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参禅以在娑婆世界求悟为目标,而净土法门主要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标的。实修大乘之行门大乘佛法的行门,统摄于禅与定;八万四千法门,皆汇归于净土,故禅与净土圆融无碍。净土之念佛法门有多种,譬如《佛说阿弥陀经》说持名念佛,《观无量寿佛经》说观想念佛,《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系念思维念佛,《楞严经》说念佛圆通法门(念佛三昧)。学人若由浅入深,精进念佛,最终必定会 | admin 2018-07-21 |
![]() |
」所以「参学者」「多在祖师机锋一转,当体即是」,但「后代人的根器趋于下劣,所以祖师开设方便,立参禅一法」这个说法中,是有一点很重要的地方要加以说明,就是什么是这个「根器」?为什么根器会趋于下劣了呢?这根器下劣了,会如何呢?到底它真正的影想是什么?如何改变自己的根器呢?祖师确实以机锋来开示真心,因为六住菩萨的熏习般若以后,已经理解了真心,这个佛法中的 | admin 2018-07-21 |
![]() |
到了宋朝以后,人们的根性越来越差,对修定也越来越不重视,禅门修行者的定力也越来越差,无法满足参禅的需要。禅宗祖师无奈才施设了看话头的方便法门,以快速提升参禅者的定力,同时锻炼思维观的能力而可以参禅。什么是话头?虚云老和尚说:“什么叫做话头?头,就是未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就是一念末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是话 | admin 2018-07-21 |
![]() |
”参禅的时候“心、意、识”固然是妄,但是心意识这个妄心却不能不要;没有了心意识这个妄心的作用,就无法开悟。因此,参究的时候,我们参寻的方向应该要远离心意识,但是参究的过程必须要用心意识做为工具来参究。没有心意识这个工具,我们就无法参究真如佛性、我们就无法参寻无分别心。那么,禅究竟应如何修行呢?简单讲,悟前参禅明心,主要包括两部分:1、 | admin 2018-07-21 |
![]() |
菩萨于六住位正知见熏习圆满后,转入七住位,依照善知识所教导的正知见去参禅,亦即用见闻觉知心往离见闻觉知的方向,去找本来就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慧破参,圆满七住位。正如《菩萨璎珞本业经》开示:【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 | admin 2018-07-21 |
![]() |
大乘法中亦复如是,须先有未到地定之定力,然后求断我见,继之以参禅求证真如;以未到地定支持的缘故,证真如以后才能免于退转;以此缘故,平实于弘法伊始乃至今时,一贯不变地主张必须有定力相应,才能真的实证三乘菩提的解脱果、智慧果。复次,真见道前的四加行,其内涵为名、义、自性、差别,与入地前应修的四谛十六品心、九品心的加行内涵全然不同。这是第六住心圆满后,欲 | admin 2018-07-21 |
![]() |
菩萨于六度最后一度般若圆满以后,转入七住位修行,表示他已经具有一定的佛法正知见,所以不会跟随邪师或者名师修学佛法,他会去寻找真善知识,跟随真善知识修学参禅的正知见。真善知识也会观察这位七住菩萨是否具足菩萨种性,观察他的定力、福德、智慧是否具足。如果这位七住菩萨种种的因缘渐渐具足了,就会教导他去参禅,去寻找禅宗的本来面目;如果真善知识观察他的因缘不具 | admin 2018-07-21 |
![]() |
娑婆世界为什么是修行很迅速的修行法?说禅这个法为什么是速行道?为什么又是易行道?我们一开始就讲“参禅很难”,还没有悟的人也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又说是易行道呢?我们娑婆世界的修行法门,以禅和定为主,在这世界修学禅与定,如果有因缘的话就很迅速、,能够很迅速的获得无生忍,譬如说信力、慧力、福德具足的人,很容易一念相应,他很容易遇到真正善 | admin 2018-07-21 |
![]() |
参禅以在娑婆世界求悟为目标,而净土法门主要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标的。实修大乘之行门大乘佛法的行门,统摄于禅与定;八万四千法门,皆汇归于净土,故禅与净土圆融无碍。净土之念佛法门有多种,譬如《佛说阿弥陀经》说持名念佛,《观无量寿佛经》说观想念佛,《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系念思维念佛,《楞严经》说念佛圆通法门(念佛三昧)。学人若由浅入深,精进念佛,最终必定会 | admin 2018-07-21 |
![]() |
这段意思是说:行者经由前面初住到六住位的外门广修六度万行,也就是从初住位的布施、二住位的持戒……一直修到第六住位的般若位,都还没有开悟明心;但已经很明确的断除我见了,也正在参禅,而几乎要悟得如来藏,正心住于佛菩提道中。当他进入第七住位的因缘成熟时,就在六住满心位中一念相应而找到如来藏,亲见自己的如来藏心真实而如如地存在着,一直运作不曾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这个般若的开悟,是参禅时一念相应突然找到的,不是靠思惟来整理才渐渐显露出来。譬如一颗芒果,它的香味,它的甜味、酸味,假使没有亲手拿在手上,送进口里来吃,任凭别人怎么样解说,自己怎么样揣摩想象,终究无法真正了解;众生听了很多芒果大概多大、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味道是如何,他听了很多,可是他从来不知道哪个是芒果的味道。一大堆的水果,他都要每一种去拿来尝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缘此,传法之人若不能善观因缘;不能熟知佛道修学次第与内涵;不能长时间带领学人共修熏习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不能教导学人第一义知见、参禅知见;不能转易调柔学人慢心、瞋心、贪心等恶习心性;不能使学人善于观行蕴处界虚妄而断我见,不能多方劝导学人发菩提心、起菩萨性,不能善巧引导学人生起菩萨悲愿,又无悟后指导学人进修之能力,亦不具有摄受已悟学人的能力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个人参禅,悟明真如,能够时时体验觉知真如的空与不空,时时体验真如的真实存在、不生不灭的缘故,所以我见身见同时断除,那么当下就离开了四相。声闻初果向断身见以后,还有受、想、行、识的我在。有受、想、行、识存在,就有果可证。有受、想、行、识存在,就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等四相。必须再转入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观行,才能断尽我见,才入初果;而仍不明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段意思是说:行者经由前面初住到六住位的外门广修六度万行,也就是从初住位的布施、二住位的持戒……一直修到第六住位的般若位,都还没有开悟明心;但已经很明确的断除我见了,也正在参禅,而几乎要悟得如来藏,正心住于佛菩提道中。当他进入第七住位的因缘成熟时,就在六住满心位中一念相应而找到如来藏,亲见自己的如来藏心真实而如如地存在着,一直运作不曾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参禅的时候心、意、识固然是妄,但是心意识这个妄心却不能不要;没有了心意识这个妄心的作用,就无法开悟。因此,参究的时候,我们参寻的方向应该要远离心意识,但是参究的过程必须要用心意识做为工具来参究。没有心意识这个工具,我们就无法参究真如佛性、我们就无法参寻无分别心。那么,禅究竟应如何修行呢?简单讲,悟前参禅明心,主要包括两部分:1、前方便(闻法阅经建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参禅人都是有志气之大丈夫,既然攀缘景仰于证量在上的古德,不可以不这样子想:他们既然能够做到,我哪有做不到的道理?何况透彻的脱离五阴生死的事,一定是穷尽未来际都永远一直存在的法,不可能有暂时断灭而不现前的事,所以一定是一旦证得了就永远都在而不会有失去的情况了;悟后应当深入的巩固根本智,对所悟的真心第八识的正见,不该让恶知识恐吓笼罩之下就退失信心;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你经历参究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否定离念灵知的变相,意识心离念灵知有很多种的变相,你藉着参禅过程而不断的观行,了知确认祂的种种变相全部虚妄,那就是断我见的过程;在这个前提下找到如来藏时,你就不会退转了!所以断我见烦恼是很重要的,若能先断我见,就算是没有明心,也不会无量世再受大苦恼,最多就是七次人天往返受生,也能证得阿罗汉果而出三界生死。--以上恭录于《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又参禅者进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整个心思都笼罩在疑情中、专注在疑情上,专心在参究中,因此忽略了外五尘境。这个时候,就算是眼睛张开,也不见外面的色尘境,因此有「视而不见」之忽略现实事情发生。然而在「视而不见」忽略现实当中,意识仍然不断的现行,不断的专注在疑情及参究中。因此参禅者进入这个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参禅阶段,就是禅宗所说的「银山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见性的意旨,佛陀于经典中,似乎只有在《大般涅盘经》才特别说,所以这本来也不好懂,然而经典上还是很清楚地说有见性,乃至古来证悟禅宗大德,立三关,以见性居次,大都如此,所以观察虚云老和尚语录,只能知道有文曰:「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把这证悟明心和见性当作是同样一件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受正藏师兄附嘱,勉力为文,希望能够利益大众佛法一分!一二三在开悟前将导师的七本公案几乎都翻阅过,虽明白哪些作略,可从来不认为这样叫做开悟,因自知只有真正开悟者可以坦然说自己开悟而无过,想自己不过于书籍文字纸张上熏习导师法义,往世喜爱读书的种子现行,以思辩分析而断其一二,以是如此,何须张扬,以为开悟!真正开悟,一念相应,才能肯定无疑,才能发起受用!如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