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大师所授记当来佛下生彼号为慈氏如前后经说唯愿人中尊伽陀重分别彼神通威德我今乐欲闻佛告舍利子应至心谛听当来慈氏尊为汝广宣说尔时大海水以渐减三千二百逾缮那为显轮王路赡部洲纵广有万逾缮那有情住其中在处皆充满国土咸富盛无罚无灾厄彼诸男女等皆由善业生地无诸棘刺唯生青软草履践随人足喻若睹罗绵自然出香稻美味皆充足诸树生衣服众彩共庄严树高三俱舍花果常充实时彼国中人 | admin 2020-06-14 |
|
”佛告金刚慧菩萨言:“善男子!若在家出家善男子、善女人,于此如来藏经典法要,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得福无量。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余菩萨,为于积集如来智故,精勤供养一切如来,于一一世界,成就如是色三摩地;由此色三摩地威力,过恒河沙诸佛世界;过恒沙数俱胝那庾多现在诸佛,于一一佛所供养承事,并及菩萨声闻僧众。如是乃至过五十恒河沙诸佛 | admin 2020-06-14 |
|
(六)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七)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八)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九)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十)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 | admin 2020-06-14 |
|
四者戒禁取见,谓诸外道依于对色界身心之错误认知,起不如理作意,妄求色界定境之修证,以为涅槃;由是虚妄想故,施设戒禁以为证得涅槃所必须受持之戒禁,三果人于此更深细之戒禁取见亦已断之,是名五下分结之戒禁取见断。五者疑见断,谓三果人于外道之误认色界境界为涅槃之修证者,已如实知见;于诸方外道大师之已否断除色界身我见,皆已如实观察,悉知彼等所证『涅槃』之虚妄 | admin 2020-06-10 |
|
若人受三坛大戒已,不以菩萨戒为主要受持,而以声闻比丘比丘尼戒为主要受持,是人名为声闻僧,不名菩萨僧。若以菩萨戒为主要受持,声闻戒为次要受持,是人得名菩萨僧。以依未见道者说,是故菩萨僧中亦有凡夫僧,唯出家人可以名之。大乘在家佛子若未出家者,受菩萨戒已,得名菩萨,不名菩萨僧,未于大乘法中见道故。若得见道,虽现在家相,亦名菩萨,亦名为僧,合名菩萨僧,此乃 | admin 2020-06-08 |
|
四者戒禁取见,谓诸外道依于对色界身心之错误认知,起不如理作意,妄求色界定境之修证,以为涅盘;由是虚妄想故,施设戒禁以为证得涅盘所必须受持之戒禁,三果人于此更深细之戒禁取见亦已断之,是名五下分结之戒禁取见断。五者疑见断,谓三果人于外道之误认色界境界为涅盘之修证者,已如实知见;于诸方外道大师之已否断除色界身我见,皆已如实观察,悉知彼等所证「涅盘」之虚妄 | admin 2020-06-08 |
|
」------《佛说不增不减经》--------平实导师《生命实相之辨正》在学习菩萨戒的受持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菩萨。菩萨在一般人的认知里面,就是看到别人有苦难,然后自己能够无怨无悔的为对方付出而不求回报,这样的一个有慈悲心的人,通常就被称为菩萨。但是这样的一个认知,其实并不符合佛菩提道当中所谓的菩萨。菩萨一定具有慈悲心,但是有慈悲心的人不一定是菩萨;因为慈 | admin 2020-06-08 |
|
最重要是因为说,你今天既然要修学佛法,当然要依止于三宝而修学,最基本的五戒一定要受持;你要成为菩萨,那当然你一定要求受菩萨戒。还要行十善。行十善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出家不淫),对众生修慈悲心;然后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对众生要说如实、有意义的话,不欺诳;不贪、不瞋、不谤菩萨藏。对于这个十善业,为什么也是修集福德资粮呢?我 | admin 2020-06-08 |
|
智慧成熟者,明慧具足,善说、恶说、能解义趣,受持分别,生智成就,堪能究竟离诸烦恼。(《菩萨地持经》卷3)意思是说,菩萨长寿久住、容貌端正,出生于豪贵上族之家,拥有众多资财及广大眷属,不欺诳、不诈伪、处世公正,众人对他所言无不信受,有大名称、大方便、大智慧,又有为人恭敬尊重赞叹的种种技艺工巧,具有讲理守伦常的人格特性,少病少恼堪能任持重责,获得这样的 | admin 2020-06-08 |
|
即对于所受的戒法,善护受持,无杂无秽,称赞不毁,与诸同修清净梵行的道伴们,平等共同受持。由此法故,发起尊重爱敬,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2)见和同解。即对于出离尽苦的圣道法,能善巧如理的通达于如是见。与诸同修清净梵行的道伴们,见解一致的共同修学。由此法故,发起尊重爱敬,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3)利和同均。即对于获得的如法利养(财物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有两个人一起共同造作一件恶业而犯了戒:第一人有受持菩萨优婆塞戒,第二人没有受持这个戒法,他们共同造作一件恶业以后,已经受戒者的罪就比较重,也就是说:他除了所造作的恶业必有的性罪以外,还要再加上戒罪;不受戒者就单单只有恶业自身的性罪,没有戒罪。性罪,譬如伤害众生,心性受到了染污,都是性罪。譬如杀害众生则是有杀心、是有染污,邪淫也是一种染污,都属于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有两个人一起共同造作一件恶业而犯了戒:第一人有受持菩萨优婆塞戒,第二人没有受持这个戒法,他们共同造作一件恶业以后,已经受戒者的罪就比较重,也就是说:他除了所造作的恶业必有的性罪以外,还要再加上戒罪;不受戒者就单单只有恶业自身的性罪,没有戒罪。性罪,譬如伤害众生,心性受到了染污,都是性罪。譬如杀害众生则是有杀心、是有染污,邪淫也是一种染污,都属于 | admin 2020-06-08 |
|
智慧成熟者,明慧具足,善说、恶说、能解义趣,受持分别,生智成就,堪能究竟离诸烦恼。(《菩萨地持经》卷3)意思是说,菩萨长寿久住、容貌端正,出生于豪贵上族之家,拥有众多资财及广大眷属,不欺诳、不诈伪、处世公正,众人对他所言无不信受,有大名称、大方便、大智慧,又有为人恭敬尊重赞叹的种种技艺工巧,具有讲理守伦常的人格特性,少病少恼堪能任持重责,获得这样的 | admin 2020-06-08 |
|
智慧成熟者,明慧具足,善说、恶说、能解义趣,受持分别,生智成就,堪能究竟离诸烦恼。(《菩萨地持经》卷3)意思是说,菩萨长寿久住、容貌端正,出生于豪贵上族之家,拥有众多资财及广大眷属,不欺诳、不诈伪、处世公正,众人对他所言无不信受,有大名称、大方便、大智慧,又有为人恭敬尊重赞叹的种种技艺工巧,具有讲理守伦常的人格特性,少病少恼堪能任持重责,获得这样的 | admin 2020-06-08 |
|
”(《瑜伽师地论》卷44)也就是说,这时的众生有着种种欺诈弊害的恶行,不孝敬父母尊长,不敬重修行有德的人,不畏惧恶业的果报,不去行善累积福德,更不受持斋戒修清净的法道。因为这样减损福德的结果,当然会衰损自身,所以身量变得短小,肤色净白的变成面目黧黑,力气强健的变成衰弱,有正念正知也变成邪念邪知,精勤勇猛的变成放逸懈怠,身上无病的也变成病痛缠身, | admin 2020-06-08 |
|
菩萨戒以心为戒,非如声闻戒以身为戒;戒相虽因依据经论而有小别,然依精神主旨而论则无差别,故可归纳为三聚净戒:一、摄律仪戒——尽未来际受持十重戒,永无违犯;二、摄善法戒——尽未来际修学一切善法,于一切深经及所未闻法,无所畏惧,无有一善法不修学者;三、饶益有情戒——以四摄法饶益有情,救度有情置于佛法之中。若有佛子欲求成佛而 | admin 2020-06-08 |
|
若人受三坛大戒已,不以菩萨戒为主要受持,而以声闻比丘比丘尼戒为主要受持,是人名为声闻僧,不名菩萨僧。若以菩萨戒为主要受持,声闻戒为次要受持,是人得名菩萨僧。以依未见道者说,是故菩萨僧中亦有凡夫僧,唯出家人可以名之。大乘在家佛子若未出家者,受菩萨戒已,得名菩萨,不名菩萨僧,未于大乘法中见道故。若得见道,虽现在家相,亦名菩萨,亦名为僧,合名菩萨僧,此乃 | admin 2020-06-08 |
|
智慧成熟者,明慧具足,善说、恶说、能解义趣,受持分别,生智成就,堪能究竟离诸烦恼。(《菩萨地持经》卷3)意思是说,菩萨长寿久住、容貌端正,出生于豪贵上族之家,拥有众多资财及广大眷属,不欺诳、不诈伪、处世公正,众人对他所言无不信受,有大名称、大方便、大智慧,又有为人恭敬尊重赞叹的种种技艺工巧,具有讲理守伦常的人格特性,少病少恼堪能任持重责,获得这样的 | admin 2020-06-08 |
|
因此如果一个证得四空定具足的人,假设他有因缘遇到善知识给他开示,如果那时他听闻受持,他能够立刻就断掉我见,一般来说,他都是立即证得灭尽定的。如果是智慧比较差一点的人,也许他需要几天,他也一样可以证得灭尽定。如果他断我见的时候,他的禅定证量也还只是四空定当中最浅的定境;也就是说,他只有证得空无边处定的定境来当作他的基础而已,这个时候,他只要先断除了我 | admin 2020-06-08 |
|
善男子!若人受持优婆塞戒,欲净戒者,当作如是修念佛心。若修念佛,是人则离内外诸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贪嗔痴断,具足成就一切善法。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修念佛心,是不为难;在家修集,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菩萨优婆塞戒经》<息恶品第十六>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