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由于坦特罗佛教(又名谭崔)之行者过度地渲染,以及将印度的性力派的教义引入佛门;不仅误导众生,而且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佛记是人为断一切善根的一阐提人: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不成三昧。(《楞严经》卷六)所以,他的果报非常严重,学佛人不得不慎。如果学佛人修学佛法以及修集福德为先,以后成就大妄语而下堕三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一般人一听说静中定,就想到屈膝盘腿,正襟危坐,双手要结什么样的印,脊背要怎样,头颈要保持怎样的姿势等等。其实,这些方法都是一些方便,让我们容易将身体控制在一个可以长时间保持静止的状态,身体不松散。坐姿正确,便容易坐得久而且不易疲惫,定力容易修出来。但这并不是说必须要用七支坐法,坐得非常标准才能修定。如果执着于坐相,打坐过程中时时操心自己的坐姿是不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古印度的婆罗门、梵志、事火外道等等,中国的道家、医家、阴阳家等等,大多都将禅定作为修行内容,很多外道还是把禅定作为主要修行方法的。佛门与外道修禅定的方法,并无根本区别,不论是数息、修止、修观、止观双运、意守丹田、气息导引,还是念佛、持咒、看话头等等,原理全都相同,都是借助某种方法使人将心定止于一境,减少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攀援,这样日久功深,逐层转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古印度的婆罗门、梵志、事火外道等等,中国的道家、医家、阴阳家等等,大多都将禅定作为修行内容,很多外道还是把禅定作为主要修行方法的。佛门与外道修禅定的方法,并无根本区别,不论是数息、修止、修观、止观双运、意守丹田、气息导引,还是念佛、持咒、看话头等等,原理全都相同,都是借助某种方法使人将心定止于一境,减少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攀援,这样日久功深,逐层转 | 三摩地 2018-07-23 |
|
《辨中边论》中弥勒菩萨所提到的暖、顶、忍、世第一法即是菩萨修学佛菩提道在见道前所必须经历的四加行位,依《瑜伽师地论》四加行者,谓学人依佛菩提道正修,于第一无量数劫中,善集福德资粮及智慧资粮,及修学顺解脱分已,为求能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而住于唯识性中,必须先修加行,以伏除二取,而起暖、顶、忍、世第一法;由起此四法故,说为四加行,成别教六住满心菩萨;于此 | 三摩地 2018-07-23 |
|
譬如有人发下大志愿要护持正法,但是他先得要弄清楚自己想要护持的正法是不是真正的正法?同样是正法,你要护持了义法还是不了义法?而了义法里面又有究竟与不究竟法的差别,究竟是要护持哪一个正法呀?因为有的法是只有让众生进入佛门,有的法是既可以让人进入佛门,也可以让人证悟,那也是了义法呀!有的法是让人证悟之后,却没有办法进修而入初地,不是究竟法;有的法虽是正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种五无间罪的大恶业,一直都有人在做,并不是没有;譬如喜饶根登假借释性圆之名而花六百余万台币来登广告,坚持说意识是真实心,又骂萧平实是人妖、是骗子;这都是五无间罪啊!根本是在破坏!有人这么做时,我们应该要起悲心,要救他们,所以我们才会印行《菩萨正道》出来辨正,目的就是为了想要救他们,教导他们正理,让他们舍寿以前会懂得忏侮与改正,这就是大悲啊!不要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大部分的人,对涅槃都是落在一种想象之中,你们去看《妙云集》,印顺法师对涅槃也都是想象的;他只有想象中的涅槃,不知道涅槃的如实义理。我们现在《邪见与佛法》书中把它写出来以后,大家确实的读过、思惟过以后,就觉得涅槃很单纯了!现在大家都懂了··原来无余涅槃就是灭尽十八界法的自己,原来涅槃中的实际就是第八异熟识,没有六识的见闻觉知、没有六根与六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在佛世时,印度婆罗门和许多外道,都相信轮回这一件事,也知道轮回是苦无止息的,一些证有神通的人,也能看到一些三界流转的因缘果报而说出来;因此那时佛陀只要为他们开示五阴不是常住的,告诉他们要于五蕴生厌离、要灭尽,才能证得涅槃本来、清净、常住、不变异,就有许多人听了世尊这样的开示,就可以证果了。涅槃本际就是第八识如来藏,离开了第八识的根本因,没有涅槃 | 三摩地 2018-07-23 |
|
依出家声闻人为中心而言,正统的解脱戒只有人间的出家人才有,菩萨戒不是正统的解脱戒,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其实与此事相有关。若依成佛之道来说,其实菩萨戒才是正统的解脱戒;因为声闻戒只能使人获得声闻极果的阿罗汉果,不能使人成佛;但菩萨戒可以使人成佛,而佛教以成佛之道为中心,不是以声闻之道为中心,所以菩萨戒才是正统的解脱戒;所以应该说菩萨戒才是正统的解脱戒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中阿含经》卷59印顺等说「大乘经乃是后代因为对世尊永恒怀念而成的。」诽谤菩萨藏、诽谤如来藏:【菩萨谤菩萨藏,说相似法,炽然建立于相似法,若心自解或从他受,是名第四波罗夷处法】——《菩萨地持经》卷5〈10戒品〉《梵网经》卷2:【善学诸仁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 | 三摩地 2018-07-23 |
|
说只有一种菩提,是指什么人呢?有人猜到了!当然就是印顺法师他们嘛!也是台南大愿法师等一类人,他们总是说成佛之道就是解脱道,没有什么明心、见性、一切种智,他们说解脱道就是般若、就是实相。但是,如果照他们这样讲的话,那就应该没有三乘菩提,只有一乘菩提;而他们的一乘菩提却又不是佛说的唯一佛乘;因为佛说的唯一佛乘是具足三乘菩提之法,而三乘菩提之法讲的就是声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萨无量劫修行波罗蜜到彼岸,誓愿度到最究竟的无生无死彼岸,所以修行持戒是这般的清净无贪!--------注释四姓:印度社会的四种阶级:婆罗门、剎帝利、吠舍、戍达罗。《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2〈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有欲之人,无主则乱,国有君主,一切获安,故名王力能护众生。仁者当知人有四姓:一、婆罗门种,多修口业;二、剎帝利种,多修手业;三、吠舍 | 三摩地 2018-07-23 |
|
】《信力入印法門經》卷2【若菩薩為利養故自讚毀他,是名菩薩波羅夷。】《優婆塞五戒威儀經》【若諸菩薩為欲貪求利養、恭敬,自讚毀他,是名第一他勝處法。】《瑜伽師地論》卷40〈10戒品〉【菩薩為貪利故,自歎己德毀呰他人,是名第一波羅夷處法。】《菩薩地持經》卷5〈10戒品〉8故慳「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信力入印法門經》卷2【若菩薩為利養故自讚毀他,是名菩薩波羅夷。】《優婆塞五戒威儀經》【若諸菩薩為欲貪求利養、恭敬,自讚毀他,是名第一他勝處法。】《瑜伽師地論》卷40〈10戒品〉【菩薩為貪利故,自歎己德毀呰他人,是名第一波羅夷處法。】《菩薩地持經》卷5〈10戒品〉8故慳「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中阿含经》卷59印顺等说「大乘经乃是后代因为对世尊永恒怀念而成的。」诽谤菩萨藏、诽谤如来藏:【菩萨谤菩萨藏,说相似法,炽然建立于相似法,若心自解或从他受,是名第四波罗夷处法】——《菩萨地持经》卷5〈10戒品〉《梵网经》卷2:【善学诸仁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 | 三摩地 2018-07-23 |
|
那怎样才是自誓受戒呢?就是个人(不是团体)依照《梵网经》的内含,每天在佛前诵这个十重四十八轻,诵十重四十八轻并且忏悔,忏悔自己这些,应该说什么业都造了,过往什么业都造了,这一世也知道也忏悔,就是每一次都忏悔,最少一个礼拜,忏悔过后,接着按照我们同修会传戒的内含,我们有印给这些(当地)师兄们,师兄们可以跟想要自誓受戒的人说明。先忏悔、诵十重四十八轻, | 三摩地 2018-07-23 |
|
在十因缘法中推究名色的由来时,逆推到出生名色的本际识的开示中,佛其实已经密意告诉我们有第八识了!可惜的是印顺法师他们都不愿意遵照四阿含诸经的法义来弘扬,专门执取密宗应成派中观的邪见来弘扬,所以他们都根据宗喀巴的邪见而主张只有六识;现在我们写了很多本书证明原始佛法中就已经说有八识了,他们至今都不愿意回应我们,我想是没有能力回应,因为理证和教证都摆出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认知上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古印度,居士可以拥有不止一位妻子,而不算是邪淫;以金钱一次、一次去买到性关系,也不算邪淫。但这都是依时空而有不同的,却也是有碍于律仪戒的;身为佛弟子,应该尊重世间法,避免有所违犯;也应该遵守佛戒,才能日渐清净而增上道业。那么五戒和菩萨戒十重戒中的不邪淫,是指什么呢?我们认为,这主要是指 | 三摩地 2018-07-23 |
|
依出家声闻人为中心而言,正统的解脱戒只有人间的出家人才有,菩萨戒不是正统的解脱戒,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其实与此事相有关。若依成佛之道来说,其实菩萨戒才是正统的解脱戒;因为声闻戒只能使人获得声闻极果的阿罗汉果,不能使人成佛;但菩萨戒可以使人成佛,而佛教以成佛之道为中心,不是以声闻之道为中心,所以菩萨戒才是正统的解脱戒;所以应该说菩萨戒才是正统的解脱戒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