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真正的苦行是心不放逸,譬如说:您是在修念佛法门,那就得时时刻刻净念相继;如果您是在参禅,就得二六时中疑情不断;如果您是在打坐修定,也要很快就能够进入定中,获得禅定的证量,而不是空口说白话;如果您是专门在修利益众生的法门,那就得永远努力不懈地为众生做下去;如果您是以努力为众生说法为苦行,那就得不舍任何一个众生,永不疲累地为各种根器的众生宣说妙法;能够 | admin 2020-02-21 |
![]() |
接下来他还要具备第一义的知见,也就是说他要知道有个真心存在;然后当他知道有个真心存在的时候,就会从经典上去比对,到底这个真心的体性是什么;当他这样了解以后,就具备了佛法的正知见;接下来还要有参禅的功夫----参禅的功夫需要有定力,定力就是参禅的工具,参禅其实就是“参话头”。他还要具备思惟观的功夫。有了这样的佛法知见,也有参禅的功夫以后,他就可 | admin 2020-02-20 |
![]() |
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要怎样参禅,要怎样来看话头,甚至于从欲界散乱心中,如何进入欲界定,如何进入初禅以上等等的禅定境界。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 | admin 2020-02-20 |
![]() |
如果再以事一心的念佛三昧功夫进而参禅,让心念“止”于所缘境话头上,并藉由“观”来寻觅从来离见闻觉知的金刚心如来藏;最后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证得金刚心如来藏,这时生起般若智慧,心得决定毫无怀疑,就是达到理一心的实相念佛三昧,或称为金刚三昧了。一般的外道也有许多三摩地,也就是种种定的说法,但那不是佛法所说的三摩地;在佛法中所说的三 | admin 2020-02-20 |
![]() |
也就是说,你如果二六时里面,整个心全部都是系心在佛法上面,全部都是系心在参禅上面的时候,哪有什么犯戒不犯戒的事情呢?所以才会这么说;但是这个意思,并不是在说戒不重要,所以不要误会了。所以这边禅师说何须屑屑于细行,他说受戒、持戒都是细行,不是大行,所以不想受戒,不想在戒法上用心。他们就直接去学禅,悟了以后再来补受戒法,甚至于也能够为人传戒。这就是说, | admin 2020-02-20 |
![]() |
于上面所说的三资粮具足圆满以后,未来就有因缘遇到真善知识,而于座下修学参禅的正知见,真善知识也会观察这位佛弟子是否为菩萨种性人,如果是的话,就为他开示参禅的正知见,让他去参禅,待这位菩萨具足了前面所说的三资粮,以及有了正确的参禅知见的条件下,去参究如何是一切有情的蕴处界及万法的根源,并在佛菩萨帮助之下,于因缘成熟时得以破参明心,成为真实义菩萨,以及 | admin 2020-02-20 |
![]() |
我们参禅要悟其实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参禅人经由念佛法门的帮助,那么要眼见佛性,要能够到达实相念佛的境界是很容易的。从修证的果位来讲,如果能够到了实相念佛的境界,已经是即将要断了分段生死了,因为已经到了菩萨十住了,那么再经过十行、十回向,那就断了分段生死了。所以说如果能够进入实相念佛,那么一步一步的迈向断除分段生死的这个阶段的话,分段生死断了以后,那 | admin 2020-02-20 |
![]() |
第二个殊胜就是三根普被:参禅的功夫一般人学不来,下根人学不来,中根人也学不来。要上根人或者上上根人才学得来。但是念佛法门随便那一根都可以,下根人来学持名念佛,中根人来学观想念佛,学无相念佛,上根人来学体究念佛。上上根人来,不必讲什么体究念佛。一喝、一棒、一戳,乃至丢个东西给他,他就会实相念佛了。所以不管你是那一种根性都可以学念佛。只要你肯学, | admin 2020-02-20 |
![]() |
定力很重要,定力是基础,如果没有定力,心识散乱,落在掉悔盖里,就无法证果,所以先要练五停心观,先把心调伏下来,心性调柔之后有了定力,才能断我见证初果,参禅才能得力。正觉所弘传的无相念佛,属于五停心观的念佛观,非常适合忙碌的现代人来修持。无相念佛的修持方法,就是《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的入门方便,非常殊胜,可以训练学人拥有带着走的定力, | admin 2020-02-19 |
![]() |
具有这样的菩萨种性的菩萨,才有可能在修四加行的时候,能够最后具足四加行的观行;然后最后因为参禅的关系,能够实证第八识,实证永恒不灭的如来藏,因为这样子而能够获得菩萨的初果,也就是在菩萨五十二位阶里面就是第七住的明心见道。所以说,在修四加行之前,一定要先培养自己的菩萨种性,让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心胸宽大、慈悯众生的胸怀,这样的话就是修四加行首先的第一个前 | admin 2020-02-19 |
![]() |
这段经文意思是说:行者经由前面初住到六住位的外门广修六度万行,也就是从初住位的布施、二住位的持戒……一直修到第六住位的般若位,都还没有开悟明心;但已经很明确的断除我见了,也正在参禅,而几乎要悟得如来藏,正心住于佛菩提道中。当他进入第七住位的因缘成熟时,就在六住满心位中一念相应而找到如来藏,亲见自己的如来藏心真实而如如地存在着,一直运作不 | admin 2020-02-19 |
![]() |
非时之言,什么叫作非时之言?譬如闲着没事聊天、打哈哈;在应该打坐、修定的时候,或者应该闻熏佛法的时候,应该参禅的时候,却都只是在谈论着菜要怎么炒才好吃,衣服应该要怎么穿才好看,这个都叫作非时之言,也是绮语。如果担任典座,在伙房中教导新进的人作事,这个不能叫作非时之言,因为是必要的。讲话的时机要正确,正在作义工的时候,为义工菩萨们说明庭院该怎么整理, | admin 2020-02-19 |
![]() |
因为不愚痴的关系,故相信因果业报,也知道要得善果应当行善,要得解脱应当修行,要想开悟应当参禅等道理,因此在《正法念处经》中有开示:【如是十种不善业道不饶益业,一切皆以邪见为本。】(《正法念处经》卷一)【若舍邪见,修习正见,一切结使不饶益法皆悉断灭,则得涅槃,远离生死。】(《正法念处经》卷2)因此要彻底远离十不善业,就要修学佛法之正知见,这也是在其他 | admin 2020-02-19 |
![]() |
因为不愚痴的关系,故相信因果业报,也知道要得善果应当行善,要得解脱应当修行,要想开悟应当参禅等道理,因此在《正法念处经》中有开示:如是十种不善业道不饶益业,一切皆以邪见为本。(《正法念处经》卷1)【若舍邪见,修习正见,一切结使不饶益法皆悉断灭,则得涅槃,远离生死。】(《正法念处经》卷2)因此要彻底远离十不善业,就要修学佛法之正知见,这也是在其他宗教所 | admin 2020-02-19 |
![]() |
”然而菩萨则不然,知道自己种种见闻觉知的境界,都是自心如来藉种种缘而生而显,也知道这些境界都是自心如来的一部分,不能外于自心如来而有;因此透过参禅的方式,来探究能生能显世出世间法的自心如来。一旦因缘成熟,亲证能生能显世出世间法的自心如来而明心见性,发现自己就在无余涅槃中,本来无生无死,又何必急着入无余涅槃而了生死呢!菩萨知道这个道理以后,转依 | admin 2020-02-19 |
![]() |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谿路,了知生死不相关。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入深山、住兰若,岑崟(cényín)幽邃(suì)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阒(qù)寂安居实萧洒。觉即了、不 | admin 2020-02-18 |
![]() |
接下来他还要具备第一义的知见,也就是说他要知道有个真心存在;然后当他知道有个真心存在的时候,就会从经典上去比对,到底这个真心的体性是什么;当他这样了解以后,就具备了佛法的正知见;接下来还要有参禅的功夫----参禅的功夫需要有定力,定力就是参禅的工具,参禅其实就是参话头。他还要具备思惟观的功夫。有了这样的佛法知见,也有参禅的功夫以后,他就可以参禅,然后最 | admin 2020-02-18 |
![]() |
[2]如来藏是参禅证悟的标的。参禅用的是思维观的方法。元、明、清朝的皇帝大多信奉密宗,都拜欢喜佛,夜夜都在后宫修双身法,真正的佛法无法在中原地区弘传,所以祖师们干脆投胎到西藏去,都在觉囊派里面。(此时期中原地区的)曾凤仪、憨山德清、藕益大师一样,还是落入离念灵知,跳不出意识的层次。[5]静坐是最难开悟的。[13]所以想要去求清静法的人,一天到晚打坐求一念不生 | admin 2020-02-18 |
![]() |
如来藏本来自有,性如金刚,即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佛说众生皆有佛性;亦即禅宗参禅证悟的标的。三乘菩提皆以如来藏为核心而演述。他是法界实相,是佛法的根基,是众生成佛的基础,一切修行皆离不开如来藏。若否定不生不灭的如来藏,若无常住心持种,就会使得因果律成为虚妄说。中文名如来藏外文名तथागतगर्भ;Tathāgatagarbha又名阿赖耶识丶真如丶异熟识丶无 | admin 2020-02-18 |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先解释这段经文:已建立‘真心本来就自在’的这个正确知见的菩萨们,很深入地去参禅、去参究时,因为一念相应慧,于一剎那间亲证真心之所在,现前观照真心本来就自在,以及照见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没有一法是真实的,都是虚妄的,因而发起般若智慧到彼岸。像这样能够亲证真心,以及可以现前观察真心本来自在的菩萨,就名为观自在菩萨。当观自在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