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以想要证悟中道般若的人,想要证悟三论宗所说的中道般若的人,法门虽然有八万四千,但是还是以禅宗的参禅法门为最直接、最迅速的法门。有一天如果证悟自心藏识,般若慧就会依着自心藏识源源而生,这个般若慧没有必要人教,自己就能够会通《般若经》,能够证知《般若经》的意涵;也将逐步会通方等经典,将逐步会通大乘方广经典;乃至渐渐能证入初地的道种智,也渐渐的能够了知 admin

2018-07-22

欲证如是般若者,法门固有八万四千,然以禅宗之参禅法门为最直接迅速。古来藉教悟宗者固不乏其人,然比之于禅宗之教外别传而悟者,其数悬殊;故余力倡禅宗之法,入我门来,无一不须参禅者。一旦证悟自心藏识,般若慧即源源而生;不须人教,自能会通《般若经》,证知其意;亦将逐步会通方等经,乃至渐渐能证初地道种智,了知佛道次第。凡此皆须依于证悟自心藏识所起般若慧,方能 admin

2018-07-22

此心若经参禅开悟即可实证、体验,而非学术上的假想与推理。故佛法所说之三界唯心迥异于唯心主义的观点。还有学人不明白佛说之心能造物的原理,遂将佛说之能生万法之藏识与一神教所说之第一因的造物主(上帝、梵)等同起来,其实二者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譬如,佛教实证在无始劫以来,轮回之众生以及其所生活的宇宙器世间就存在,并非先有藏识,之后藏识再造出有情及器世间;一 三摩地

2018-07-22

又从许多事相中,譬如出生才五、六岁,就懂得作曲,而且后来成为大作曲家,此事在欧洲古来已有;在的人文、艺术方面,也常常有这种现象;又如佛门之中,数万人精进参禅直到老死,总是无法真悟,却有人学佛数年就悟了,并且悟得很深入,且能破邪显正而没有人能推翻他的证量。这些现象都显示是往世的种子现行所致,才能做到他人无法成功的事,这就显示人类及众生都是有前世熏习的 三摩地

2018-07-22

此心若经参禅开悟即可实证、体验,而非学术上的假想与推理。故佛法所说之三界唯心迥异于唯心主义的观点。还有学人不明白佛说之心能造物的原理,遂将佛说之能生万法之藏识与一神教所说之第一因的造物主(上帝、梵)等同起来,其实二者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譬如,佛教实证在无始劫以来,轮回之众生以及其所生活的宇宙器世间就存在,并非先有藏识,之后藏识再造出有情及器世间;一 三摩地

2018-07-22

然藏识的心行非常微细,极难体证,需要具备正知见,参禅破参的当下才能实证。实证根本心——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就是禅宗的开悟明心。佛教以外的人都不曾听说过阿赖耶识的名词,更不要说去实证祂、去体验祂的运作了。通常人们感觉到的心只有一个,也就是见闻觉知、能分析思考的心,称为意识。意识具有一种功能——证自证分,能反观自身的存在,狭义来 三摩地

2018-07-22

江流儿:师父,我们当和尚的难道就是为了吃饱肚子?那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师父:当然不同啊,这化缘呢,只是做一个高僧的开始,打坐,念经、参禅,不骄不躁,悠然自得,你看,为师现在不就很好吗。1、出家的目的是什么?出家人他出家的目的,所谓的识心达本,号为沙门。你要去瞭解、你要去认识你这个心;小乘人来讲:你要认识这一个妄心生灭无常。大乘人来讲:你要识心,要识自 三摩地

2018-07-22

古时候禅门学人日常的一切作务,都是保持着参禅的疑情,随时随地在寻觅实相心如来藏;而禅师也是在这些作务当中,随时因地制宜而让们证悟自心如来藏。而担柴挑水这些的日常事务,也确实处处都有证悟的因缘;所以,黄龙禅师才会说,说生缘处处。因此缘故,证悟般若的这一切祖师所说的这些的搬柴挑水这些禅,都是佛事。可是问题是,没有悟得真的人,或者是悟得真但是落于片段的人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一个人会修行,会参禅的,他对于烦恼不但不是不拒不迎,他反而是积极地投入一切的烦恼因缘里面去,在一切烦恼的境界上去探究;因为真如不离一切烦恼,所以说烦恼即菩提。所以对于烦恼不应当放下,不应当不迎不拒,不应当除断烦恼,反而是要投入烦恼里面去;因为真如、菩提、涅槃就在烦恼当中。乃至菩萨证得大乘菩提而入七住位之后,仍未断尽我执;悟后进修般若别相智而渐次 三摩地

2018-07-22

你经历参究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否定离念灵知的变相,意识心离念灵知有很多种的变相,你借着参禅过程而不断的观行,了知确认祂的种种变相全都虚妄,那就是断我见的过程;在这个前提下找到如来藏时,你就不会退转了!所以断我见烦恼是很重要的,若能先断我见,就算是没有明心,也不会无量世再受大苦恼,最多就是七次人天往返受生,也能证得阿罗汉果而出三界生死。-----平实导师 三摩地

2018-07-22

大乘法中的参禅者之所以会悟错,亦是由于对五蕴的内涵不如实理解,于是错认五蕴中的觉知心(放下人间烦恼时的有念灵知以及时的离念灵知)为常住不坏我,将识蕴错认为真如、佛性,于是识蕴就成为识阴,由识阴遮盖了实相智慧光明,永远处于凡夫位中;若是错悟以后竟向大众宣称或在书中宣称开悟了,便成就大妄语业,必然下堕三恶道中。由此证实:不如实知五蕴内涵的人,对于真正的 三摩地

2018-07-22

然藏识的心行非常微细,极难体证,需要具备正知见,参禅破参的当下才能实证。实证根本心——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就是禅宗的开悟明心。佛教以外的人都不曾听说过阿赖耶识的名词,更不要说去实证祂、去体验祂的运作了。通常人们感觉到的心只有一个,也就是见闻觉知、能分析思考的心,称为意识。意识具有一种功能——证自证分,能反观自身的存在,狭义来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在初住位开始布施,乃至六住后转入七住,透过参禅的方式而明心见性,成为明心的菩萨,亦名七住菩萨。正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所说:【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也就是说, 三摩地

2018-07-22

大乘通教菩萨也有初果到四果的分证,别教菩萨则是用参禅的方法找到第八识如来藏,是从触证如来藏著手,再以证得如来藏空性的体性来反观自他有情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虚妄。也就是说,在找到如来藏之后,来反观如来藏所出生的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都是虚妄不实,由此而断我见与我执,而证得声闻教或通教的初果到四果的解脱圣果。从以上说明我们就可以知道,声闻、缘觉和菩 三摩地

2018-07-22

于初住开始布施,二住持戒乃至五住修禅定,于五住位转入六住位;于六住位修般若,建立佛法的正知见——所谓的五蕴十八界虚妄,有一真实心不虚妄,祂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等等,于六住位熏习后转入七住;依照善知识所教导的参禅正知见去参禅,于因缘成熟时,破参明心找到了第八识,发起了般若的智慧,以及依第八识的立场来观待蕴处界虚妄,再加上善知识摄受,七住,转入八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涅盘性不是修行以后才有,而是本来就这样;当他明了后,好欢喜而安住下来,他现前看见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不是从修行而得,是本来就有,可是又不是不修而得,因为必须修禅参禅,悟了以后才能证得;所以他就说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盘非修得、非不修得,这就是不落两边的中道,这是不共二乘的本来自性清净涅盘;而二乘人所证的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也是因为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安 三摩地

2018-07-22

如来藏虽然具有“空性”,大乘的行者却又可以通过参禅的方法触证到它的存在,亲自触证到自己的第八识如来藏在禅宗里叫开悟明心。开悟明心后,观察所悟的自心真如(如来藏),观察它的性相体用等就能产生般若智慧,此般若智慧有三种层次:(1)总相智,就是七住菩萨的开悟明心,找到自己的真如。知道了真如是什么、以及它的体性,这就是般若的总相智,称之为大乘&ldqu 三摩地

2018-07-22

行者若原本参禅,也可因此无相念佛功夫的纯熟而具备参禅的能力,无门之门就在眼前了。具体细节请请阅平实导师所著结缘书《无相念佛》。注解²、有情之心识共包括八个,末那识是八识中的第七识,末那识行相非常微细,凡夫很难触证到祂的存在,但祂其实才是真正的自我,因为祂的体性是处处做主,恒审思量的,心理学里说到潜意识的特性可以说是介于这个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六识意 三摩地

2018-07-22

行者若原本参禅,也可因此无相念佛功夫的纯熟而具备参禅的能力,无门之门就在眼前了。具体细节请请阅平实导师所著结缘书《无相念佛》。注解²、有情之心识共包括八个,末那识是八识中的第七识,末那识行相非常微细,凡夫很难触证到祂的存在,但祂其实才是真正的自我,因为祂的体性是处处做主,恒审思量的,心理学里说到潜意识的特性可以说是介于这个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六识意 三摩地

2018-07-2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先解释这一段:已建立‘真心本来就自在’正知见的菩萨们,很深入去参禅、去参究时,因为一念相应慧,于一刹那间亲证真心之所在,现前观照真心本来就自在,以及照见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没有一法是真实的,都是虚妄的,因而发起般若智慧到彼岸。像这样能够亲证真心,以及可以现前观察真心本来自在的菩萨,名为观自在菩萨。当观自在菩萨站在所亲证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