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如果十信位满足,愿意发起菩提心,修学六度万行直至成佛,那么这就称为初发心的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十个阶位,我们可以称为贤位菩萨。而初地以上,则称为圣位菩萨,或者是菩萨摩诃萨。而在一直到初住位——发心住之前的十信位中,也就是对佛教三宝的清净信心还没有具足之前,则都称为是凡夫菩萨、假名菩萨,或者是名字菩萨。另外还有所谓的实义菩萨,则是指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有些菩萨,他发心要住持佛的声闻表相,那么他除了持守五戒之外,他一样受持声闻的出家戒,现声闻相;但是他所持守的比丘戒、比丘尼戒,并不是他的根本依持,只是帮助他尽快完成解脱道的修行;因此对他而言,比丘戒、比丘尼戒叫作别解脱戒,而不是正解脱戒。譬如说,我们汉传佛教的出家人受戒,又叫作三坛大戒,第一坛和第二坛是沙弥戒与比丘戒,代表越尊贵的戒律排越后面; 三摩地

2018-07-22

这是仰仗释迦世尊愿力慈悲加持的往生,而能够达到在心所愿而生;特别是要发心,要护持如来正法的人,可以亲住如来座下。也就是说,不只是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甚至命终时,能够往生十方一切净土。十方诸佛都各有四种净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及常寂光净土因此,并不是说只有念诵阿弥陀佛,才能往生净土。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43集佛都愿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一定有人会觉得,这个过程这么久又这么辛苦,所以在你真正发心想要亲证般若之前,应当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你到底为了什么想要证这个法?你有没有想过说,要怎么样才能证这个法?当然,这也许就是你说想要去修学哪一个宗派的目的。也许你回答说:我是为了智慧的关系,我是为了佛道的关系,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要如何亲证这个法。因为,也许你是对每一个宗派修学内涵其实是不是 三摩地

2018-07-22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三)这一分的阎罗王就偏向说,因为发心的缘故而往生到那个地方。这就好像说,众生因为善业所感,得生天上,受用种种的胜妙五欲。菩萨也是一样这个样子,菩萨也会作这样示现,他在因缘成熟的时候,为了要利乐众生的缘故,也发愿受生成为天王身等等。但是这个并非是什么业力所致,他是为了要利乐有情,在观察时节因缘成熟的时候,所以会有所谓的示现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我们没有智慧而是执著于表相而去行,那自己以为是广结善缘,结果却是广结染恶缘,原来的善净发心,却遇到恶因缘的干扰,那就得不偿失了。我们举个例子来说。例如有的附佛法外道,他们所说的法都是外道双身法,却美化名相说为无上瑜伽;其实这样的附佛法外道,所说的内容根本就不是佛法,但是他们却假冒佛法的名相,来笼罩不知情的众生。而且,有的附佛法外道,往往号称是观 三摩地

2018-07-22

他的处境是更为艰难,而且他一待就是待了十几年,这样的志就是在证明一点:如果是说你的初发心并不是就是要吃肉,你只是愿意为众生扛负这业果;另外也是因为,自己在这过程中有些境遇,以及过去无明的业力的推动,所以不得已的当下,你要做这种种的这样的事情,违背你的发心、违背你的一些愿力。可是即使是如此,他在戒律上来说,并不能算是犯下过失,因为你没有根本的这些动机 三摩地

2018-07-22

问:《优婆塞戒经》卷6提到:「若有发心施他二衣,受者取一,云不须二,辄还留者,是得偷罪。」但在世法上,别人送东西,受者有拒绝之权利,若如佛言,那么别人送东西时,受者不就不能拒绝,否则即是害对方犯偷罪。又例如若有人发心供养萧老师,老师若表明不接受金钱等供养而拒绝,那发心供养者愿不能成,是否变成盗僧宝物,因为萧老师也说过「出口成愿」。以世法上而言,若受 三摩地

2018-07-22

以提婆达多而言,大乘佛法很清楚地说明其为菩萨摩诃萨,但是经教阅读不多的人,就以为一切都是他的智慧可以「想当然尔」,以为一切佛语都只是他说话的「脚注」,对于佛世如何如何,都是以自己的意识情想来妄想推测,以为我就是会如此,因此佛陀也会如此,如此真是过于大胆!过于愚痴!这是恶世,如果没有障碍,如何算是五浊恶世!所以佛陀降世,来到人间,便要随缘示现诸苦,只 三摩地

2018-07-22

从初发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戒。若观白骨乃至证得阿罗汉果,是名声闻戒。若有受持声闻戒者,当知是人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若有受持菩萨戒者,当知是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见佛性、如来、涅盘。」七、真心受持菩萨戒而无所怀疑,确实受持,才是真正的菩萨,才能获得菩萨戒的功德。《菩萨善戒经》卷7云:「若有人言『我是菩萨』,不能至心受持菩萨戒,心 三摩地

2018-07-22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三)这么样看来说,这一分的阎罗王就偏向说,因为发心的缘故而往生到那个地方。这就好像说,众生因为善业所感,得生天上,受用种种的胜妙五欲。菩萨也一样是这个样子,菩萨也会作这样示现,他在因缘成熟的时候,为了要利乐众生的缘故,也发愿受生成为天王身等等。但是这个并非是什么业力所致,他是为了要利乐有情,在观察时节因缘成熟的时候,所以 三摩地

2018-07-22

论中举出定召现世果报的三种情况:(一)对于殊胜的福田、功德田所作的业;(二)造业时发心非常猛厉;(三)指相似的现法受,当修道步步升进,欲得圣果之际,往昔的业会于此时纷纷现前果报,比如修行人快要证得不来果而超出欲界时,宿世、今生所造的欲界之业纷纷成熟,就会后报先受、重报轻受。这就如同一个人即将永别曾经久住之地,前往他乡安居,这时该地的所有债主都会前来 三摩地

2018-07-22

发心故。又有二种。一回向。二拔济。此拔济也。释品名者。利乐仪轨曰方。应时而济曰便。顺理益生为善。智用殊妙为巧。然有方便。下位可知。今显非彼言境超下位之情。说名不思议。今明此事。故复名显。其不思议方便。乃为所显。教为能显。旧阙。如初已陈。出品体者。用后得智为体。诸教云。十度之中。后五皆以择法为[18]性。品下亦言。善于智度。通达方便。相以身语。而为自体 三摩地

2018-07-22

又比方说,有人发心到没有水电的落后地区行医,他再有钱也没有办法吹冷气、看电视。承受共业,并不是代受他人的业果,而是无法享受个人应受的福报,这对他个人的福报,并没有减损,所以不是代受他人的业果。同理,造恶业的人,会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污秽,与他共住在同一世界的人,当然不免会多多少少的承受这种污秽的环境;如果恶业很大,使得五谷不登、果瓜生涩,则不造恶业但 三摩地

2018-07-22

众生因为无从知道它大乘跟小乘具体修证的差别,所以就只能随着他的语脉前后文的说明,然后就被引导而得到一个结论说:哎呀!原来佛法是一味的啊!大乘、小乘的差别只在于行者的发心大小不同。哎呀,所以佛法就只有解脱道,大乘行者所修证的也只有解脱道,只是悲心比小乘的行者更为悲切罢了。那么这样就会产生浅化佛法的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其实,佛法是不会被浅化的。只是因为人 三摩地

2018-07-22

)《占察善恶业报经》: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 三摩地

2018-07-22

如何才是真正的供养僧宝?佛开示如果有供养发心菩萨、出家戒、比丘比丘尼戒、向初果的人,乃至阿罗汉的人就是供养僧宝。在佛门有很多人,往往以出家表相来认定他就是出家人;殊不知世尊所认定的出家人,并不是以出家表相来认定,而是以他有没有证法,有没有证果来认定。如果他有证法证果,纵使是在家人也是出家人;如果没有证法证果,纵使现出家相还是在家人。在《杂阿含经》曾 三摩地

2018-07-22

从上面真实例子可知,于佛法中并不是以金银珠宝多寡来衡量,而是以当时发心是善是恶、是难舍能舍、悭吝不舍等等来衡量。就算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金银珠宝、没有至诚心来供养,倒不如以极少财物、至诚心恭敬来供养,其福德反而比前者更为殊胜、更为广大。 (原标题:供养三宝应该注意哪些事?) 三摩地

2018-07-22

然而要能够得此初分的智慧,其自他庄严的福德如同前面所略说的内容,就已经不是心量狭小的定性二乘人所能够发心修学的,那更何况是一般的凡夫呢?所以菩萨所得的世出世间法的智慧,当然是超胜于二乘人的出世间法的智慧。可是菩萨七住位时,只证得初分的世出世间法的智慧,所以仍然是要随着诸佛或者是上地的菩萨继续修学;所以才有悟后起修,然后修学后得无分别智、道种智、乃至 三摩地

2018-07-22

然而菩萨若发心在这个娑婆世界行此自他庄严,福德的增进却是十分快速的。同时,行此自他庄严之时,也应当注意自庄严与他庄严的先后或者是快慢;但这个部分常常是新学菩萨所没有办法掌握的,所以假如有真正的善知识加以指导,或者是根本就是在善知识的安排之下行此自他庄严,那可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所以,虽然菩萨有那么多庄严,包括般若智慧的庄严、解脱道的庄严、人天善法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