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只不过学人的信心不足,想善知识又还没有到我所住的地方来教授正确的参禅的方法,那应该因缘未到,所以不必了,不需要参学了,反正是不可能开悟的,这样自暴自弃,如是便是不明事理的人,要知道,善知识一定要到眼前来,这样才肯信受,便是怯懦之人,这样除了对自己没有信心,对自己的开悟横加否定以外,也是不相信善知识的方便,所以要相信不管善知识有没有随住左右,还是要有 三摩地

2018-07-21

参禅以在娑婆世界求悟为目标,而净土法门主要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标的。悟前,虽说有八万四千法门,然八万四千法门所指向的目标都是同一个——开悟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开悟的方式有多种,譬如阅读经典或善知识的开示也可以悟入,称之为藉教悟宗。诸种悟入的方法,以禅宗参禅的方式最为迅捷。学人欲参禅开悟,需先行建立禅法的知见。 一、参禅的先决条件学人在参禅 三摩地

2018-07-21

禅就是经里讲的菩萨不断烦恼证菩提,如果一个人会修行、会参禅的话,他对于烦恼不但不是不拒不迎,他反而积极的投入一切的烦恼因缘里面去,在一切烦恼的境界上去探究;因为真如不离一切的烦恼,所以经中讲烦恼即菩提。所以对恼不应当放下,不应当不迎不拒,不应当除断烦恼,反而是要投入烦恼里面去,因为真如、菩提、涅槃就在于烦恼当中。参禅的人对烦恼不应当畏惧,应该在烦恼所 三摩地

2018-07-21

起时不言我起,当你在参禅时,你想出来很多参禅的方法,这也是法;可是你用这个禅法在参禅,譬如我们教导思惟观(离语言文字而参究),思惟观也是个法,当你正在参禅时,你的思惟观这个法,它不会告诉你说:我现在现起了。它从来不言我起。等它灭了(因为你找到如来藏了,就一脚把它踢开,参禅的法我不需要了,你再也不用参禅了,所以你就把它踢开了),你现在是要体验如来藏, 三摩地

2018-07-21

参禅人常说:明心证空,见性证有,但如来藏的有性却不是只有佛性而已。以明心的人不待进一步眼见佛性,就能在明心后一方面看到如来藏于六尘不起分别的空寂清净性,另一方面更可看到祂无时无刻、无私无我地配合著七转识运作,乃至可观察祂无时无刻、无私无我地配合著器世间在运作的无漏有为性,也就是祂所出生无漏有为及配合七转识所产生有漏有为的种种法。所以经中说不住无为、 三摩地

2018-07-21

第一个层次是总相智,就是你参禅破初参明心,找到自己的真如,而你也可以从别人身上看到他的真如。你已经知道真如是什么、以及祂的体性,这就是般若的总相智;那什么是别相智呢?就是你在证得真如、有了总相智的时候,这时称为大乘真见道;因为你已经找到真如,亲自接触到祂,能够领纳祂的体性。这个见道是真实的,不是妄想来的;不是那些人所想象的「真如是空性、无形无色、遍 三摩地

2018-07-21

一个人参禅,悟明真如,能够时时体验觉知真如的空与不空,时时体验真如的真实存在、不生不灭的缘故,所以我见身见同时断除,那么当下就离开了四相。声闻“初果向”断身见以后,还有受、想、行、识的我在。有受、想、行、识存在,就有果可证。有受、想、行、识存在,就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等四相。必须再转入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观行,才能断尽我见,才入初 三摩地

2018-07-21

这段意思是说:行者经由前面初住到六住位的外门广修六度万行,也就是从初住位的布施、二住位的持戒……一直修到第六住位的般若位,都还没有开悟明心;但已经很明确的断除我见了,也正在参禅,而几乎要悟得如来藏,正心住于佛菩提道中。当他进入第七住位的因缘成熟时,就在六住满心位中一念相应而找到如来藏,亲见自己的如来藏心真实而如如地存在着,一直运作不曾中 三摩地

2018-07-21

这一段世尊的开示,就明白告诉我们,在第六住之中修学般若波罗蜜(智慧到彼岸)的法门,也就是参禅——悟明真如佛性的法门。正观现在前时,也就是开悟了,明白什么是真如了。如果没有遇到恶知识跟你否定,而你遇到了诸佛菩萨或善知识来护持你,跟你印证及证明:你悟的真实不虚。那么有诸佛菩萨,有善知识所护持的关系,我们就离开了第六住,进入到第七住常住不退。如 三摩地

2018-07-21

你经历参究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否定离念灵知的变相,意识心离念灵知有很多种的变相,你借着参禅过程而不断的观行,了知确认祂的种种变相全都虚妄,那就是断我见的过程;在这个前提下找到如来藏时,你就不会退转了!所以断我见烦恼是很重要的,若能先断我见,就算是没有明心,也不会无量世再受大苦恼,最多就是七次人天往返受生,也能证得阿罗汉果而出三界生死。如来世尊知一切 三摩地

2018-07-21

你经历参究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否定离念灵知的变相,意识心离念灵知有很多种的变相,你借着参禅过程而不断的观行,了知确认祂的种种变相全都虚妄,那就是断我见的过程;在这个前提下找到如来藏时,你就不会退转了!所以断我见烦恼是很重要的,若能先断我见,就算是没有明心,也不会无量世再受大苦恼,最多就是七次人天往返受生,也能证得阿罗汉果而出三界生死。如来世尊知一切 三摩地

2018-07-21

你经历参究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否定离念灵知的变相,意识心离念灵知有很多种的变相,你借着参禅过程而不断的观行,了知确认祂的种种变相全都虚妄,那就是断我见的过程;在这个前提下找到如来藏时,你就不会退转了!所以断我见烦恼是很重要的,若能先断我见,就算是没有明心,也不会无量世再受大苦恼,最多就是七次人天往返受生,也能证得阿罗汉果而出三界生死。如来世尊知一切 三摩地

2018-07-21

什么叫做非恶不善道呢?它基本上就是把一些无记法来修行,当作是修学佛法,当作是参禅,或者当作是成佛之道。举例来讲,譬如来讲有的人说:以插花这个花道就代表说这就是佛法,这就是成佛之道。其实他错了!它不是恶法所以说“非恶”,可是对于成佛的这过程来讲,它并不是所要修所要证的,所以它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它顶多是世间法而已,世间的无记法。有的人同样的 admin

2018-07-21

如来藏虽然具有空性,大乘的行者却又可以通过参禅的方法触证到它的存在,亲自触证到自己的第八识如来藏在禅宗里叫开悟明心。开悟明心后,观察所悟的自心真如(阿赖耶识),观察它的性相体用等就能产生般若智慧,此般若智慧有三种层次:a、总相智,就是七住菩萨的开悟明心,找到自己的真如。知道了真如是什么、以及它的体性,这就是般若的总相智,称之为大乘真见道。b、别相智, 三摩地

2018-07-21

什么叫作非恶不善道呢?它基本上就是把一些无记法来修行,当作是修学佛法,当作是参禅,或者当作是成佛之道。举例来讲,譬如来讲有的人说:以插花这个花道就代表说这就是佛法,这就是成佛之道。其实他错了!它不是恶法所以说非恶,可是对于成佛的这过程来讲,它并不是所要修所要证的,所以它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它顶多是世间法而已,世间的无记法。有的人同样的把花道、茶道或 三摩地

2018-07-21

无所事事时就好读经、参禅、打坐修定、思惟诸佛法了!所以戒能遮除烦恼热,所以又叫作清凉。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戒而导致与道相应,因此证得声闻解脱道乃至证得佛菩提无上道,所以戒又名为上。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 三摩地

2018-07-21

然而,大乘通教菩萨也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之分证(详见《大般涅盘经》卷三十六),别教菩萨则是用参禅方式而找到如来藏,是从触证如来藏识着手,再以证得如来藏空性的体性来反观自他有情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是虚妄,也就是找到空性如来藏后,反观如来藏所现一切法是空相、是虚妄的,由此而断我见或我执,而证声闻教、通教之初果至四果之圣果。大乘的无我观不同于二 三摩地

2018-07-21

然而,大乘通教菩萨也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之分证(详见《大般涅盘经》卷三十六),别教菩萨则是用参禅方式而找到如来藏,是从触证如来藏识着手,再以证得如来藏空性的体性来反观自他有情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是虚妄,也就是找到空性如来藏后,反观如来藏所现一切法是空相、是虚妄的,由此而断我见或我执,而证声闻教、通教之初果至四果之圣果。大乘的无我观不同于二 三摩地

2018-07-21

什么是三德?法身德、般若德以及解脱德!菩萨因为参禅的关系,所以一念慧相应而找到了法身,所以就有法身德。因为找到了法身(如来藏),就发起了般若的智慧;这个般若的智慧,可以让他慢慢对二转法轮、三转法轮渐渐通达。接下来以法身的立场,来观待蕴处界真的是虚妄;可是这蕴处界到底从哪里来?是从法身而来。所以由此可知菩萨有三德。可是声闻人呢,他只是把五阴十八界灭尽 三摩地

2018-07-21

什么是三德?法身德、般若德以及解脱德!菩萨因为参禅的关系,所以一念慧相应而找到了法身,所以就有法身德。因为找到了法身(如来藏),就发起了般若的智慧;这个般若的智慧,可以让他慢慢对二转法轮、三转法轮渐渐通达。接下来以法身的立场,来观待蕴处界真的是虚妄;可是这蕴处界到底从哪里来?是从法身而来。所以由此可知菩萨有三德。可是声闻人呢,他只是把五阴十八界灭尽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