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常笑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正愿至菩萨。虚空藏菩萨。宝甚持菩萨。宝首菩萨。宝池菩萨。宝水菩萨。水光菩萨。舍无业菩萨。智积菩萨。灯王菩萨。制魔菩萨。造化菩萨。明施菩萨。上审菩萨。相积严菩萨。师子雷音菩萨。石磨王菩萨。众香手菩萨。众手菩萨。常应菩萨。不置远菩萨。善意谏菩萨。莲华净菩萨。大势至菩萨。窥音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2 |
|
于是目犍连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准备了很丰盛的素斋,并且在每一位比丘面前准备了一盆清水,并亲自奉上让比丘们净手——因为印度人用手抓饭团吃。他用最虔诚的心来供养,这一场供养非常的殊胜庄严。之后,大家的心力凝聚在一起,同心为他母亲祝福,因为每个人平时勤于修行,福德具足,这股福慧、欢喜凝聚的加持力量确实非常大。目犍连尊者在当天晚上初夜时分,于定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印度的泥土多是红土,在兰毗尼、不丹、北印度多是红土,所以就用红土把它染成不好看的颜色,或者用一种树汁染成较红的颜色;有些地方则是用黑泥染成灰色。土是最没有价值的,就染成土的颜色。当然是要先洗净以后再去染成坏色,染好了就作成僧衣。换句话说,僧衣既不好看,也是最没价值的裹尸布缝制成的,根本就没有什么价值,没有人想要偷取,所以都不必害怕被别人偷去;因为没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一般的咒都会以为说,咒语一定是用梵语;事实上所谓的梵语、梵文,对我们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音声,可是事实上对于印度人来说它是可以理解的文字;所以说所谓的咒语,它不一定是我们不能理解的文字。所以,我们有所谓的正觉总持咒,事实上也可以作为修定之用,它也是我们可以能懂的。譬如我们的正觉总持咒是这样说:【五阴十八界,涅槃如来藏,般若道种智,函盖一切法。一切最胜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不过,千万要特别注意的,不可以用“坦特罗佛教”佛菩萨像,因为那是不清净、污秽的!为什么?一者,坦特罗佛教的佛菩萨像,如果详细去观察,有很多是故意袒胸露乳的,或者是抱在一起的,或者打的手印却是另有所指,乃至露出凶神恶霸相的护法神像,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为什么不要这些“佛菩萨”像呢?这是因为他们主张:要不断的保持遍全身快乐的觉受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当种下地狱之根而不知,慎之!第八条:昔印度二十五祖婆斯舍多尊者,过去世曾证得斯陀含果位(谓已修得去凡入圣之法)但入佛堂拜佛,大意将法杖倚壁而累世之修一刹那间化乌有,更遑论一般凡夫犯之,当堕恶道之果报是不庸置疑的!故入佛堂拜佛之前,应将随身物、衣、帽、手提袋放于地上,而后再行顶礼拜佛,自得福德而不犯,福报与业报就在一小动作之间,但其中这果报相差却甚巨 | 三摩地 2018-07-22 |
|
居士,梵文Grha-pati,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阶级毗舍族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但在今天,我们普称一切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乃至菩萨戒的在家人为居士。居士还有另一种称法,男的称为优婆塞,女的称为优婆夷。据说,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附近传教时,婆罗奈城的一位长者——俱梨迦的儿子耶舍,因厌倦奢侈豪华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请求释迦牟尼帮他解脱苦恼。释迦牟尼 | 三摩地 2018-07-22 |
|
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具体讲,烧香的含义有四:1)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2)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3)表示 | 三摩地 2018-07-22 |
|
在悉达多太子出世之前,人世间是纯然没有佛法、没有菩萨的吗?一定不是嘛!在世尊出世之前,世尊与有缘的弟子们会先将这个地方,也就是印度跟世尊未来弘法有关的地区,好好地作准备,作一番改造,将这些地方建造成世尊能够来下生弘法的条件。不论是在人心、文化、道德、世间的果报等等,必须要将一切的化缘都先准备妥当,这样子世尊下生人间的因缘才能成熟。所以有无数的菩萨, | admin 2018-07-22 |
|
可是现在的密宗以口密中的真言立宗,然后说是密宗;然后有时候又以种种的手印说为身密。虽然他自称能够亲证佛法的真实义,其实都是李代桃僵;它的本质都是求有为法的什么?外道法。而现在的密宗是从古天竺最晚期的坦特罗佛教所来的,它所宗奉的主要密续三个大部分:一个是《大日经》,一个是《苏悉地经》,一个是《金刚顶经》。而《大日经》里面开宗明义说“毘卢遮那佛&rd | admin 2018-07-22 |
|
所以,我们接下来跟大家稍微介绍一下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约略是西元三百多年到四百年左右的人物,他是当时的龟兹国人,祖籍是印度。他自幼非常的聪慧,七岁就随着母亲出家了。他九岁跟着母亲到了邻国罽宾国,当时他依止了当时罽宾国的一个着名的法师,叫作盘头达多,依止盘头达多学《阿含经》。当时的盘头达多法师经常称赞鸠摩罗什的智慧俊才,并且向当时的国王举荐他。国王听到 | admin 2018-07-22 |
|
实际上解脱修行的核心,我们首要还是要回到所谓的“三法印”,也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个法印来验证看看,我们所证悟的、所体验的这些道理,到底是不是符合真正要我们体悟、要我们证悟证验的。从三法印的实际内容来看,实际上“诸行无常”这一印里面已经远远超过了所谓的现象界的无常空;同样的,“诸法无我”的这 | admin 2018-07-22 |
|
他们自认为自己代表了印度时期的上座佛法,也就是佛陀在阿含时期依于《阿含经》为主要的教法,也就是二乘的佛法。北传佛法把他们叫作小乘佛法,但是他们自己并不喜欢这个名称。实际上,南洋地区它原本也是大乘佛法流行的区域,但是在西元十二世纪以后就只剩下上座部佛法,一直到现在。二乘佛法由于它们依止的是阿含时期的教法,所以南传佛法它们是重在“断结证果”, | admin 2018-07-22 |
|
上一次的节目当中我们说到,真正研究印度哲学的这些学者们,他们一致都认为说,佛教里面的各种教法元素,绝大部分在古印度当中都已经出现过了。所以甚至于比较极端的会说,佛教并没有超越之前《吠陀经》的哲学。我们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在之前的吠陀哲学当中,已经有如此多的东西它跟佛法的内容是非常相近的,这是为什么呢?上一次也说到,那是因为有许多的菩萨们,他们在佛陀降 | admin 2018-07-22 |
|
然而,“如来藏法”之法脉在像法时期是如何传承赓续呢?历史记载,世纪初,北印度有一位长老,称为“胁尊者”(梵语:波栗湿缚Parsva,又作波奢,意译“胁”。即号为“胁比丘”。而后世人则尊称为:禅宗西天第十祖),已证得阿罗汉果。长老“胁”有鉴于当时诸道乱兴、魔邪竞出,于佛正法毁谤不停,时常忧心正法不能久住人间 | admin 2018-07-22 |
|
法相唯识宗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它就叫作“瑜伽宗”,这个瑜伽宗是在印度本土的名称。为什么会称为瑜伽宗呢?因为法相唯识宗这个法义具足叙述了世出世间诸地的瑜伽师的境界,而瑜伽师其实就是禅师——禅师不是只有悟了如来藏,只得到总相智开悟明心的一个境界。瑜伽师因为悟了如来藏以后,所以因为如来藏的正理了知了以后,慢慢通达了唯识,慢慢进入了见道位 | admin 2018-07-22 |
|
所以如果没有办法通达宗门的话,怎么有办法通达教门呢?而宗教二门都没有办法通达,这种人却着作了大量的书籍,譬如说他写的《成佛之道》,写了《唯识学探源》,写了《如来藏之研究》,写了《空之探究》,写了《性空学探源》、《印度佛教思想史》等等。没有证悟如来藏,没有证悟宗门,而写这些书,而来评论宗门正义,这个其实都是戏论。什么叫作戏论呢?因为他所说的都不能契入 | admin 2018-07-22 |
|
若依天竺古例,此宗应名瑜伽宗,是此宗印土本名故。此宗法义具述世出世间诸地之瑜伽师境界故。唯识宗所宗之主要经论有六经十一论:六经者,《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密严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阿毘达磨经》。十一论者,《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辨中边论、二十唯识论、观所缘缘论、阿毘达磨杂集论、集量论》。佛灭度于人 | admin 2018-07-22 |
|
马鸣菩萨行化事迹佛灭度后六百年代,马鸣菩萨(BodhisattvaAsvaghosa)诞生于西印度的婆罗门家族,及长,移居中印度舍卫国婆枳多。马鸣菩萨年轻时,初于中印度学习外道,他拥有超凡的智慧,辩才无碍,知识渊博,为当代之大智者,也是声名远播的外道论师,曾经与诸多沙门或外道进行激烈的法义辩论,每次都获胜利,以致最后没有任何人敢于接受他的挑战。当时北印度有一位长老,称为 | admin 2018-07-22 |
|
而这两个主要道——佛法的佛菩提道与解脱道,其实都是从一真法界的海印三昧里面所悟入的。所谓的海印三昧所指的就是无量三昧的如来藏海。华严宗的无量三昧都必须依止着这样子的一个一真法界的海印三昧,才有办法悟入这样子的无量三昧。所以,如果不能够如实了知二乘菩提的十八界空,就不能证知解脱果,也不能够会通解脱道;如果不能证知领受自心藏识,那就不能入佛菩 | admin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