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阿含经》中记载着佛陀亲口宣说第二、三转法轮的大乘般若与唯识诸宗,也记载着许多禅宗公案;而中国禅宗祖师在大庭广众下忽然开悟明心见性,并且令人摸不着头绪的公案,正好与《阿含经》的公案彼此相互呼应。这种记录在《阿含经》中,又显现在中国禅宗里的禅门公案,正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公开教导佛法般若实相智慧密意的秘密法,只有当机之菩萨才能当场悟得,在场的一切人天皆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于上述佛陀亲作判教的内容,萧平实作了以下的说明:又,世尊此处说我今一会说法,千二百五十人,也显示世尊确有三会说法之义:一者,说此阿含经典时,尚未进入第二会说法时期,故言今一会说法,以今一字已明示后时将会有第二、第三会说法,当然会有后来的般若会及更后的方广会所说的般若中观及方广唯识,否则就不能化缘而取灭度。二者,一会说法所度之阿罗汉众总有一千二百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如此为自己所亲证禅宗明心见性之法而奋战不已,对于错说佛法的法师、居士予以痛棒,岂不正是遵守佛陀对法嗣的祝愿?又岂不是与福州覆舡荐禅师同一作略?唐朝玄奘大师在《成唯识论》亦说:若不摧邪,难以显正。因此萧平实开始著作《公案拈提》七辑拈提诸方法师、居士的错误,以显示佛法正义,期望大众真懂佛法,结果却是掀起佛门的大波涛。萧平实在弘法的初期,诸大佛教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萧平实认为科学的八识论,并非他独自新创的见解,而是承袭自唐代法相唯识宗玄奘大师的《成唯识论》与《八识规矩颂》的八识论,以及禅宗弘忍大师、慧能大师主张「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的本心论。其中禅宗所指的「本心」,就是八识论中的第八识如来藏。所以,萧平实所提出的八识论,不但揭开中国传统佛教教义的宗教面纱,显示中国佛教原属科学的、实证的本来面目;同时也厘清中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乃至证悟般若不退而继续进修之第七住位始住菩萨,转入相见道位中,历经第一大阿僧祇劫中三十分之二十有四的长劫修行,同时观行三界万法悉由此如来藏之妙真如性所生所显,证实《华严经》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正理;如是进修真如后得无分别智,终能具足现观非安立谛三品心而至十回向位满心,方始具足真如后得无分别智,相见道位功德至此,然犹未入地。此时思求入地而欲进阶于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接下来要谈意,意就是意根,也是唯识学所讲的末那识;祂的体性是恒审思量,祂处处作主,没有不作主的时候;祂虽然无始劫与第八识在一起,可是祂仍是可断之法,为什么呢?当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之后,这个意根也会断灭啊!接下来是第八识。第八识叫作阿梨耶识(阿赖耶识),祂的体性是恒,但祂是无覆无记性的──恒而不审,祂本身就是离见闻觉知啊!而且前七识都是从第八识出生。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悭贪之人除了多求无厌,并且在得到之后,也不愿意把它舍出去;因此,在《成唯识论》卷6里面开示悭说:耽著财法,不能慧舍,秘吝为性。悭心坚固之人,对于已得之财物或种种法,都把它秘藏起来极为吝惜;即使有贫苦无依之人来请求,也不愿意把它拿出来与人分享或帮助别人。这在菩萨道里面是很不好的行为,完全与菩萨道的精神违背,因此故悭在菩萨戒里面,是属于十重戒之一。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般若分为总相智、别相智、种智;总相智及别相智即是大小品《般若经》及《金刚经、心经》所说之般若也,种智即是第三转法轮所说之八识心王一切法,即是唯识学也。(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甘露法雨》,自序,页1,佛教正觉同修会。)大乘菩提之入道,则须先除我所之执著;我所执著已除,继断我见及三缚结,然后经由禅宗之法道修学,求证自心如来藏;证如来藏已,进求眼见自他一切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再来是进入死亡的阶段,在唯识学中称为正死位,这时第八识开始舍身,若是造诸恶业濒临死亡,在死前和正死位时,方有四大分离种种痛苦相续发生。其实对于造诸恶业罪,或不及地狱罪的人,在刚死亡的时候,就是大约三到八小时以内,其意识仍然存在的——要在息脉已经断了三到八小时以后才会断灭。意识存在时间的长短,会依每个往生者我执深浅的程度,以及善恶业的差别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成唯识论》卷三【佛告迦叶菩萨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大般涅槃经》卷七【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佛言。迦叶。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大般涅槃经》卷八【我昔于彼波罗奈城初转法轮时。说无常。苦。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唯识家亦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禅宗亦讲明心见性。识就是心,心就是识,一切人的识共有八个,号称八识心王。八识心王及其体性如下:(1)眼识:能见;(2)耳识:能闻;(3)鼻识:能嗅;(4)舌识:能尝;(5)身识:能触;(6)第六识意识:能详细分别善恶、美丑、冷热、利弊等相对的境界;(7)第七识末那识: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识具有见闻觉知的作用,但不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接着又颂〈世尊赞〉、〈观音菩萨赞〉,颂扬的都是九楼讲堂供奉的佛菩萨,也是今天大典安奉舍利的主角;其中最特别的是〈圣玄奘菩萨赞〉,它是由讲堂亲教师所撰述的,内容是:九死一生志益坚万里鹏程继绝学立言斩谢标胜义降伏小乘震五印开演唯识阿赖耶阐明真谛如来藏明心见性觐弥勒护持正法再万年把玄奘菩萨一生坚苦卓绝弘护正法的功德,表显得十分贴切,并且寓意深远;平实导师 | admin 2018-07-23 |
![]() |
一千多年前,来自中国的玄奘菩萨,在印度曲女城的会上,以《制恶见论》的钜论,降伏五印度所有大乘、二乘、婆罗门教等等学人,精英中的精英,完成了旷世的创举;以强大的威势扫荡一切恶见,令一切支持意识心恒常,或强行施设一行相不明的细意识为恒常的六识论者,咸皆杜口!玄奘菩萨在天竺,如是宣演了义中的究竟了义法,以第八识如来藏为中心的真唯识量,矗立了如来高耸而无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般若毱多主张实有外境,也就是说,心能直接接触到外境,这和大乘唯识所说的正好相反。大乘唯识所说的是,一切境界都是唯识所现,心所了知的是第八识所变现的相分,心并没有直接接触到外境,所以说唯识无境,因此《破大乘论》攻击大乘唯识的重点,就集中在古大乘师对于所缘缘中所说的相分问题。所以般若毱多便依古人的发问来质难大乘说:你们如果说唯识所变现的自体相是相分,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陈于太宗,宗为大异,佛之宏深,儒道何及?又兼著述,成唯识论,既资妙理,复依亲证。楷定八识,利益学人,此心王法,佛法精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八识为本,万法为枝。第八即心,亦名藏识,赖耶陀那,异名同旨。第六意识,善能区分,第七末那,又名意根。前五现量,触尝见闻,与意识俱,合为识蕴。心持业种,能生前七,自体清净,无覆无记。万生于八,八生于一,推根溯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唯识五位百法当中,嫉妒是属于心所有法中的小随烦恼,是属于根本烦恼—嗔恚心—的一分体性,主要是在心中嫉妒、不悦,因此不断地住在忧苦的心念之中。像这样的嫉妒心,会障碍修行者的慈悲、仁爱之心,也会使得嫉妒的心念不断地增长,而使得修学者离菩萨的慈悲心行愈来愈远。因为嫉妒心,会推使众生去造作种种的不善恶行,所以必定会招致未来世的苦果,而不断在三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大乘菩提的内涵,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总相与别相上说二转法轮的般若空,这个般若空是以真心空性来涵盖蕴处界空相,而不是专指蕴处界空相;另一个部分则是到了三转法轮时,再从别相上来说明一切种智,也就是唯识的百法、千法、万法明门,也就是如来藏系经典的内涵,这是第三转法轮时期所说的证悟菩萨悟后进修成佛之法。修学第二转法轮的般若诸经,能使已明心破参入七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答:《明心与初地》是为会中已经明心,想要进修初地的人所说的法;因为在《成唯识论》课程中有极详细的解说,所以此书中只作补充的提示,因此较为简略。关于轮宝,请见《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载;轮宝的有无,与异熟果有关,如果菩萨生于天界,就自然会有轮宝,不生天界者则无轮宝。人间之菩萨得要修到三地满心,甚至有的菩萨须要到五地满心时才生起意生身,如《楞伽经》所说,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成唯识论》卷三【佛告迦叶菩萨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大般涅槃经》卷七【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佛言。迦叶。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大般涅槃经》卷八【我昔于彼波罗奈城初转法轮时。说无常。苦。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他们不断的在排斥大乘的经典,尤其是排斥三转法轮的唯识经典,因他们落于空见里,执著无因论的缘起性空是真实法;但这样不对。(注一)执著有见也不可以,例如中台山、法鼓山、法禅法师以觉知心为不坏心,这是常见外道法;这些邪见弄到佛教里代替了正确佛法后,佛教所弘的法就变成常见法、外道法,和常见外道就统一了。统一以后,佛教的胜妙就消失掉了,所以我们才要辛辛苦苦出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