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于此五浊之世,若有修定、参禅、修净土、乃至种种法门,欲求出离三界,解脱生死,并回向救度众生出离三界,解脱生死者,极为难能可贵;而修者多,成者少,多因缺乏正知正见及希求感应,以致觉观不断。此觉观心使念佛人或修禅习定者难得一心不乱,便成念佛修禅之障碍。以下由浅入深,略谈觉观,俾行者建立正确知见,在修学过程中,自知抉择,行者务请详阅思惟。念佛人因希求感应 | 三摩地 2018-07-20 |
|
此一阶段之权巧方便,目的在训练行者心地更细密、更分明;欲使行者能有分辨念头(话头)之能力外,将来参禅时亦能具有思惟观(注十二)之能力。行者于晚上拜佛时,仍然是摒除名号形像声音,而于每一拜时能清楚分别:此念是礼拜释迦世尊、此念是礼拜弥陀世尊、此念是礼拜观世音菩萨、此念是礼拜大势至菩萨。前念与后念之“念相”差别何在,均能清楚分明。初入此一阶段 | 三摩地 2018-07-20 |
|
此时亦可看话头;但应仅止于尝试一至二次即可,仍应以无相念佛及无相忆念拜佛继续增强工夫至第九或第十阶段成功后,再转回参禅之路。此因无相拜佛念佛,具有佛菩萨之加持力及自己对佛菩萨之信心,故较易安住于无相念佛之净念中,而能都摄六根。但参禅看话头则不然:参禅是自力法门,依赖佛菩萨之加持者较少(事实上亦有加持,而以自力为多,行者悟见自性时自知),所信者是自心 | 三摩地 2018-07-20 |
|
注七、见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谓参禅人,心生疑情,努力参究,住于疑团之中而浑然不知周遭一切事物,犹如睁眼瞎子一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譬如回家时、在路上参禅,走过家门而不知。又如坐中参禅,眼前人来人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直至离此境界始知眨眼,始闻音声;方知刚才进入见山不是山的境界之中。此境界亦名“黑漆桶”,亦名“疑团”。注八、 | 三摩地 2018-07-20 |
|
佛法的修行过程,如果没有「信」的支持,一般人不可能舍弃世间的享乐,不可能使用许多时间,声嘶力竭称念佛号,或忍受盘腿的痛苦在那儿与妄心挣扎---打坐参禅。华严经上说十信是成佛的开始,就是在具足了信---十信入了初住位后,从此就可开始按部就班的修上来,直到成佛。所以说「信是百行之宗」。各种法门之内容、方法和深浅,或许稍有差异,然这八万四千修行法门缺少了信,修 | 三摩地 2018-07-20 |
|
因为它比较复杂、它是比较深奥的,所以我们在这一系列的节目里面,没有办法详细为各位解说,可是在我们同修会中有开设禅净班,可以为各位从最基本的一直介绍到最后参禅,所以说希望大家有因缘可以来跟我们一起共修,这样子就可以具足了理行。那我们说事行就是要真正来身体力行,这个部分我们又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就叫做功夫----就是说我们要如何来让我们的心能够安住,这个 | 三摩地 2018-07-20 |
|
这里讲的无明叫愚痴,「要得善果,应当行善」、「要得解脱,应当修行」、「要想开悟,应当参禅」、「要想入实相念佛,应当体究念佛」。也就是说,在世出世间法上多种修行方法,如何去辨别他,要有智慧。不能一天到晚坐在那边数呼吸,要求开悟。或一天到晚坐在那边念佛号,不去参究什么是佛,不去参究什么是自性弥陀,而要入实相念佛,这是不可能的;一天到晚大吃大喝说「要开悟 | 三摩地 2018-07-20 |
|
参禅要悟很难,所以末法时代有一些师常常讲:末法时代要开悟很难。都叫人家不要求悟,只要努力修行就好。但是经由念佛法门的帮助,要见性---也就是要到实相念佛的境界很容易。如果到了实相念佛的境界,就是说分段生死已经开始快要断尽了,一步一步迈向断除分段生死的阶段。分段生死断了以后,那是菩萨四果了。接下去要断变易生死,还是要念佛,所以说念佛的果报很殊胜。另外我 | 三摩地 2018-07-20 |
|
可是又想,明天早上没精神参禅怎么办?念头一转:我就忆佛好了,不管疑情,把它丢开了。忆佛,无相念佛,一下子睡着了。念佛对治失眠很有用。还有,念佛可以净化我们的三业---身三业,口四业、意三业。身三业是说杀害众生、窃盗众生的财富或名利、还有是邪淫。念佛可以除这三业、净化这三业。总不会一面念佛一面想着:我这朋友的太太不错喔,可以勾引勾引。不会这样想。为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0 |
|
但是有的时候,所发生的时候未必是在念佛的时候;有的时候可能是发生在打坐修定的过程当中,有的时候行者是在参禅的时候,有的时候也许会发生在睡梦之中,因此有诸多种不同的情形,因个人的因缘而有差别。也就是说,在种种的境界当中,有的时候会有见到瑞相、有见到好相的情形。但这种见到瑞相好相的情形,却未必每一个人每一个因缘时节都会发生,因为这并不是修行所必须要有的 | 三摩地 2018-07-20 |
|
至此,学人自然会转入参禅,以求亲证如来藏。(原标题:念佛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收的修行法门) | 三摩地 2018-07-20 |
|
要寻觅善知识,请善知识教导我们什么呢?教导参禅的正知见,教导我们第一义的知见,教导我们断我见的方法,教导我们怎么样修集见道的福德资粮,教导我们要怎么样发起菩萨的种性。因为这个如来藏、这个法身,是菩萨的根本,如果你不发起菩萨种性,即使你证悟了以后,也很快会退转,所以你要请善知识教导你这一些证悟法身的因缘。找到了善知识然后慢慢修学,具足这一些证悟法身的 | 三摩地 2018-07-20 |
|
但是有的时候,所发生的时候未必是在念佛的时候;有的时候可能是发生在打坐修定的过程当中,有的时候行者是在参禅的时候,有的时候也许会发生在睡梦之中,因此有诸多种不同的情形,因个人的因缘而有差别。也就是说,在种种的境界当中,有的时候会有见到瑞相、有见到好相的情形。但这种见到瑞相好相的情形,却未必每一个人每一个因缘时节都会发生,因为这并不是修行所必须要有的 | 三摩地 2018-07-20 |
|
谨供参考,阿弥陀佛!lc菩萨答:末学曾听亲教师说过,其大义是当您参禅时,遇有需专心处理之事,而不知参禅,但事毕后第一念仍在参禅,表示功夫成片。故末学以为,无法终日无相念佛,非全业障之事,功夫及知见亦有关系。当然如jade99师兄所言,参加共修可与亲教师小参最佳。正依菩萨答:(1)、从师兄表述来看,师兄忆佛功夫当在第七目,导师书中明确说明:第七目功夫有时会断,故 | 三摩地 2018-07-20 |
|
所说的忆念成片是怎么回事?是必然现象吗?如果能做到成片时,是否就可以参禅了?还是一定要从拜一尊佛到多尊佛以后,才可开始参禅?还有,我早上要上班,时间很赶,有时间就多拜,没有时间就不拜了;在下班后再找时间拜佛一小时,这样可以吗?平时为了不丢掉忆念佛的念,尽量想着此一念。人变得不爱说话,总是若有所思似的。这样正常吗?答:拜佛的时间可以依照个人的时间而调 | 三摩地 2018-07-20 |
|
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要怎样参禅?要怎样来看话头,甚至于从欲界散乱心中,如何进入欲界定?如何进入初禅以上等等的禅定境界。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 | 三摩地 2018-07-20 |
|
参禅以在娑婆世界求悟为目标,而净土法门主要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标的。净土,是诸佛菩萨以大愿所成的清净国土,有弥勒净土、弥陀净土、药师净土等,狭义的净土专指西方极乐世界。求生净土的根本方法就是念佛。一、念佛三昧念佛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收的修行法门,尤其适合忙碌的现代人。念佛法门亦有其次第性。念佛一般从持名念佛入手,修习时口中持续地念诵某一尊佛(或菩萨)的 | 三摩地 2018-07-20 |
|
后来接近禅三,老师要我们开始参禅,找几则公案开始参,我看了几则公案后,自然就有了疑情。于是找孙老师小参,以确定自己功夫是否无误──我从开始上课以来,找老师小参前都会先把自己的状况以及问题整理、消化过,再找老师小参,因为不好意思占用太多小参时间,也希望能减轻老师的负担。与孙老师报告自己整理过后的疑问,确定没错,观行了几天,就以为已断我见,所以就把老师 | 三摩地 2018-07-20 |
|
我们参禅要悟其实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参禅人经由念佛法门的帮助,那么要眼见佛性,要能够到达实相念佛的境界是很容易的。从修证的果位来讲,如果能够到了实相念佛的境界,已经是即将要断了分段生死了,因为已经到了菩萨十住了,那么再经过十行、十回向,那就断了分段生死了。所以说如果能够进入实相念佛,那么一步一步的迈向断除分段生死的这个阶段的话,分段生死断了以后,那 | 三摩地 2018-07-20 |
|
为什么在娑婆世界的修行是很迅速的修行法门呢?为什么说禅这个法是速行道呢?为什么又说它是易行道呢?我们常听到许多学佛人感慨地说:这个时代参禅很难哪!对还没有证悟的人来说的确如此。但是为什么又说它是易行道呢?那是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修行法门是以禅和定为主,在这世界修学禅与定,如果有因缘的话就很迅速,能够很迅速地获得无生忍。譬如说信力、慧力、福德具足的人,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