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想要悟明真心和眼见佛性,必须要经过参禅的过程,而参禅,除了具备禅法的基本知见和成为一个菩萨所应有的福德资粮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应具备必要的定力。禅宗祖师施设了禅宗三关:明心、见性、牢关,相应地,参禅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参究真心,参究的方法是运用思维观的能力,在自己的五蕴身中去发现真心如来藏到底是什么。由于真心不是色法,无法眼见,其行相又 三摩地

2018-07-23

直接上根的禅门也是这样,禅和子刚开始都很努力在学;到后来就懈怠了,十年后根本不参禅了,只甘愿做一个粥饭僧,这些都是懈怠的表现。而精进正是对治懈怠的,在六度之中若少了精进之一度,其他五度都是不可以成就的,所以,佛说精进是修学六度的正因。4、善心所中的精进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六解说善十一心所法时是这样解释精进的:“勤谓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 三摩地

2018-07-23

有些人更有趣:去禅三参禅时,她总是不肯好好的参究,所有时间都在看我,看我对谁使机锋?接着又对谁使机锋?后来又对谁使机锋?其实我本来要给她机锋,可是我终究没有使出来,因为她知道我即将要走近她了,心中就在提防我了,那我还能使什么机锋给她?还得要构思特别的机锋给她才行,那就表示她的证悟机缘还没成熟;但我总是想,看看有没有机会给她机锋?结果整个禅三从头到尾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舍弃妄心不用,或是把妄心保持在一念不生而不分别、不参禅的无记状态,却想求明心证悟实相,终不可得。二乘菩提就是把妄心灭了,十八界灭了,而可以出三界;可是在无余涅盘的境界中,阿罗汉自己的七转识都不在了,又如何能了知第八识如来藏在何处?所以还是不知道生命的实相,还是不知道如来藏在哪里。就因为他们没有证得第八识真心如来,所以不能发起般若实相智慧,才说他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初学者一般来讲,都从布施、持戒这里先下手,然后继续用功,就能够成就忍辱与精进;如果能够忆佛成片,就是能够调伏自己,让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忆佛、参禅这种状况,能够自动地保持在这种状况下,这时候就叫作制心一处;制心一处自然就有禅定的现起,禅定的现起自然身心都会起受用,这时候才算是禅定有一点功夫;依于这个禅定的成片,因缘际会,我们就能够成就般若慧。这个故 三摩地

2018-07-23

无所事事时就好读经、参禅、打坐修定、思惟诸佛法了!所以戒能遮除烦恼热,所以又叫作清凉。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戒而导致与道相应,因此证得声闻解脱道乃至证得佛菩提无上道,所以戒又名为上。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 三摩地

2018-07-23

无所事事时就好读经、参禅、打坐修定、思惟诸佛法了!所以戒能遮除烦恼热,所以又叫作清凉。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戒而导致与道相应,因此证得声闻解脱道乃至证得佛菩提无上道,所以戒又名为上。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 三摩地

2018-07-23

问:萧老师说参禅时只知疑情不破,更无他念,此时吃的是黄豆还是花生米都分不清了。我有时也有点这种感觉,除了疑情,吃的是肉还是菜也分不清了。那此时即使吃了肉也不算违戒?答:您的乃是误会平实导师的意思,那是说学人参禅进入疑情正浓、忽略现实的阶段时,有可能产生的现象之一,故在《禅──悟前与悟后》当中有这样的开示,但书中也提到此一现象未必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三摩地

2018-07-23

另外也有人会说:假如你抱定要参禅,就要一生一直地参下去,绝对不再改变。也有人说:一门深入是要你一生只要依止一个老师,这样老实地修学下去。乃至也有人主张说:要一门深入,这样才会对佛法有透彻的心得,以及一通百通的这样的洞识。所以他主张只能研读某一些经典,甚至于他还说:只专门读某一部经典,这样深入了解之后,自然就会一经通,百经通。可是问题是,真正的一经到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说,我们要用这个色身当作道器,修习六度波罗蜜,熏习第一义谛知见,锻炼动中定力以及参禅功夫,来寻找生命的实相──第八识如来藏。《优婆塞戒经》卷6接着又开示说: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优婆塞戒经》卷6)要以不坚固的财物来换取坚固的法财。什么是不坚固的财物呢?譬如金钱、珠宝、黄金等等。有智慧的人都明白这些身外之物不坚固,这一生要用的足够就行了,剩下的就用 三摩地

2018-07-23

至于解脱道的慧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佛菩提道,佛菩提道它的修法,就是要参禅来悟这个如来藏,知道我们的身心乃至山河大地,简单说就是五阴、十八界都是因为有如来藏才能够现起。所以这两者的不一样,在于解脱道它是要断一念无明,也就是要断烦恼;那佛菩提道呢?它是要断无始无明,就是我们所说的所知障,也就是尘沙惑。至于解脱道的部分,它就是一念无明的内容,它就是包括见惑 三摩地

2018-07-23

或许有人会说:奇怪!布施与涅槃也有关系?有啊!有人对色身执着,有的人对行阴执着,乃至有人对识阴执着,这五阴中的每一阴都无法断除;请问,他如何能灭除十八界?灭不了十八界,又如何能入涅槃?有的人十八界死不掉,所以他参禅时是要寻找如来藏的,结果找来找去始终只能找到意识心的变相,都不能舍离十八界。他不能舍十八界,找到很多种的如来藏都只是意识心的变相,譬如说 三摩地

2018-07-23

这种过失,不但一般学人常有,大师们也同样会有这种过失,因为他们以前常这样说:“开悟的事,没有十来年、三十年,绝对不可能啦!”意思是萧平实才学佛多久、参禅多久就悟了,一定有问题。一般人不知究里,听了就信:“既然这样,我就跟着我师父努力三十年,那时再看能不能开悟吧!”就被误导而成为“于己身中生于轻想”的人。第二、要注意的是 三摩地

2018-07-23

一个学佛人用功弄得头发花白,未老见衰,似乎不妥,难免引起无知者误会,以为是吃素所致(当然肉食者问题更多更重),如何改良色身?知有修定之法可使身心年轻化,参禅前修之可否?(因此想起:”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当勤精进,如救头燃”而有愧),敬请师兄指导!?答:依您信上用语观之,您所谓的“气质”,应是指一个人与他人接触时,带给他人的综合感觉。 三摩地

2018-07-23

比方说,今天我们有没有福德因缘遇到无相忆佛的法?遇到了,我们能不能够相信?相信了,能不能够付之实修?有些人很奇怪,过去在外面的相似佛法中要怎样就怎样,完全没有问题;可是来到了正觉讲堂,想说好好地来练习无相念佛,想要参禅开悟,结果各种奇怪的事就会发生,让他没有办法、没有时间去修习。比方说,我有一个亲戚,最初来学习无相念佛的时候,开始发心了,想要好好地 三摩地

2018-07-23

大乘法中亦复如是,须先有未到地定之定力,然后求断我见,继之以参禅求证真如;以未到地定支持的缘故,证真如以后才能免于退转;以此缘故,平实于弘法伊始乃至今时,一贯不变地主张必须有定力相应,才能真的实证三乘菩提的解脱果、智慧果。复次,真见道前的四加行,其内涵为名、义、自性、差别,与入地前应修的四谛十六品心、九品心的加行内涵全然不同。这是第六住心圆满后,欲 三摩地

2018-07-23

缘此,传法之人若不能善观因缘;不能熟知佛道修学次第与内涵;不能长时间带领学人共修熏习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不能教导学人第一义知见、参禅知见;不能转易调柔学人慢心、瞋心、贪心等恶习心性;不能使学人善于观行蕴处界虚妄而断我见,不能多方劝导学人发菩提心、起菩萨性,不能善巧引导学人生起菩萨悲愿,又无悟后指导学人进修之能力,亦不具有摄受已悟学人的能力 三摩地

2018-07-23

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要怎样参禅?要怎样来看话头,甚至于从欲界散乱心中,如何进入欲界定?如何进入初禅以上等等的禅定境界。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 三摩地

2018-07-23

善知识一向开示说,参禅是要以会分别的意识心,去寻求本来就不分别的第八识。那么仗恃着自己的聪明伶俐心来参究有什么过失?其实,我们这里所要说明的是,由于有一部分的学人,只仗恃自己的聪明伶俐心,以为说可以靠着思惟分析整理来找到参禅的标的,完全忽略善知识曾经交代说,随分要去锻炼动中的功夫,进一步以思惟观来寻寻觅觅,这样才可进一步有一念相应而触证法界的实相心 三摩地

2018-07-23

要寻觅善知识,请善知识教导我们什么呢?教导参禅的正知见,教导我们第一义的知见,教导我们断我见的方法,教导我们怎么样修集见道的福德资粮,教导我们要怎么样发起菩萨的种性。因为这个如来藏、这个法身,是菩萨的根本大法,如果你不发起菩萨种性,即使你证悟了以后,也很快会退转,所以你要请善知识教导你这一些证悟法身的因缘。找到了善知识然后慢慢修学,具足这一些证悟法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