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我们修学禅净之道也是一样,以念佛法门来锻炼参禅的功夫;具备了参禅的功夫,心地细密,才能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以后求生极乐,可以不必苦修一至二大阿僧祇劫,就可以证得无生法忍、进入初地乃至八地。也可以远离隔阴之迷,三明六通具足,得如幻三昧及意生身和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八地以后,就能不离极乐世界而回入娑婆,广度有缘众生,以及护持释迦世尊的正法。并且能面见卢 三摩地

2018-07-20

娑婆世界为什么是修行很迅速的修行法?说禅这个法为什么是速行道?为什么又是易行道?我们一开始就讲参禅很难,还没有悟的人也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又说是易行道呢?我们娑婆世界的修行法门,以禅和定为主,在这世界修学禅与定,如果有因缘的话就很迅速、,能够很迅速的获得无生忍,譬如说信力、慧力、福德具足的人,很容易一念相应,他很容易遇到真正善知识,所以他如 三摩地

2018-07-20

娑婆世界为什么是修行很迅速的修行法?说禅这个法为什么是速行道?为什么又是易行道?我们一开始就讲参禅很难,还没有悟的人也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又说是易行道呢?我们娑婆世界的修行法门,以禅和定为主,在这世界修学禅与定,如果有因缘的话就很迅速、,能够很迅速的获得无生忍,譬如说信力、慧力、福德具足的人,很容易一念相应,他很容易遇到真正善知识,所以他如 三摩地

2018-07-20

然欲见道,需赖参禅或止观法门之理观,此则非定力莫辨,尤其是动中的功夫。而念佛人欲持名念佛至一心不乱,亦需功夫。若能以持名念佛及礼佛为方便,欲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并非难事;则往生极乐净土便有把握。亦可参究念佛:所谓「不暇方便,自得心开」,非无可能。若以念佛圆通法门之初步功夫转而参禅,则无门之门自然现前,欲得悟明心性,亦有希望。即知禅与净土,密不 三摩地

2018-07-20

在佛教史上,有许多禅师鼓吹念佛,事实上参禅人亦宜多拜佛念佛,以为入门方便;也有不少净土寺院提倡参究念佛。如永明延寿禅师之宗、教、禅、净。又如长芦宗赜,因禅悟入,却主张禅净双修,人称慈觉大师,著有禅宗禅苑清规十卷。却又著作更多的净土文卷,如净土简要录,主张念佛参禅,各求宗旨。溪山虽异,云月是同。可谓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门户透长安。最著名者莫如明末云栖 三摩地

2018-07-20

参禅的时候心、意、识固然是妄,但是心意识这个妄心却不能不要;没有了心意识这个妄心的作用,就无法开悟。因此,参究的时候,我们参寻的方向应该要远离心意识,但是参究的过程必须要用心意识做为工具来参究。没有心意识这个工具,我们就无法参究真如佛性、我们就无法参寻无分别心。那么,禅究竟应如何修行呢?简单讲,悟前参禅明心,主要包括两部分:1、前方便(闻法阅经建立 三摩地

2018-07-20

参禅以在娑婆世界求悟为目标,而净土法门主要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标的。实修大乘之行门大乘佛法的行门,统摄于禅与定;八万四千法门,皆汇归于净土,故禅与净土圆融无碍。净土之念佛法门有多种,譬如《佛说阿弥陀经》说持名念佛,《观无量寿佛经》说观想念佛,《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系念思维念佛,《楞严经》说念佛圆通法门(念佛三昧)。学人若由浅入深,精进念佛,最终必定会 三摩地

2018-07-20

纵多年以来,滥厕讲席,历参禅匠,不过欲发明净土第一义谛,以作上品往生资粮而已。所恨色力衰弱,行难勇猛。而信愿坚固,非但世间禅讲诸师,不能稍移其操。即诸佛现身,令修余法,亦不肯舍此取彼,违背初心。奈宿业所障,终未能得一心不乱,以亲证夫念佛三昧。惭愧何如。一日有一上座,久参禅宗,兼通教理,眼空四海,誓证一乘。效善财以遍参知识,至螺山以叩关余舍。时余适以 三摩地

2018-07-20

弥陀西往祖西来,念佛参禅共体裁;积劫疑团如打破,心华同是一般开。讲座平分性相宗,相成相破不相同;朅来讲到花池上,菡萏何曾两样红。佛教戒衣持净戒,律云五戒未全修;哪知六字真经里,八万威仪一句收。六方佛出广长舌,俱赞娑婆念佛人;须信白莲花世界,无时不散劫壶春。动地惊天勤念佛,槌门打户劝修行;问渠因甚忙如此?只怕众生入火坑。便就今朝成佛去,乐邦化主已嫌迟 三摩地

2018-07-20

弥陀西住祖西来,念佛参禅共体裁。积劫疑团如打破,心华同是一般开。讲座平分性相宗,相成相破不相同。朅来讲到华池上,菡萏何曾两样红。船往东西南北了,依然不离古滩头。等闲拨转虚空舵,香气满船华满洲。念佛诗(元)优昙一句弥陀无妄想,声声流出自心来。便从这里觑破去,铁树无根华自开。一句弥陀息万机,碧潭风静湛如如。夜深月向波心现,涌出银盘一颗珠。一句弥陀吼怒雷 三摩地

2018-07-20

参禅果一念不生,前后际断,虽不言净土,而土已净矣。念佛果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亦未有不心开者也。博山、蕅益二师,虽各有所主,原是水乳之合。假饶悠忽念佛,岂但心地未明,正忧其土之不稳。口头禅者,轻抹净土,岂但失土,正惜其心之未了也。二者各有得失,而就中入门下手,诸佛诸大菩萨诸大禅宗惓惓劝人念佛,料必不误后人矣。妙意庵广贵评。(原标题:莲华世界诗续刻莲华 三摩地

2018-07-20

或问净何不参禅。答曰。平生只解念弥陀不解参禅可奈何。但得五湖风月在。太平不用起干戈。绍兴七年冬。端坐想佛。经七日。忽起然香供佛。归坐跏趺而化。顶上经七日犹暖。异香不散(佛祖统纪西湖高僧事略)。如湛。姓焦。永嘉人。母梦见宝塔而湛生。幼试法华得度。依车溪卿法师。后参慧觉玉法师于横山。昼夜体究。尽通教观。初主车溪寿圣寺。讲余课法华经一部。佛号二万声。有求为 三摩地

2018-07-20

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果能专修净业。不须更涉余宗。冷暖自知。何容强诤。三者。一句弥陀。非大彻不能全提。而最愚亦无少欠。倘有些子分别。便成魔殃。只贵一心受持。宁羡依稀解悟。乞儿若见小利。急须吐弃无余。棒打石人头。爆爆论实事。已上三要颇切今时。尚能真实指迷。我愿舍身供养。十方三世。共闻此言。康熙十七 三摩地

2018-07-20

以他在教育界的丰富经验,教看话头、详细分析八识、参禅的相关知见、提公案、引经典;要明心必需培植福德资粮、定力、慧力。“用无妄想而能分别的定心去寻觅无分别的心,○○○最好;做家事、日常生活多注意○○,菩萨举足下足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参了多日,还是在门边钻,禅门真是无门之门,不知如何契入,很感叹智慧这么差。前郭理事长圆寂,导师在灵堂开讲《 三摩地

2018-07-20

”禅宗门下参禅者,竟然以定为禅,不知参禅直接悟得般若智慧,般若慧一开,戒定慧同时现起,何必舍本逐末、追求定境?一九九九年四月,全家返回台南定居,打开电视,发现弘法节目都是言不及义--所说不及第一义;诽谤三宝,莫此为甚。佛陀,被说成“世俗无常”的缘起性空庸法,那些邪见和解脱道有何相干?这岂是佛陀出世本怀?见佛教衰落到如此地步,心中甚感悲 三摩地

2018-07-20

一九九六年某月,佛陀慈悲的加持,终于降临后学身上,邮差先生送来《慈云杂志》,信手翻开,赫然是公案拈提--禅门摩尼宝聚,尽谈开悟“明心见性”,并指出一般参禅人的错误知见,譬如“明心与见性的混淆不清”。(编按:当时只连载数月,后因慈云杂志方面别有异见,萧老师亦拟印行单行本,故数月之后便停止登载。)当时心中马上浮起一个强烈的念头:一定要 三摩地

2018-07-20

也因为有感于自己在禅三参禅时,受护三菩萨们的辛劳护持,所以回来后连著二次报名护三,希望能有所回报,但皆无因缘录取;直到这次第三次报名护三,才在禅三前几天被通知录取了,心里好高兴。在护三会议时,也因为第一次参加,不了解状况,反应较慢,所以很多工作皆由护三义工先行举手认定,而待张老师问有没有人愿担任纠察时,看看只有庄师姊举手,就自然的举手加入;虽然当时 三摩地

2018-07-20

其实我并不是反对用数息法来打坐修定,只是反对:修了禅定,不能在关键的时候转入参禅。但是在正觉同修会里,我们用动中拜佛忆佛的功夫来增长定力,同时可以转入在动态中看话头和参究,这也是将来破参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记得当初每天早晚拜佛一小时,总觉得拜得很勉强,很辛苦,常常拜不下去。有时心一放逸,妄想就一大堆;把念抓得紧,又全身僵硬,一小时拜下来,浑身腰酸背 三摩地

2018-07-20

第二天清晨五点钟第一支香,大家已经在禅堂拜佛用功了;礼佛时耳边听到导师的声音,他说:“现在来到这里,不是在作拜佛的功夫;如果还在作拜佛的功夫,那就白来了;来到这里是要参禅、参究,找本来面目。”我想大概很多人都以拜佛的心态在用功,导师光看我们拜佛的神态就知道,所以慈悲提醒。那时我亦是以无相拜佛培养定力,自忖:反正我已经找到真如心了,参话头对 三摩地

2018-07-20

禅三前勉强请了三天假,一方面纾缓工作压力,一方面调整紧张的情绪,好放松心情参禅。十二月八日适逢张老师南下授课,鼓起勇气登记小参,告之近况,蒙老师关照,安慰著说:“既然这样,没关系;剩下来的几天,每天一次在自家佛堂里诚心的佛前供果,禅三时老师也会在场。”当时听了,宽心不少。事后想想:老师说这些话,应该有她的用意,但当时体会不出。禅三报到日,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