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而菩萨则透过参禅的方式,于一念相应慧亲证一切有情的真心,观察真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任何一法存在的极寂静的境界,知道当下就是无余涅槃;这样的智慧境界是二乘人穷尽神通与智慧也无法了知的境界。菩萨因为亲证一切有情真心,以及现前观察真心本来寂静,不需要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就已经在无余涅槃中,因此不急着入无余涅槃,故意保留一分思惑继续取得未来的五蕴身来修行;如是经 admin

2020-02-18

同样的道理,菩萨透过意识去参禅而证得真心之所在,使得菩萨成为名符其实的观自在菩萨,因而有了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出现。而三乘同有的解脱德;可是菩萨不共二乘的法身德、般若德,不是二乘人穷尽神通与智慧所能了知的智慧境界。譬如二乘人不知道无余涅槃本际在哪里,可是菩萨知道无余涅槃本际之所在,而且还会示现机锋,让有缘的众生知道无余涅槃本际到底在哪里;又譬如菩 admin

2020-02-18

当菩萨兴起了什么是生命实相?想要探究时,表示菩萨已经圆满六住位,应该转进七住位去探求什么是生命实相?这时,他会依照真善知识所说的参禅正知见去参究,当定力、慧力、福德等因缘条件成熟,亲证一切有情的生命实相心,也就是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为菩萨所亲证的第一种涅槃,因而圆满七住位转入八住、九住、十住修行。于十住位中,透过锻炼看话头功夫,跟随真善知识熏习 admin

2020-02-18

想要明心的话,对于参禅悟道必须具备的正确知见,必须先熏习。如同采摘中药草,须要先了知药草的形状、特性等等才能去采摘,否则茫无头绪,如何来采?证悟明心也是一样,您想要证悟明心,究竟是要悟得什么心?真心有什么特性?有什么功能?什么是常住不坏的真心?什么是缘起性空的妄心?二者有何差异处?都先要有一些认识,您才不会像在大海里捞针一样毫无目标;否则,连门都摸 admin

2020-02-18

也就是说,这个第八识对六尘、对诸法是离见闻觉知的,所以祂没有无明可说,也没有灭除无明的智慧可说,所以当然也不是由祂来修行的;而祂其实正是意识参禅所证悟的目标,祂所含藏的一切种子其实正是意识觉知心修证成佛的目标,所以祂是被证悟的目标,而不是修行者。所以修行的主角不是如来藏、也不是意根,但是单靠意识心自己也无法修行,得要有前五识与祂同时同处并行运作,同 admin

2020-02-18

如果再以事一心的念佛三昧功夫进而参禅,让心念止于所缘境话头上,并藉由观来寻觅从来离见闻觉知的金刚心如来藏;最后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证得金刚心如来藏,这时生起般若智慧,心得决定毫无怀疑,就是达到理一心的实相念佛三昧,或称为金刚三昧了。一般的外道也有许多三摩地,也就是种种定的说法,但那不是佛法所说的三摩地;在佛法中所说的三摩地或是三昧,大致上可以分成 admin

2020-02-18

平实导师在诸多著述中,对善知识的开示很多,综合而说,大概有以下这些条件:第一,自己已悟明真心,乃至已眼见佛性而不退转者;第二,愿意帮助学子建立求悟的信心者;第三,能演说禅法与知见,以帮助学子悟入者;第四,能教导学子参禅的功夫者;第五,能经常接受学子的咨询,摄受学子者;第六,能观察学子得度因缘,而随缘度化者;第七,能发大愿心助人得悟者;第八,悟后起修 admin

2020-02-18

如果再以事一心的念佛三昧功夫进而参禅,让心念止于所缘境话头上,并藉由观来寻觅从来离见闻觉知的金刚心如来藏;最后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证得金刚心如来藏,这时生起般若智慧,心得决定毫无怀疑,就是达到理一心的实相念佛三昧,或称为金刚三昧了。------《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二》<第012集《广论》所说三摩地的错谬(上)>正雯老师 admin

2020-02-18

菩萨则透过五阴我虚妄的观察,尤其是意识我的虚幻,因而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声闻初果的须陀洹,并透过参禅的功夫,证得一切有情真心如来藏之所在,成为菩萨初果人。菩萨现前观察的结果,知道我是虚妄的,可是我存在的当下,还有一个真实我,名为如来藏,与我同时同处在一起配合运作;这个如来藏本身不生不灭,却借着种种缘出生了生灭不已的我,所以我是从 admin

2020-02-18

譬如念佛法门的人就不想参禅,有的甚至弥陀五经之外的书都不许看,说怕夹杂;念阿弥陀佛的人不想念药师佛,说害怕被拉到东方去往生。有的说人间才有佛教,天上没有佛法,这都是乱讲;天龙八部诸天都护持佛法,怎么天上没有佛法?有的人把佛教分割成南传、北传、藏传等等,而所说互不相容,这些都是无意义。真正的佛法只有一传,即是佛陀所传,不管什么派别,只要违背佛所说的法 admin

2020-02-18

大慧曾于〈钱承务同众道友请普说〉,自述其参禅十七年的过程云:山僧最是参禅底精,五家宗派都理会来!初行脚时,曾参洞山微和尚,二年之间,曹洞宗旨,被我一时参得。又参泐潭准和尚,……山僧十七岁上,便知有此事;恰恰参十七年,也曾作偈颂、拈古、代别,无有不会。忽然思量:释迦老子说寤寐常一;返就己推穷,只今惺惺时,佛所赞者,戒、定、慧、解脱知见,一 admin

2020-02-18

那,要具备哪些因缘条件呢?譬如说要请善知识教导基本的定力,教导三乘菩提的正知正见,教导断我见的观行,教导如何修集大乘见道的福德资粮,教导第一义的知见,教导参禅的知见,然后等待因缘成熟的时候,这修行人一念相应,触证了法界实相,证得如来藏,能够现观这个如来藏确实就是经典里面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根本心;这个法界实相、这个如来藏跟世间的一切 admin

2020-02-18

另外也有人会说:假如你抱定要参禅,就要一生一直地参下去,绝对不再改变。也有人说:一门深入是要你一生只要依止一个老师,这样老实地修学下去。乃至也有人主张说:要一门深入,这样才会对佛法有透彻的心得,以及一通百通的这样的洞识。所以他主张只能研读某一些经典,甚至于他还说:只专门读某一部经典,这样深入了解之后,自然就会一经通,百经通。可是问题是,真正的一经到 admin

2020-02-18

比方说,我们说有一位著名的禅师叫作洞山良价,他曾经开示门下弟子,关于修行要有鸟道之类的修行;鸟道形容的就是,鸟在天空中飞过,用这样子的方式,来去暗示弟子们怎么样去参禅。那么这个部分,后代对于洞山良价关于鸟道的这个说法,同样的也是把它解释成,因为鸟在虚空中飞过之后,不留痕迹,所以这个也就表示,我们不要去执着眼前的境界,我们的心境就应该像鸟飞过天空一样 admin

2020-02-18

另外也有人会说:假如你抱定要参禅,就要一生一直地参下去,绝对不再改变。也有人说:一门深入是要你一生只要依止一个老师,这样老实地修学下去。乃至也有人主张说:要一门深入,这样才会对佛法有透彻的心得,以及一通百通的这样的洞识。所以他主张只能研读某一些经典,甚至于他还说:只专门读某一部经典,这样深入了解之后,自然就会一经通,百经通。可是问题是,真正的一经到 admin

2020-02-18

但是,密意对于一般没有参禅体验的人而言,只是一个难以置信的答案而已。于是,在不断地弘传解说下,密意尽洩而众生在没有观行体验之下,最后也不信密意的真实性,没有人愿意参禅体验而使得佛法灭绝,是为正法灭尽之原因。众生为什么不愿参禅体验呢?就是因为没有菩萨种性,对于三宝的淨信不足,不愿意单纯地信受三宝是清淨无欺的,不顾意单纯地相信确实有如来藏可以实证而真诚 admin

2019-09-13

自古以来,向上一路的如来藏密意,千圣都是不可以明说的;禅门里面有言“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讲的就是这一个参禅证悟所得的如来藏密意,绝对不可以明说。因为如来藏祂就是涅槃妙心,祂也是法界的真实相,祂是不可思议的,也很难让一般人心性未成熟者来信受的缘故;所以一切弘法的人,都必须要能够谨慎地遵守佛戒,防止如来藏的密意泄漏给因缘不具足的人。 admin

2019-09-13

问题又来了,有人说:“我参禅参了很久,后来我看到公案就悟了:你看!如何是佛?那徒弟进前三步。我知道了!进前三步,这个就是佛啦!”没想到禅师一棒就把他打出去了,为什么?因为那是身行。他的认知落在身行中,离不开身行,所以禅师就打了。明天又上来:“如何是佛?”他不进前,这回退后三步而立,禅师说:“今天打不得你,且记著。”以后 admin

2019-09-02

阅读本书可以断除六识论邪见,回入三乘菩提正道发起实证的因缘;也能断除禅宗学人学禅时普遍存在之错误知见,对于建立参禅时的正知见有很深的著墨。平实导师述,定价400元。 阅读本书可以断除六识论邪见,回入三乘菩提正道发起实证的因缘;也能断除禅宗学人学禅时普遍存在之错误知见,对于建立参禅时的正知见有很深的著墨。 内容试阅 摘录精华篇 引言:缘 三摩地

2019-06-25

本书是禅宗实修者追求明心开悟时参禅的方法书,也是求见佛性者作功夫时必读的方法书,内容兼顾眼见佛性的理论与实修之方法,是依实修之体验配合理论而详述,条理分明而且极为详实、周全、深入。 内容试阅 第一章佛性的本质──佛性不是六识的知觉性 第一节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本书所说见性的意思,是说禅宗的重关──证悟看见佛性,是《大般涅槃经》说 admin

2019-05-0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