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四者戒禁取见,谓诸外道依于对色界身心之错误认知,起不如理作意,妄求色界定境之修证,以为涅槃;由是虚妄想故,施设戒禁以为证得涅槃所必须受持之戒禁,三果人于此更深细之戒禁取见亦已断之,是名五下分结之戒禁取见断。五者疑见断,谓三果人于外道之误认色界境界为涅槃之修证者,已如实知见;于诸方外道大师之已否断除色界身我见,皆已如实观察,悉知彼等所证“涅槃&rd | 三摩地 2018-07-22 |
|
发这十无尽愿的人,都是尽未来际受持的,都是永不休止的;在未来的无量世中行菩萨道,永不休止的去修持那十种无穷无尽的愿。这要有很广大的心才敢发,发了这个心而不退悔,就是成就增上意乐了,这时候十回向位菩萨的见地已经通达了,通达了以后就是唯识五位的通达位,就已经进入初地了。菩萨在明心后进入初地前,都叫做通教或三藏教的圣人——只是别教的贤人;进入初 | 三摩地 2018-07-22 |
|
发这十无尽愿的人,都是尽未来际受持的,都是永不休止的。在未来的无量世中行菩萨道,要尽未来际永不休止的去修持那十种无穷无尽的愿。这要有很广大的心才敢发,发了这个心而不退悔,就是成就增上意乐了,这时候十回向位菩萨的见地已经通达了,通达了以后就是唯识五位的通达位,就已经进入初地了。菩萨在明心后进入初地前,都叫做通教或三藏教的圣人——只是别教的贤 | 三摩地 2018-07-22 |
|
声闻缘觉各有其乘,于小乘经典时也说,有三转法轮,有菩萨乘,有菩萨法,因此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众多小乘弟子根本还没有见道,连如来藏都没有证道,又修学尚且为浅,如何说可以集结大乘经典?既然《阿含经》已经明说有说三乘法,对菩萨所说的经典,就是菩萨藏,这当机者根本不是声闻人,请问声闻人如何听闻而生出胜解,乃至可以回小向大而受持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2 |
|
二乘人连自己所学的二乘法都无心于护持,何有法道之可说!所以大乘法义之永不入涅盘,而得大涅盘,二乘人永不得解,乃至一切凡夫也无可理解,所以佛陀在许多的地方,已经明说能够受持菩萨藏的有情,只有菩萨;因此实相之深邃法义根本不是非此种性者可以论道于万一,如何说连理解都办不到的二乘人,可以去集结、弘扬、解说大乘法呢?这些根本不是二乘人的志业,如何可以集结根本 | 三摩地 2018-07-22 |
|
事实上,当然不是普通人可以完成的,这当然是本文所说的,是大乘不可思议的菩萨来完成集结的!这些不可思议的菩萨们完成了这些集结大事,并不需要和人间学佛人来报备,说这些经典是我们来集结的,不会有如是的大乘菩萨,菩萨藏唯有菩萨可以受持读诵而不生疑惑,这在人岁百年的浊恶世界里,就是如此!因此能够大乘经典常说:能够阅读此经典而不怀疑者,而能生起?净信者,必定供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佛子若能于此佛世尊所慈悲开示之“苦集灭道”圣谛,能如实思维、如实观察、如法受持,定当转迷为悟,亲证涅槃解脱之境界。【问题讨论】一、苦灭道圣谛中的“道”是指什么?依此道修,会到达什么样的境界?二、佛世尊在阿含诸经中,开示哪些可证涅槃之道?三、何谓四念处?为何又称为四念住?四、请说明四正勤的意涵。五、何谓四如意足?请略述之。六、请依 | 三摩地 2018-07-22 |
|
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第一个谈的就是五阴,先解释什么是五阴?为什么五阴能遮盖众生的真如实相?五阴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它们是虚妄的?三乘菩提所说的五阴有什么差别等等。待五阴的种种内涵一一解说完毕,接着再谈十八界,什么是十八界?十八界的内涵是什么?它们生起的次第是什么?它们究竟是从哪里出生?为什么它们是虚妄的?谈完十八 | 三摩地 2018-07-22 |
|
在修学过程中,以‘修除性障发起圣性’为宗旨,要求自己修除染污的习性种子,令我往昔所造不净的业种罪根现起时,能在清净心念的作意下回熏于八识田中,而念念化解霜融掉不净的意念,如此经过如理思惟,得以将染污种子汰旧换新成清净作意的种子,能令自己凡所有身、口、意行悉皆能清净的受持。在修学佛法中,我们首先要亲近善知识,多闻善知识讲的正确法义,不断地让 | 三摩地 2018-07-22 |
|
那你会说:娑婆世界,不就是称为堪忍的世界?众生不是应该很堪忍吗?然而众生不能堪忍的是:对于佛法不能堪忍,对于善法难以接受;而唯有行菩萨行的众生有情,才愿意生生世世在这个末法世界,来堪忍种种善法的受持以及不善法的逼迫。所谓不善法的逼迫,就是当你遇到一些是非的因缘被卷入其中,这也算啊!如果是小乘人,他就完全不理会这些事情,但是菩萨是有所不同的。那菩萨到 | 三摩地 2018-07-22 |
|
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辩才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但是,智积菩萨不相信龙女可以在须臾之间成就菩提。这时,龙女忽然现身向佛顶礼,说了一首偈:“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天人所戴仰,龙 | 三摩地 2018-07-22 |
|
有人在那时受持佛戒一世不犯,另外一人在此时受持佛戒一世不犯;就是说,此时受戒一百年不犯,那时受戒八万四千年不犯,两人的功德果报并没有差别。这里面当然有道理,是因为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平等的缘故;也就是说身、口、意这三善根是平等的,同样是不杀。他们持八万四千岁的不杀生,我们持五十年、六十年或一百年的不杀生,同样是三善根,是平等无异的,所以舍报后 | 三摩地 2018-07-22 |
|
乃至发愿受持三归五戒,受持菩萨戒,人生要甘愿啊!一条路就是继续轮回,一条路就是成就佛果,要甘愿啊!愿如实有能力时,愿到十方世界,随缘化现,乃至地狱、饿鬼、畜生之中,于《大般涅盘经》经中卷三十一,佛陀说:「菩萨摩诃萨,无地狱业,为众生故,发大誓愿,生地狱中;善男子!往昔众生寿百年时,恒沙众生受地狱报,我见是已,即发大愿,受地狱身;菩萨尔时,实无是业, | 三摩地 2018-07-22 |
|
从这片段古人诗句中知道,中国人对这酒的依赖度非常高,又中国因气候环境适宜而大量种植高梁、麦、米…等农作物,间接促进酿酒、酤酒之行业兴盛,综观喝酒之人,从贩夫起卒到王公贵族,遍及大江南北;;但这对学佛之人而言,为了受持酒戒,周遭饮酒文化及环境所带来诸多之引诱及困扰,无疑是对严持酒戒之佛子的一项信心考验,若一不小心,信心动摇,而任凭随顺于众生之饮酒文化,从划酒 | 三摩地 2018-07-22 |
|
双方几经谈判最後达成数项协议,帝释承认犯下偷盗戒,愿归还阿修罗女,并赠送天上甘露;阿修罗则除将爱女献与帝释,并自愿受持三皈五戒,成为佛弟子,此战终得圆满落幕。在天界的战争中,有一位阿修罗王与帝释作战时,因手能执日月,障蔽其光,而被称为罗恸罗阿修罗,罗恸罗意即为障月。他能有以手障日月,形成日月蚀的威力;是因他过去生为婆罗门时,见到大火烧塔,灭火而使塔 | 三摩地 2018-07-22 |
|
在这样的世界学佛其实很辛苦,若有道侣共修乃是一种福报,毕竟有缘遇到,是可以互相加持,在这个五浊恶世能够遇到菩萨实在不容易,又能遇到更不容易,能够受持上品戒极不容易。人与人相处有的时候都是因缘,我们来这个世界就是要收集种种的缘,但是缘有「善、恶、染、净」,到底我们遇到的缘是哪一种呢?而缘又有分「顺心缘、逆心缘」,这两个比较好抉择,但是问题来了,「顺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四辑第226页也说:供养父母的福德不会比供养三宝少,这在后面中佛会说到;所以受持了优婆塞戒以后却不能供养父母、师父、家中的长辈,就是忘掉优婆塞的本分了,这就是失意罪:遗失了自己是优婆塞戒受持者的作意了,这就是失意罪。-----《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第二章第四节孝养父母的福德等同供佛>张善思居士 ( | 三摩地 2018-07-22 |
|
四摄法中的爱语,最殊胜的就是应时说法,让众乐于听闻受持,如说而行发起功德受用。所以随时教诫就是应时说法,应时说法就是爱语;要随着起贪结、或起瞋结、起痴结时,经由譬喻、或者经教言说,或者解说贪、瞋、痴等过失导致的因果,然后为众说种种对治的法门,让众能够针对自己的烦恼来远离,这个就是爱语。实义菩萨要教导在家,修学爱语、柔软语,同时也要学习不恶口、恶语,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三福净业呢,第一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则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福是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也是诸菩萨清净自己将来佛国净土的无漏修因,所以称为净业。三福净业也是把孝养父母列为首要。从这些的举例都可以证明:佛教绝对是强调孝顺父母的。修学佛法的佛又怎么可以不孝顺父母呢?如 | 三摩地 2018-07-22 |
|
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四辑第226页也说:供养父母的福德不会比供养三宝少,这在后面中佛会说到;所以受持了优婆塞戒以后却不能供养父母、师长、家中的长辈,就是忘掉优婆塞的本分了,这就是失意罪:遗失了自己是优婆塞戒受持者的作意了,这就是失意罪。-----《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第二章第四节孝养父母的福德等同供佛>张善思居士 (原标题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