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可是又想,明天早上没精神参禅怎么办?念头一转:我就忆佛好了,不管疑情,把它丢开了。忆佛,无相念佛,一下子睡著了。念佛对治失眠很有用。03还有,念佛可以净化我们的三业---身三业,口四业、意三业。身三业是说杀害众生、窃盗众生的财富或名利、还有是邪淫。念佛可以除这三业、净化这三业。总不会一面念佛一面想著:“我这朋友的太太不错喔,可以勾引勾引。”不 | admin 2018-08-04 |
|
也就是说,这个第八识对六尘、对诸法是离见闻觉知的,所以祂没有无明可说,也没有灭除无明的智慧可说,所以当然也不是由祂来修行的;而祂其实正是意识参禅所证悟的目标,祂所含藏的一切种子其实正是意识觉知心修证成佛的目标,所以祂是被证悟的目标,而不是修行者。所以修行的主角不是如来藏、也不是意根,但是单靠意识心自己也无法修行,得要有前五识与祂同时同处并行运作,同 | admin 2018-08-04 |
|
’也道‘我参禅学道’,若不曾到底,有甚么用处?你但只管放教心地下一切皆空、一切皆尽,个是本来时节。所以道:‘一切皆从心地生,除去一切生底,还是本来心地。’者个心地平等普遍、普遍,无有不在,无有不满。既心地上生相,尽十方三世,无有一毫自外而来,俱从个里发现。便知道‘万法是心光,诸缘唯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 | admin 2018-08-01 |
|
的意思是:已建立‘真心本来就自在’正知见的菩萨们,很深入去参禅、去参究时,因为一念相应慧,于一刹那间亲证真心之所在,现前观照真心本来就自在,以及照见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没有一法是真实的,都是虚妄的,因而发起般若智慧到彼岸。像这样能够亲证真心,以及可以现前观察真心本来自在的菩萨,名为观自在菩萨。当观自在菩萨站在所亲证真心的实际理地来观察时,发现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不久之后,1995年写出介绍如何参禅的《禅─悟前与悟后》。这是一本关于禅宗如何开悟明心、眼见佛性的书。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本书,可以发现萧平实在书中将中国禅宗明心见性的佛学理论、修定功夫,以及具体培植福德、建立参禅知见的方法,有系统地建立理论体系、铺陈次第、架构程序,使得中国禅宗僧人如何明心见性的法门,终于在现代的语言体例下第一次被具体地阐述出来。萧平实 | 三摩地 2018-07-23 |
|
那佛菩提呢?也就是透过参禅的方式,用见闻觉知心往离见闻觉知的方向去找到第八识,所以就证得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由于有了总相智,然后修别相智,于别相智之后,就转入到了初地;于初地满心的时候,就可取慧解脱而不取证;也就是说他如果要取证无余涅槃是可以的,同样,他也可以证得有余涅槃,可是菩萨不取证,所以继续留惑润生;到了三地的时候,快满心时,他就修四禅八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法身德,指的是祖师们透过参禅的方式,用见闻觉知往离见闻觉知的方向去证得本来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第八识是万法的所依身)所以就有法身德;因为有了法身德以后,就有了般若德,有了般若德以后就能够渐渐的通达二转、三转法轮的经典;然后以法身的立场来观待这个蕴处界的诸法,都是从第八识法身来的,并且从现象界也可以看到蕴处界与诸法都有生住异灭的现象,所以就有了解脱 | 三摩地 2018-07-23 |
|
也就是祖师们以参禅的方式,以见闻觉知心往离见闻觉知的方向,去找本来就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于因缘成熟后,于一念相应慧、找到了第八识,他现前观察就发现总共有八个识。所以有一首偈说地非常妙啊:八个兄弟共一胎,一个伶俐一个呆,五个门前作买卖,一个家里把帐开。八个兄弟共一胎指的是八个识(同在一起);一个伶俐一个呆,伶俐的指末那识,祂处处作主;一个呆指第八识, | 三摩地 2018-07-23 |
|
至于解脱道的慧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佛菩提道,佛菩提道它的修法,就是要参禅来悟这个如来藏,知道我们的身心乃至山河大地,简单说就是五阴、十八界都是因为有如来藏才能够现起。所以这两者的不一样,在于解脱道它是要断一念无明,也就是要断烦恼;那佛菩提道呢?它是要断无始无明,就是我们所说的所知障,也就是尘沙惑。至于解脱道的部分,它就是一念无明的内容,它就是包括见惑 | 三摩地 2018-07-23 |
|
也就是说,我们要用这个色身当作道器,修习六度波罗蜜,熏习第一义谛知见,锻炼动中定力以及参禅功夫,来寻找生命的实相──第八识如来藏。《优婆塞戒经》卷6接著又开示说: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优婆塞戒经》卷6)要以不坚固的财物来换取坚固的法财。什么是不坚固的财物呢?譬如金钱、珠宝、黄金等等。有智慧的人都明白这些身外之物不坚固,这一生要用的足够就行了,剩下的就用 | 三摩地 2018-07-23 |
|
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要怎样参禅,要怎样来看话头,甚至于从欲界散乱心中,如何进入欲界定,如何进入初禅以上等等的禅定境界。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 | 三摩地 2018-07-23 |
|
禅宗是什么以及要如何修?简单的说,禅宗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直接透过参禅去亲证般若;而般若就是智慧,是实证万法本源的智慧。想要亲证般若也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参禅——在静虑中参究。而参禅的证悟,它标的只有一个,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无二亦无三。凡是所证不是如来藏妙心,那就不是亲证般若,就不是禅宗的明心,就不是开悟般若禅的人。所以,从实修实证来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亦如大乘法中之师与大居士,参禅误会而错认真实心,误将种种觉知心变相境界中之意识心,认作常住不坏之真如心──如来藏──阿赖耶识者,随处可见;此即禅宗真悟祖师所说漫山遍野死人无数之意:难得遇见一个已断我见而活却法身慧命者。欲断我见者,当先了知我见之意涵;我见者即是误认意识心为常住不坏法,若将意识觉知心认定为常住不坏法时,即是堕于识阴我之中;以如是见解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再者说,难道佛法就只有解脱果吗?而声闻人的解脱果,乃至说他证了四果,真的是究竟的解脱吗?以断我见为基础而开始进一步去求参禅明心,那才是菩萨的七住位,后面还得要满足十住位,然后十住位之后还有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等这么多的菩萨阶位,要一一去修证。这个初分证出家法,还真的是基础而已! (原标题:真求出离三界法,不在身相作文章) | 三摩地 2018-07-23 |
|
看话头、参话头与参禅知见正确方法之传授,使得学员得以自行参究突破初关,证得生命实相之根本心——如来藏阿赖耶识,法身慧命从此豁然全现,不断佛种而报得如来恩。经由禅三萧老师之开示、勘验、印证,并摄受由总相智入别相智,现前领受自心如来之恩泽,学员得能安住于无生忍之见地,真正进入菩萨道之正修行。萧老师更提携着座下已证本心之们,修学增上戒学、增上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而禅宗既然是要参禅、要参究,当然就存在一个要究明的对象,就是有一个开悟的目标,这个开悟的目标,也正是般若智慧所依的中道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那么禅宗的禅,也就必定不是生灭的世间境界——四禅八定。我们不妨举《五灯会元》中的一则禅宗公案来加以证实。石霜楚圆禅师的九峯道虔禅师,曾经是石霜禅师的侍者。后来石霜禅师舍寿,寺院中的僧众都请首座继任住持;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们可以这样说,禅宗参禅的过程,就是摄心为戒,因戒生定,由定发慧。但这个摄心为戒,不是指去受戒,然后持戒守戒,而是以心的一心不乱、不放逸为戒;而因戒生定是指摄心为戒之后,心才能得到决定性,并且有了定力不会落入定境中,而是心里寂静无有妄念,却有着一定要证得实相心、一定要找到真如的决定;又由定发慧是说,心中有了前面的决定性,就能很坚定地去参究,不会虎头 | 三摩地 2018-07-23 |
|
禅宗参禅是要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悟明真心、眼见佛性,因此也称为佛心宗,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禅宗所要参究彻见的,正是众生各个本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实相心如来藏。证得如来藏时,就是佛菩提的真见道,就是经中说的觉,就是证菩提、证真如。这时是真见道,算是真的进入内门修学佛法。以后就是相见道位的修学,直到通达了以后才能入地。可是证得真如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而这个般若的开悟,是参禅时一念相应突然找到的,不是靠思惟来整理才渐渐显露出来。譬如一颗芒果,它的香味,它的甜味、酸味,假使没有亲手拿在手上,送进口里来吃,任凭别人怎么样解说,自己怎么样揣摩想象,终究无法真正了解;众生听了很多芒果大概多大、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味道是如何,他听了很多,可是他从来不知道哪个是芒果的味道。一大堆的水果,他都要每一种去拿来尝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参禅的悟入就不外这六根六尘,离了这六根六尘就没有办法悟入啦。可是诸位可别被这六种现象所欺骗啰。因为这六种现象都只是表象而已,真正悟的人就知道其实和这六种表象是不相干的,可是又不能离这六种表象来参。因为这六根六尘是一种表象,所以我们不在这里面多所著墨,因此概略的说一下就带过去了,期望于诸位的呢,还是要自己仔细的去参究,去体会;因为跟你说明白说破了,那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