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是故佛子初发心住,乃至二住、三贤、十地,一切皆失。是故此戒是一切佛、一切菩萨行之根本。若一切佛、一切菩萨不由此十戒法门得证圣果者,无有是处。那就是世尊告诉我们,有十个不能忏悔的戒应受、应持。我们一般人受了戒,如果犯戒了还可以忏悔,忏悔以后戒罪就消失了。但是这十个戒是不能够忏悔的,忏悔了这个戒罪照样在。可是世尊说:这十个戒必须要受、必须要持。第一:叫 | 三摩地 2018-07-23 |
|
对于一个初发心的菩萨,他为什么要受菩萨戒呢?有什么理由要让这些初发心的菩萨来受菩萨戒呢?我稍微列举了其中几点:1、令远离恶法菩萨戒主要戒护菩萨的身口意行,让菩萨不要造作恶业,然后下堕到三恶道去。如果一个人不幸堕落到三恶道里面去,那么他再要回到人间的时候就会很长,好不容易回到了人间,因为造作恶业的习气没有改变,所以又不小心造作了恶业,然后又下堕到三恶 | 三摩地 2018-07-23 |
|
对于一个初发心的菩萨,他为什么要受菩萨戒呢?有什么理由要让这些初发心的菩萨来受菩萨戒呢?我稍微列举了其中几点:1、令远离恶法菩萨戒主要戒护菩萨的身口意行,让菩萨不要造作恶业,然后下堕到三恶道去。如果一个人不幸堕落到三恶道里面去,那么他再要回到人间的时候就会很长,好不容易回到了人间,因为造作恶业的习气没有改变,所以又不小心造作了恶业,然后又下堕到三恶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从初发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戒。若观白骨乃至证得阿罗汉果。是名声闻戒。若有受持声闻戒者。当知是人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若有受持菩萨戒者。当知是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见佛性如来涅盘。菩萨戒以心为戒,非如声闻戒以身为戒;菩萨戒的意旨在于摄心,声闻戒则主要在于戒止身口之恶业,即使心动了,只要身口不做,就不算犯戒。而菩萨戒祇要有犯戒之念即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初发心的菩萨,只是表义上的菩萨,也就是假名菩萨,真正的菩萨他一定要证得菩提,也就是证得佛菩提。但是证菩提,有多分证与少分证的差别,所以在佛菩提道当中,有贤位菩萨、圣位菩萨,也就是初地到十地,等觉菩萨妙觉菩萨,当然这是就佛菩提道当中的菩萨来说;也有通教菩萨,这是就声闻菩提道的菩萨来说。再来说初发心的菩萨,其实因为他没有证得菩提的缘故, | 三摩地 2018-07-23 |
|
用心者,发心思惟欲为偷盗。用身分等滠他物,离本处者,随物在处,举着余处。经中所说重物,即价值五钱。此盗戒,以六种因缘成不可悔罪:一、他物,即所偷盗的东西,自己无主权。二、他物想,即思想不错知,意识上清楚地知道偷盗之物是他人所有。三、盗心,即由贪烦恼相应,于他人物生起偷盗心。四、兴方便,即进行偷盗的种种方法。包括自取、教人取、遣使取。这三种取中,又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从初发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戒。若观白骨乃至证得阿罗汉果,是名声闻戒。若有受持声闻戒者,当知是人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若有受持菩萨戒者,当知是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见佛性、如来、涅盘。」七、真心受持菩萨戒而无所怀疑,确实受持,才是真正的菩萨,才能获得菩萨戒的功德。《菩萨善戒经》卷7云:「若有人言『我是菩萨』,不能至心受持菩萨戒,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言:佛子!佛灭度后于恶世中,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像及卖经律,贩丘、比丘尼,亦卖发心菩萨道人;或为官使,与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萨见是事已,应生慈悲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取物赎佛菩萨形像及比丘、比丘尼、一切经律;若不赎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不得畜刀杖弓箭,贩卖轻秤小斗,因官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长养猫狸猪狗;若故养者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从初发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戒。若观白骨乃至证得阿罗汉果。是名声闻戒。若有受持声闻戒者。当知是人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若有受持菩萨戒者。当知是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见佛性如来涅盘。菩萨戒以心为戒,非如声闻戒以身为戒;菩萨戒的意旨在于摄心,声闻戒则主要在于戒止身口之恶业,即使心动了,只要身口不做,就不算犯戒。而菩萨戒祇要有犯戒之念即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还没有受戒的同修们,奉劝诸位别再犹豫了,赶快发心去受戒吧!当我们把一分染污的种子转变清净时,我们就能超越自己一分。受戒以后当我们听到有人说:“祝你早证菩提!”我想,这件事对已经成为菩萨一分子的我们来说,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了。最后我要感谢所有的同修们,因为在你们的护持、摄受以及无私无我的帮助下,我这次才能顺利受戒回来。在此祝愿我们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言:「佛子!佛灭度后于恶世中,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像及卖经律,贩卖比丘、比丘尼,亦卖发心菩萨道人;或为官使,与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萨见是事已,应生慈悲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取物赎佛菩萨形像及比丘、比丘尼、一切经律;若不赎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不得畜刀杖弓箭,贩卖轻秤小斗,因官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长养猫狸( | 三摩地 2018-07-23 |
|
问:《优婆塞戒经》卷6提到:「若有发心施他二衣,受者取一,云不须二,辄还留者,是得偷罪。」但在世法上,别人送东西,受者有拒绝之权利,若如佛言,那么别人送东西时,受者不就不能拒绝,否则即是害对方犯偷罪。又例如若有人发心供养萧老师,老师若表明不接受金钱等供养而拒绝,那发心供养者愿不能成,是否变成盗僧宝物,因为萧老师也说过「出口成愿」。以世法上而言,若受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为三大阿僧祇劫里面,第一大阿僧祇劫就是从初发心,然后受菩萨戒开始这样行走,然后第二大阿僧祇劫,才是入地,第三大阿僧祇劫有八地、九地,那第十地呢,这时候他就要眉间放光,刚刚从一切菩萨,他就是面门放光,然后要用这样的光明来施作佛事、来照耀诸众生,因为九地祂已经要离开了,所以祂也一起照,然后十地的菩萨,祂就要从眉间来放光。所以没有这样的功德,还想要说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住家周围的邻居,有许多都是环保慈善教团的信徒,平时因为要冲业绩与找下线,总会与邻居互动频繁;但是因为被慈善这两字名利所包覆,总是会发心号召左邻右舍一起做善事。于是在六月底时,号召十二位邻居,未事先告知的情况下,到家母所住的病房中探视家母,并且对家母祈福,同时传教;一间五坪大的小病房,那时挤满了十二人;本应是保持安静来探视生病的邻居,最后却是在病房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8〈4初分转生品〉说:复次,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未得不退转地,恒住施、戒波罗蜜多,于一切时不堕恶趣。复次,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未得不退转地,常不舍离十善业道。复次,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安住施、戒波罗蜜多,作转轮王成就七宝,以法教化不以非法,安立有情于十善道,亦以财宝施诸贫乏。在中佛陀的意思是说,开悟明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复有三事,施已不得胜妙果报:一者先多发心、后则少与,二者择选恶物持以施人,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善男子!复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见受者过,二者施时、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四者施已喜自赞叹,五者说无、后乃与之,六者施已恶口骂詈,七者施已求还二倍,八者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则不能得亲近诸佛贤圣之人。】《优婆塞戒经》卷五佛说:善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此菩萨们在布施的时候,除了有殊胜的发心以及努力去作之外,也一定要欢喜而不悔;这样所作的布施,就能在根本、方便、成已这三个部分皆成为上品,未来的果报就会非常好,这样的修行,福德资粮就能够快速的累积。因为我们要了解,既然已经完成了布施之行,那后悔也没有用,只是让自己的布施福德损减,并且再一次把悭贪种子熏习了一次,对于自己完全没有好处;而我们要作的,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萨见众生受诸恶报,饥渴难耐,衣不蔽体,亦无归处,无所依止,无所归趣,亦无住处,远离福业,因为这样便生殷切郑重的怜悯之心,而发心:我今天应该为了受苦众生,而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我当以现有财物悉施与受此种种众苦之众生,制作衣服饮食令其饱满充足,乃至作为众生急难之倚靠归依,给予房舍作为遮覆的依止,虽然能够作这样的布施,而心中不生一念:我布施财物予众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萨见众生受诸恶报,饥渴难耐,衣不蔽体,亦无归处,无所依止,无所归趣,亦无住处,远离福业,因为这样便生殷切郑重的怜悯之心,而发心:「我今天应该为了受苦众生,而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我当以现有财物悉施与受此种种众苦之众生,制作衣服饮食令其饱满充足,乃至作为众生急难之倚靠归依,给予房舍作为遮覆的依止」,虽然能够作这样的布施,而心中不生一念:「我布施财物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复有三事,施已不得胜妙果报二一者先多发心、后则少与,二者择选恶物持以施人,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讲记布施所要注意的事情还真多,佛接着又开示说:菩萨布施时一定是远离四种恶法的,否则就成为俗人的布施了。同样是布施,我们要当菩萨的布施呢?还是要当俗人的布施呢?有智慧者自己可以简择。佛说菩萨布施时不会破戒而施,譬如偷盗他人财物或克扣父母供养来布施;也不会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