍受──不苦不乐受。在乐受当中会产生想要继续与境「合会」的需求,称为会遇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界唯心学人对宇宙器世间及六道众生存在之种种现象、差别叹为观止的同时,不禁会问三界众生及器世间都是哪里来的?难道真的有一个造物主?依佛教的教理来说,三界里的一切——器世间及众生,都是由心——识变现出来的,乃至解脱成佛也是心、识的作用,这就是佛教最上也是最根本的教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如佛教根本经典《华严经》(八十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般涅槃经》卷11)可以说,唯识五位百法五十一心所法中的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根本烦恼,以及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二十随烦恼,以及悔(或者称为恶作)、睡眠、寻、伺等四不定法,都是属于烦恼障所摄。因为不能弃舍三界境界,当然就有一个三界中的我存在;有我,就有了对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佛一生的说法,分成哪五个时期呢?它们分别是:华严时、阿含鹿苑时、方等般若时、唯识种智时跟法华涅槃时。在《涅槃经》里面说到,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之后,黑暗的世间就有了光明。世尊首先为这一些来自于他方世界的菩萨摩诃萨们,开始说《华严经》。这些大菩萨们,像是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等等的大菩萨,祂们知道释迦世尊即将要成佛了,所以从他方无量的世界前来这个地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中,将佛菩提智波罗蜜多分为三位差别,也就是将成佛之道分成三个阶段,我们来看看玄奘菩萨是怎么说的。《成唯识论》卷九云:【此十因位有三种名,一名远波罗蜜多,谓初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尚微,被烦恼伏、未能伏彼,由斯烦恼不觉现行。二名近波罗蜜多,谓第二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渐增,非烦恼伏而能伏彼,由斯烦恼故意方行。三名大波罗蜜多,谓第三无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