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们初学者一般来讲,都从布施、持戒这里先下手,然后继续用功,就能够成就忍辱与精进;如果能够忆佛成片,就是能够调伏自己,让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忆佛、参禅这种状况,能够自动地保持在这种状况下,这时候就叫作制心一处;制心一处自然就有禅定的现起,禅定的现起自然身心都会起受用,这时候才算是禅定有一点功夫;依于这个禅定的成片,因缘际会,我们就能够成就般若慧。这个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此说来,是否就不必修定了呢?相反地,定力在佛法修证上也是相当重要之一环,现代的人事多烦忙,散乱攀缘导致定力普遍不足,因此,无论悟前、悟后,皆必须持续规律地忆佛拜佛以增长定力,令意识心不在无谓妄想上打转,能更明快处理世间诸事,也可更细腻专注地反观习气种子之现行、看话头、参禅及思惟法义等之佛法修证上;这是具足定力而生起慧观,非落入定境而灭除心行,乃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接下来就要是最后一段了,走一段非常陡峭的路,上去就是山门,对于学佛来讲,就是要参禅了。参禅这一段很辛苦,可是非常的值得。值得注意的是,参禅绝对不是放下,参禅实际上是要透过善知识的开示,知道了入处之后,然后努力参究而找到自己那个恒常不变的本心。所以我们才说:最后的一段山路最陡峭,是需要大家坚持、有毅力地去把它爬过。一旦爬过之后到达山门,那个时候山门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个学佛人用功弄得头发花白,未老见衰,似乎不妥,难免引起无知者误会,以为是吃素所致(当然肉食者问题更多更重),如何改良色身?知有修定之法可使身心年轻化,参禅前修之可否?(因此想起:“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当勤精进,如救头燃”而有愧),敬请师兄指导!?答:依您信上用语观之,您所谓的「气质」,应是指一个人与他人接触时,带给他人的综合感觉。按一般世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参禅的方便,使学人契入了法界实相。当然契入法界实相,会因为他过去生所修学的四禅八定不同,乃至于过去生所熏习的种种差别不同,悟后的证量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有所谓的三关,也就是明心、见性跟过牢关。而最低层次而言,真正破参的人,假如不退转,不否定藏识的话,位阶在七住位,可是这只是大乘法里面所修学佛菩提道里面的见道位而已;接着还要十住位,经过十行、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只不过学人的信心不足,想善知识又还没有到我所住的地方来教授正确的参禅的方法,那应该因缘未到,所以不必了,不需要参学了,反正是不可能开悟的,这样自暴自弃,如是便是不明事理的人,要知道,善知识一定要到眼前来,这样才肯信受,便是怯懦之人,这样除了对自己没有信心,对自己的开悟横加否定以外,也是不相信善知识的方便,所以要相信不管善知识有没有随住左右,还是要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接下来就要是最后一段了,走一段非常陡峭的路,上去就是山门,对于学佛来讲,就是要参禅了。参禅这一段很辛苦,可是非常的值得。值得注意的是,参禅绝对不是放下,参禅实际上是要透过善知识的开示,知道了入处之后,然后努力参究而找到自己那个恒常不变的本心。所以我们才说:最后的一段山路最陡峭,是需要大家坚持、有毅力地去把它爬过。一旦爬过之后到达山门,那个时候山门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然,如果是学法修道之人,而且并非想要在下一世就往生诸佛净土,而是发愿仍然要在这个娑婆世界救护众生、护持正法的话,一心念佛可以让修行人于修道过程中减少遮障,甚至能够成就参禅所需的定力。譬如平实导师所倡导的无相念佛,就是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为本,来教导学人如何于繁忙的日常生活中,成就一心念佛的功夫。此功夫成就时,能够让念佛之念持续不断,净念相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什么是非时之言呢?譬如说有些人,闲着没事就东家长西家短的闲扯淡、打哈哈,或者说应该要在打坐修定了,或者应该要闻熏佛法的时候,应该要看话头要参禅了,却都只是在谈一些生活上的琐事,这都叫做非时之语,也都叫做绮语。又譬如有些世间人,在聊天的时候常常会夹杂一些“有颜色”的笑话,或者吃异性的“豆腐”,讲一些不正经的话等等,这都是属于绮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必须发起菩萨性回小向大,修习大乘法而生起决定力、闻熏参禅知见、修集福德等,然后才能一念相应,触证如来藏。证如来藏已,现观十法界之空性心如实自在,从此远离愚人之列,增长大乘佛菩提善净业等流。因此,具信凡夫如此转变知见熏习等流习气,由不善转成善,再由善转成净,就能保证不堕三恶道了。二乘证解脱果的回心圣人,也可以透过熏修大乘佛菩提的等流势力,早日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禅师为了度鬼道众生而因此也有点被卡到阴或被鬼道寒气影响!譬如在禅宗典籍中也记录,这个故事我们之前在以前这篇〈禅宗鬼故事:上吊自杀的参禅人〉中也讲过,平实导师所著的《钝鸟与灵龟》中100~200页某页中引用过这个故事,出自宋朝的《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说的一个故事,大意就是一个参禅人他是一位大和尚的侍者,这位侍者有一天看到火柴掉下来忽然觉得自己证悟,他去找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时对佛法没有真正的认知,上香、拜佛、打坐、参禅、庙宇、塔寺、佛经、咒语,只知道这些表相,摸不清门路。随著时日的增长,我接触到的正法佛友越来越多;在他们的指导下,以及对平实导师法宝的熏习,我开始有了正确的佛法知见,并逐渐清晰了知学佛的路径。佛在《央掘魔罗经》中开示:【我说道者,说何等道?道有二种:谓声闻道及菩萨道。彼声闻道者,谓八圣道;菩萨道者,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段意思是说:行者经由前面初住到六住位的外门广修六度万行,也就是从初住位的布施、二住位的持戒……一直修到第六住位的般若位,都还没有开悟明心;但已经很明确的断除我见了,也正在参禅,而几乎要悟得如来藏,正心住于佛菩提道中。当他进入第七住位的因缘成熟时,就在六住满心位中一念相应而找到如来藏,亲见自己的如来藏心真实而如如地存在着,一直运作不曾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比方说,今天我们有没有福德因缘遇到无相忆佛的法?遇到了,我们能不能够相信?相信了,能不能够付之实修?有些人很奇怪,过去在外面的相似佛法中要怎样就怎样,完全没有问题;可是来到了正觉讲堂,想说好好地来练习无相念佛,想要参禅开悟,结果各种奇怪的事就会发生,让他没有办法、没有时间去修习。比方说,我有一个亲戚,最初来学习无相念佛的时候,开始发心了,想要好好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而在求明心见性之前,除了必须建立正确的佛法与禅法修证知见以外,还要锻炼参禅所应该具备的功夫,以及具有简择真正善知识的能力,并且还要培植福德筹集见道资粮。也许有人会问说:要求大乘见道明心见性,为什么一定要培植福德资粮呢?各位菩萨,我们打个比方,各位就会比较容易了解。譬如说,我们想要盖一栋像台北101那样高的大楼,那么请问大家:我们是不是就直接盖最上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你们禅三过堂时不是同唱果报无边吗?我告诉你:真的是果报无边!特别是我们的禅三,当你供养了打三的人,还真的果报无边!因为你成就他们的道业,使他们专心参禅而能开悟明心。你想:供养一个人一世的生活所需,但他是不可能悟入实相的,果报就已很广大了!可是你来供养一次禅三四天三夜,他们有人开悟了,你这个果报还小吗?当然不小!所以过堂时的供养偈还真写得好:果报无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无所事事时就好读经、参禅、打坐修定、思惟诸佛法了!所以戒能遮除烦恼热,所以又叫作清凉。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戒而导致与道相应,因此证得声闻解脱道乃至证得佛菩提无上道,所以戒又名为上。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般来讲,为什么在般若慧开之前要有禅定?禅定的意思就是心得决定,也就是在这个法上我们能够决定依止这个法,譬如说我们参禅,你参禅的时候,能不能二六时中保持在参禅的状况呢?因为每个人破参的因缘都不太一样,所以随时随地都会能够跟自己有相应,所谓六根、六尘、六识,都是我们悟入的因缘,如果我们都在参禅的状况下,有时候这个机缘到了,那就容易相应破参。所以禅定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无所事事时就好读经、参禅、打坐修定、思惟诸佛法了!所以戒能遮除烦恼热,所以又叫作清凉。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戒而导致与道相应,因此证得声闻解脱道乃至证得佛菩提无上道,所以戒又名为上。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开始参禅找真心如来藏时,好多人进了小参室说找到了,结果找到的却是意识心的变相,还是在我见范围中,我见还是没断尽啊!还好!只不过是我见的变相——别相——没有断除。这就是说,觉知心有多种的变相,祂变化出很多种不同的法相来,因为变相很微细,不是声闻初果人所能断的;所以菩萨断我见和声闻断我见,是有差别的。从这里就显示出来,大乘法所修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