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然而在求明心见性之前,除了必须建立正确的佛法与禅法修证知见以外,还要锻炼参禅所应该具备的功夫,以及具有简择真正善知识的能力,并且还要培植福德筹集见道资粮。也许有人会问说:要求大乘见道明心见性,为什么一定要培植福德资粮呢?各位菩萨,我们打个比方,各位就会比较容易了解。譬如说,我们想要盖一栋像台北101那样高的大楼,那么请问大家:我们是不是就直接盖最上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另须请阅善知识著作解说佛法之书籍,以了解根本佛法,譬如五阴、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四圣谛、七觉支、八正道、五根、五力、十二因缘、因缘果报、缘起性空、三法印、四念处、四依等等,此皆属于基础佛法,身为佛子欲求参禅见道,应先了解基础佛法之道理。了解后再研读大乘了义经典,譬如《大般若经》、或其中之《金刚经、心经》。《圆觉经、法华经、首楞严经、大般涅槃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这样的建立正知正见以后,(而且)福德因缘具足;福德因缘具足时能够用禅法来参禅,禅法参禅中一念相应,找到了自己如来藏的所在!经过善知识方便善巧的摄受,让他能够生起般若实相智,同时能够现前观察五蕴真的是如来藏所生,从来没有离开过如来藏!而五蕴是如来藏所生,却是不能常住,却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没有自己(本来就在)的自体─没有自己常住的自性─有生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要怎样参禅,要怎样来看话头,甚至于从欲界散乱心中,如何进入欲界定,如何进入初禅以上等等的禅定境界。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事实上,如果有正确的知见,再加上有上求佛道的坚定心志,即使平日有工作,乃至工作忙碌,照样可以成就无相念佛的功夫,照样可以护持三宝、护持正法;而且在动中所成就的功夫不怕喧闹,能够骑声盖色而净念相继,这才是将来参禅所需的基本功夫。当然,若您家中未来生活的所需都已安排妥当、不虞匮乏,家中成员也都乐于配合您的修行,您也可以辞去工作或提早退休而一心专修。此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种过失,不但一般学人常有,大师们也同样会有这种过失,因为他们以前常这样说:“开悟的事,没有十来年、三十年,绝对不可能啦!”意思是萧平实才学佛多久、参禅多久就悟了,一定有问题。一般人不知究里,听了就信:“既然这样,我就跟着我师父努力三十年,那时再看能不能开悟吧!”就被误导而成为“于己身中生于轻想”的人。第二、要注意的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我们劝人修福应当观察我们所敦劝的对象,如果他已经进入到修慧的阶段,已经学会参禅的功夫,已经在参究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劝他再去修福。应该暂时放过他,让他专心去参禅或体究念佛。我们劝人修福应当要常劝,但是更应预防被魔所利用而耽误别人修慧、阻碍别人修慧。如果以修福的行为去缠绕一个已经找到无门之门的修慧者,导致他不能修慧,妨碍他参禅开悟,不但魔王魔子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种情形是说,这个参禅者他是以法定心当作是禅宗证悟的第八识如来藏。这个修行人他是以修定的过程当中,自己透过数息、念佛、忆佛、观心或者内观等种种的方法来摄心,让心定住;可是当他心可以定住的时候,他就当作是证悟到真心如来藏了。这是第二种误会很大的情形,误会把意识心当作真心;这样修行人一样是误会,一样是参禅过程当中一种歧路。第三种情形是什么呢?就是这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同修们如果能够有这样的正知见,又能够依着平实导师实修、实证的论书中的教示,如《禅——悟前与悟后》,建立具足的参禅所需的定力和正知见,有了定力以后,对于色、声以及触这三尘就不会开始攀缘,如此就已经能够压伏较粗重的贪欲盖;压伏了贪欲盖以后,很多瞋都是因为贪而起,没有贪就不会有瞋,那就能够压伏了瞋恚盖;也因为没有贪、瞋,再加上无相念佛的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以为禅宗就是禅定,那误会就非常大,禅宗实证的内容也不是禅定所证的内容,并且禅宗的悟入也不是透过禅定的方法而悟入,而是透过参禅的方法,最后一念相应而悟入。一、我们先从实证的内容来说:禅宗所实证的内涵不是禅定的内容。因为一般禅定的实证内容是属于三界境界,例如四禅八定的世间有为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内容只是通于世间法而已;因为禅定的实证内涵乃是意识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一个人会修行,会参禅的,他对于烦恼不但不是不拒不迎,他反而是积极地投入一切的烦恼因缘里面去,在一切烦恼的境界上去探究;因为真如不离一切烦恼,所以说烦恼即菩提。所以对于烦恼不应当放下,不应当不迎不拒,不应当除断烦恼,反而是要投入烦恼里面去;因为真如、菩提、涅槃就在烦恼当中。乃至菩萨证得大乘菩提而入七住位之后,仍未断尽我执;悟后进修般若别相智而渐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在《大般若经》中也教导菩萨修禅定或静虑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可爱境界(定境),也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生死果报(譬如生色界天、无色界天),而是为了利乐众生,为了摄受佛土!为了帮助众生解脱!帮助众生往佛道迈进!佛陀在经典上也常常教导众生行菩萨六度,其中修禅定(静虑)波罗蜜多也是非常重要的!禅定波罗蜜,玄奘菩萨在《大般若经》中翻译成静虑,其实禅定波罗蜜不只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知见不正是什么?一个参禅的人,误以为真如法身有一个身体形象,所以参究的时候就一直希望看见佛的形象。或者把知觉心当作是真如,然后一直往知觉心里面去深入追求。因为知觉心不是真如,不是绝对,所以它就会相对的出现一些现象。我们心里追求某一些境界现象,魔就投其所好,引诱我们成为魔的眷属,所以会出现魔境。求有是说喜欢定的境界─欲界天的境界、色界天的境界、无色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各位菩萨,我们参禅的人应该要知道:真心清净,不观自在。我们常听到一般人都说观自在啊、观自在,我们却说不观自在。为什么我们这么说呢?因为这个真实心如来藏祂本来就在,你观察祂的时候,祂在,你不观察祂的时候,祂也在,所以我们在睡觉的时候应该把祂放下来,这样才能够迅速的进入睡眠的状态。否则长时间的睡眠不足,那么就会产生火气大、色身不调等等后遗症。这个知见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的心随着定的话,就会进入定境而没有办法参禅。我们的心如果舍定的话,心就会散乱,没有办法制心一处,话头当然也就看不见了,也因为没有办法保持正念,所以就没有办法参究如何是佛性的话头。一个眼见佛性分明的菩萨,他一定可以深刻的了知,我们修定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参禅;能够在真参实证的时候,不会落到意识思惟妄想当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要怎样参禅?要怎样来看话头,甚至于从欲界散乱心中,如何进入欲界定?如何进入初禅以上等等的禅定境界。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接下来他还要具备第一义的知见,也就是说他要知道有个真心存在;然后当他知道有个真心存在的时候,他就会从经典上去比对,到底这个真心的体性是什么;当他这样子了解了以后,他就具备了佛法的正知见;接下来他还要有参禅的功夫,参禅的功夫需要有定力,定力就是参禅的工具,参禅其实就是参话头、参话头。他还要具备思惟观的功夫,经过了这样的有了佛法的知见,也有参禅的功夫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到了宋朝以后,人们的根性越来越差,对修定也越来越不重视,禅门修行者的定力也越来越差,无法满足参禅的需要。禅宗祖师无奈才施设了看话头的方便法门,以快速提升参禅者的定力,同时锻炼思维观的能力而可以参禅。什么是话头?虚云老和尚说:什么叫做话头?头,就是未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就是一念末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是话尾。这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就一般的学佛人而言,具备未到地定的定力,就可以满足参禅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需要。菩萨修学四禅八定,最好在进入三地之后再修,否则容易产生魔扰,反倒影响修行。所以,接下来本文重点只讲述从欲界定开始到未到地定修习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四禅八定和观禅、炼禅、熏禅、修禅,只依照佛门经典和善知识的开示进行简要的描述。况且,以笔者微薄的定力证量,也没有资格对四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静中能够制心一处不散乱,到了动中却做不到,这样就无法参禅,因为参禅要在动中参,在静中参禅很难开悟。与此相反,在动中修定力,入门比较难,因为在动中身体不能静止,眼睛睁开东看西看,心容易被周围的境界吸引而散乱。但是,如果方法得当,入门之后,所修来的定力就比较强,而且借助此种定力就可以参禅。静中修定,所修来的多是定境;动中修定,定力就比较容易增强,而且不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