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妙喜有云:若见自性之弥陀,即了唯心之净土。如楞严会上,佛敕阿难:“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既无所得,但是一心。若净土缘生,秽土缘灭,则娑婆印坏,坏亦幻也。若秽土行绝,净土行兴,则极乐文成,成亦幻也。然此生灭净秽,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秽邦由业应离弃,净土唯心好荷担。四字弥陀穷彻底,劫前华放古优昙。(原标题:莲华世界诗发明心地第七)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予触耳感怀,更拈“西方即是唯心土”,俾以事扶理,而理不堕偏空。非敢驾轶先达,聊附于补偏救弊之职云尔。西方即是唯心土,一串明珠万行圆。掐到断时频换线,莲邦左券更无愆。西方即是唯心土,离土谈心实倒颠。念念总皆归佛海,何须重觅祖师禅。西方即是唯心土,缘具方能了正因。忍慧互资成戒品,明珠护惜不宜轻。西方即是唯心土,未到西方深可危。夙障已如波浪涌,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久久遂成唯心识观。若是利根之人,念念不生,心心无所;六根杳寂,诸识消落;法法全真,门门绝待,瞥尔遂成真如实观。初机后学,唯除宾客寒温时、大小便利时,中暂停念。乃至营办家事,种种作务,自不用舍,亦自不相妨碍。心口念念声声称诵圣号,更有甚邪思恶虑敢萌于心?自然纯一无杂。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过旬月,便成三昧。所谓自心作佛,自心是佛,自心见佛。上根大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情绝则爱自不生,而唯心现,念一成。故《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去一留,不容转侧。功效之速,有若桴鼓。学道之士,于此宜尽心焉!四、悲愿行者。诸佛菩萨性海无尽,供养无尽,戒施无尽,饶益无尽。故天亲菩萨“净土五念门”,以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四种,为成就入功德门;回向一切烦恼众生,拔世间苦,为成就出功德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当知后识,唯心处舍,从此冷触,遍满所依。」(CBETA,T30,no.1579,p.282,a7-12),已明白告诉我们:除造大恶业及生天者除外,一般而言,第八识是渐渐舍身的,非一时顿舍;随其舍身之处,冷触便起。既然息脉断后,会在身上有冷触开始现起于身上定点而渐渐扩散到全身,就表示意识觉知心仍然在领受触觉,尚未完全断灭,所以才知道冷触;一直到三~四小时左右,意识断灭了,乃至第八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广义的说,八万四千法门的修持,只要是有修有证者,多少可以证得唯心净土;但是必须修到无学的阶位,安住涅槃,才是真净土。修行到达这个地步,可以随意往生诸佛的三种净土。如果入了佛位,则自住常寂光净土,这才是真正究竟的净土,不是像前三种净土,都是诸佛所化现的化土。一般人比较熟悉的净土行门,有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其中又以持名念佛最为大家所熟悉,修学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当知后识,唯心处舍,从此冷触,遍满所依。(CBETA,T30,no.1579,p.282,a7-2)已明白告诉我们:除造大恶业及生无色界天者除外,一般而言,第八识是渐渐舍身的,非一时顿舍;随其舍身之处,冷触便起。既然息脉断后,依此世为善或作恶会在身上有冷触开始现起而渐渐扩散到全身,就表示意识觉知心仍然在领受触觉,尚未完全断灭,所以才知道冷触;一直到三~四小时左右,意识断灭了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一切唯心造。(三遍)◎(破地狱真言)唵。伽罗帝耶娑婆诃。(三遍)◎(普召请真言)南无部部帝唎。伽哩哆哩怛哆誐哆耶。(三遍)◎(解冤结真言)唵。三陀罗伽陀娑婆诃。(三遍)◎(合掌)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三遍)◎(合掌)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南无启教阿难陀尊者(三遍)(放掌)◎三皈依自皈依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常见如来。亲承供养。按此。与观无量寿佛经相发。修净业者。其毋忽也。文殊师利。或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德。亦云妙吉祥。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从母右胁出。身紫金色。堕地能语。寻于佛所出家(见文殊般涅槃经)。首楞严三昧经言。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南方世界。名曰平等。佛号龙种上如来。即文殊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质莲台。寄形安养。而兴取舍之念。岂达无生之门。忻厌情生。何成平等。答。唯心净土者。了心方生。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极乐佛土。故知识心方生唯心净土。着境祇堕所缘境中。既明因果无差。乃知心外无法。又平等之门。无生之旨。虽即仰教生信。其奈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作唯心净土说。略云。或问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为当往生。为即心是。若往生者。何谓唯心。若即心是。何故经云过十万亿佛土邪。答曰。当知十界四土。若净若秽。不离我心。此但直具而已。若达全具为遍。遍彼生佛。彼彼生佛。互遍亦尔。趣举一法。是法界之大都。互具各具。互融互摄。参而不杂。离亦不分。一多自在。不相留碍。夫如是者。岂有娑婆释迦乐[邱-丘+(看-目)]弥陀而离我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冀和尚将向来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等语。撇向一边。亲见如来境界。快说一番。震动大千世界。旭答言。向上一着。非禅非净。即禅即净。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果大丈夫。自应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设一念与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与佛无间。何劳更问阿谁。净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但见阿弥陀佛一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生唯心之安养国。真实无生。解脱苦轮。十念亦超于宝地。会归实际。二乘终证于菩提。如大舟载石而遂免沉沦。若顺风扬帆而终无留难。悟之则非远非近。迷之则即近而遥。嗟夫学寡障多。疑深观浅。斥为权小。阒若存亡。则以马鸣龙树为未然。天台智者为不达。不信当受菩提记。不肯顿生如来家。笼鸟鼎鱼。翻然游戏。隙驹风烛。妄计久长。虚受一报身。枉投诸苦趣。岂知大雄赞劝。金口丁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一切唯心造。一夕梦地狱。主者来谢云。幸蒙持偈功德。狱中众生。出生善道者多矣。其后寝疾。持佛名不绝口。既逝。诸亲属及其侍女。皆梦王氏报云。吾已得生净土矣(乐邦文类)。广平郡夫人冯氏。名法信。赠少师珣之女。镇洮军承宣使陈思恭之妻也。少多病。及归陈。病日剧。时慈受深禅师居王城。唱导佛法。夫人造其室。求却病方。慈受教以持斋。诵西方佛名。夫人信受。还家未逾月。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常来往的师父给了我一本圭峰宗密禅师的“禅源诸诠集都序”,并没有解决我的问题,反而促使我更积极的开始寻求“到底佛法的根本理论、法界生起的根本因是什么?”“佛教各宗派形成的原因、及其理论上的差别在哪里?其背景又是什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从那一个角度说的?”“性宗、相宗、空宗、有宗,如何分判?”&l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老师时刻提醒定慧等持,更是不敢稍有或忘;因而定力渐长,拜佛也逐渐得力;即使有不得力、不顺遂之际,也从不萌生退转之意,在导师和老师的座下精进不懈的追求生命的实相,了知万法唯心造,此心又与世俗所谓之心大大不同。何其有幸在大善知识身边围绕,喜见自己的成长和改变,喜见自己菩提路上真正跨越一大步,更提醒自己不忘:欲报师恩,莫忘众生尚在邪见苦海未得出离!禅三即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你现在应当明白,诸佛因为看到--一切众生处于迷惑之中,妄认五蕴假合而成的色身为自我,而把色身之外的六尘境界执为外在的实有,由此而产生好生恶死的取舍心,并在这种分别心中念念迁流,却不明白这一切,五蕴色身也好,外在的尘境也好,生死之相也好,苦乐之受也好,都是唯心所现,如梦如幻。他们终日向外驰求,徒劳地在生死中轮回,反而把常乐我净的涅槃看作是苦--诸佛因为愍 | admin 2018-07-20 |
![]() |
此事,你还信得及吗)?光宝禅师道:信则信矣,未审光之与宝,同邪?异邪(相信是相信,但是不知道光与宝,是一个东西还是两个东西)?荷泽和尚回答道:光即宝,宝即光,何有同异之名乎?光宝禅师又问:眼耳缘声色时,为复抗行,为有回互(眼缘色、耳缘声时,眼与色、耳与声是并列不相干的两个东西,还是相互交融的一个整体)?荷泽和尚道:抗、互且置,汝指何法为声色之体乎(眼与色、耳与声,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僧又问:“三界谁为主?”师曰:“还解吃饭么?”佛教讲万法唯心,心为三界之主。然而心是什么呢?心就在当下。参透了谁在吃饭这个话头,即能亲见三界之主。所以,参禅的人最忌离开当下,心外求法。道闲禅师临迁化时,曾上堂集众,大众以为道闲禅师要给他们,可是道闲禅师却默然不语。良久才向大众伸出左手,主事僧茫然不知所措。道闲禅师于是便令东边的师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