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这个阶段一定要经过,这个阶段一定要锻炼,没有这个看话头的功夫,而说在参禅,是自欺欺人,在骗自己,也在骗别人。6、悟后必须请阅全部的了义经典印证我们说参禅悟了以后必须请阅全部的了义经典譬如《楞伽经、佛藏经、如来藏经、无上依经、不增不减经、金刚三昧经、深密解脱经、解深密经》等等,还要请阅《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来做印证。悟得真的人读过以后,会使他的悟境 三摩地

2018-07-23

在佛教史上,有许多禅师鼓吹念佛,事实上参禅人亦宜多拜佛念佛,以为入门方便;也有不少净土寺院提倡参究念佛。如永明延寿禅师之“宗、教、禅、净”。又如长芦宗赜,因禅悟入,却主张禅净双修,人称“慈觉大师”,著有禅宗“禅苑清规”十卷。却又著作更多的净土文卷,如“净土简要录”,主张“念佛参禅,各求宗旨。溪山虽异,云 三摩地

2018-07-23

第四、有善巧方便能建立行者参禅之功夫,随学者亲近修学而能发起参禅应有的看话头功夫方得名为善知识。第五、已悟明真心,并亲见佛性而不退失者;他能依自己所悟的见地来说,均符合了义经的意旨,而不是依经解经、依文解义。以宗门而言,依经解经、像文解义并非真善知识,故云:依文解义,三世佛怨;离经一字,即同魔说。第六、有大愿心,已发愿帮助佛子究明心性者。第七、能指 三摩地

2018-07-23

打坐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可以帮助现代人放松身心,但是如果把打坐误当作参禅的法门,那就是误解了祖师的西来意。中国这块土地,真正的禅宗祖师是八地证量的达摩祖师。参禅这件事情,祖师是最有发言权的。祖师刚到中土,看见一些有久修的出家人,聚在一间禅堂里面,当然也有人根本就是在打瞌睡、补睡眠的。祖师就静静地拿了片瓦,坐到这些人旁边去,慢慢地开始磨起瓦来。等到这些 三摩地

2018-07-23

然欲见道,需赖参禅或止观法门之理观,此则非定力莫辨,尤其是动中的功夫。而念佛人欲持名念佛至一心不乱,亦需功夫。若能以持名念佛及礼佛为方便,欲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并非难事;则往生极乐净土便有把握。亦可参究念佛:所谓「不暇方便,自得心开」,非无可能。若以念佛圆通法门之初步功夫转而参禅,则无门之门自然现前,欲得悟明心性,亦有希望。即知禅与净土,密不 三摩地

2018-07-23

参禅的时候“心、意、识”固然是妄,但是心意识这个妄心却不能不要;没有了心意识这个妄心的作用,就无法开悟。因此,参究的时候,我们参寻的方向应该要远离心意识,但是参究的过程必须要用心意识做为工具来参究。没有心意识这个工具,我们就无法参究真如佛性、我们就无法参寻无分别心。那么,禅究竟应如何修行呢?简单讲,悟前参禅明心,主要包括两部分:1、 三摩地

2018-07-23

参禅的悟入就不外这六根六尘,离了这六根六尘就没有办法悟入啦。可是诸位可别被这六种现象所欺骗啰。因为这六种现象都只是表象而已,真正悟的人就知道其实和这六种表象是不相干的,可是又不能离这六种表象来参。因为这六根六尘是一种表象,所以我们不在这里面多所著墨,因此概略的说一下就带过去了,期望于诸位的呢,还是要自己仔细的去参究,去体会;因为跟你说明白说破了,那 三摩地

2018-07-23

所谓禅法,即是莲宗所谓参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门。修学佛法应有目标。订下目标后,即应依所订次第目标,全力以赴。不应漫无目标、到处凑热闹,浪费宝贵生命。精进学佛者,目标大约有二:一为求生诸佛净土。二为求明心见性、解脱生死。若不订下目标,戮力以赴,即非精进。求生极乐净土或诸佛净土者,请阅《如何契入念佛法门》、《念佛三昧修学次第》、《无相念佛》(注一)等书。此 三摩地

2018-07-23

古时候禅门学人日常的一切作务,都是保持著参禅的疑情,随时随地在寻觅实相心如来藏;而禅师也是在这些作务当中,随时因地制宜而让弟子们证悟自心如来藏。而担柴挑水这些的日常事务,也确实处处都有证悟的因缘;所以,黄龙禅师才会说,说“生缘处处”。因此缘故,证悟般若的这一切祖师所说的这些的搬柴挑水这些禅,都是佛事。可是问题是,没有悟得真的人,或者是悟得 三摩地

2018-07-23

佛子虽说历经长时间的精勤参禅修学,好不容易终于亲证了,可是实际理地却是不修也不证的。这也才是九峰道虔禅师认为首座还未会得,因而不认同他担任住持的、先师石霜庆诸禅师所证的意旨所在。摘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原标题:什么是禅师) 三摩地

2018-07-23

今人多迷失真心,修行参禅即在识得此真心。妙明真性常住,倘能屏息诸缘,不生一念,妙明真心自然现前。虽然言之则易,行到却难,仍非大家努力参究一番不可。——————学习心得:此段语录,虚云老和尚很明白地指出,我佛出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众生了悟此一生佛不二之如来藏心,修行参禅就是要识得此真心,即如来藏心。(老和尚)上堂曰:三世 三摩地

2018-07-23

行者若原本参禅,也可因此无相念佛功夫的纯熟而具备参禅的能力,无门之门就在眼前了。具体细节请请阅平实导师所著结缘书《无相念佛》。注解²、有情之心识共包括八个,末那识是八识中的第七识,末那识行相非常微细,凡夫很难触证到祂的存在,但祂其实才是真正的自我,因为祂的体性是处处做主,恒审思量的,心理学里说到潜意识的特性可以说是介于这个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六识意 三摩地

2018-07-23

具有这样的菩萨种性的菩萨,才有可能在修四加行的时候,能够最后具足四加行的观行;然后最后因为参禅的关系,能够实证第八识,实证永恒不灭的如来藏,因为这样子而能够获得菩萨的初果,也就是在菩萨五十二位阶里面就是第七住的明心见道。所以说,在修四加行之前,一定要先培养自己的菩萨种性,让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心胸宽大、慈悯众生的胸怀,这样的话就是修四加行首先的第一个前 三摩地

2018-07-23

你经历参究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否定离念灵知的变相,意识心离念灵知有很多种的变相,你借着参禅过程而不断的观行,了知确认祂的种种变相全都虚妄,那就是断我见的过程;在这个前提下找到如来藏时,你就不会退转了!所以断我见烦恼是很重要的,若能先断我见,就算是没有明心,也不会无量世再受大苦恼,最多就是七次人天往返受生,也能证得阿罗汉果而出三界生死。-----平实导师 三摩地

2018-07-23

特别是无相拜佛,因为是动中的拜佛,不能停止这个拜佛的动作,所以修得的定力,它是动中定;这个动中定会方便让我们以后在参禅的时候,于行、住、坐、卧当中保持这样的定力,而能够有所谓的思惟修、思惟观来参禅,来证得那个离于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真实无相的一个实相心、如来藏、阿赖耶识。所依就是这一个无相忆佛、念佛、拜佛,成就了的这个无相忆佛念;乃至由这个忆佛 三摩地

2018-07-23

你经历参究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否定离念灵知的变相,意识心离念灵知有很多种的变相,你藉着参禅过程而不断的观行,了知确认祂的种种变相全部虚妄,那就是断我见的过程;在这个前提下找到如来藏时,你就不会退转了!所以断我见烦恼是很重要的,若能先断我见,就算是没有明心,也不会无量世再受大苦恼,最多就是七次人天往返受生,也能证得阿罗汉果而出三界生死。--以上恭录于《 三摩地

2018-07-23

参禅者进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整个心思都笼罩在疑情中、专注在疑情上,专心在参究中,因此忽略了外五尘境。这个时候,就算是眼睛张开,也不见外面的色尘境,因此有「视而不见」之忽略现实事情发生。然而在「视而不见」忽略现实当中,意识仍然不断的现行,不断的专注在疑情及参究中。因此参禅者进入这个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参禅阶段,就是禅宗所说的「银山铁 三摩地

2018-07-23

亦如大乘法中之师与大居士,参禅误会而错认真实心,误将种种觉知心变相境界中之意识心,认作常住不坏之真如心──如来藏──阿赖耶识者,随处可见;此即禅宗真悟祖师所说「漫山遍野死人无数」之意:难得遇见一个已断我见而活却法身慧命者。欲断我见者,当先了知我见之意涵;我见者即是误认意识心为常住不坏法,将意识觉知心认定为常住不坏法时,即是堕于识阴我之中;以如是见解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同修们如果能够有这样的正知见,又能够依着平实导师实修、实证的论书中的教示,如《禅——悟前与悟后》,建立具足的参禅所需的定力和正知见,有了定力以后,对于色、声以及触这三尘就不会开始攀缘,如此就已经能够压伏较粗重的贪欲盖;压伏了贪欲盖以后,很多瞋都是因为贪而起,没有贪就不会有瞋,那就能够压伏了瞋恚盖;也因为没有贪、瞋,再加上无相念佛的基 三摩地

2018-07-23

自从末学进入正觉讲堂后,依循亲教师之教导修习两年半之时间,就具足参禅所需的定力与正知见;有此定力之后,对色、声及触三尘自然不会到处攀缘,如此就已经压伏较粗的贪欲盖了。再说,众生贪不到时就会起瞋,如果对五欲诸尘不起贪,瞋就不容易生起,这不就是压伏瞋恚盖了吗?再者具备了基本定力,时时刻刻住心于忆佛之正念中,何来昏沉睡眠?这不就是压伏睡眠盖了吗?因有基本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