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27集修集福德资粮(十住位的修证之一)》正德老师(原标题:如何修学真正的禅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尤其是,如果又有大乘见道的功德,在十住位的修行,从初住到十住,都能够依着诸法如幻的这样的一个心念来看眼前的事物,对于会再造下粗恶的身口意业,已经不是这样的学人所会行的业行了。佛陀有开示:“当我们在正念正知的时候,是要如同手上护着一个油钵,从众中走过;在这个大众前面有着许多漂亮的美女,而在后面却有着一个拿着刀要杀我们的人,但是不论前面的美丽的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狭义的说法是入地以上的菩萨,广义的说法是要明心证真不退的菩萨,即菩萨五十二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中,七住位以上的菩萨。波罗密是到彼岸的意思,彼岸即是解脱,是涅槃。六波罗密即是指菩萨六度:檀(布施)波罗蜜、尸(持戒)波罗密、羼提(忍辱)波罗蜜、毗梨耶(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和般若波罗密,是六种到彼岸的方法。六度波罗密中的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子!若退若进者:十住以前,一切凡夫法中、发三菩提心,有恒河沙众生学行佛法,信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此种于信位修学大乘佛法者,信因果、不谤大乘,发了菩提心,发愿求生极乐国。于命终舍报往生极乐国,上品下生,一日一夜莲花开后,于七日中见佛心不明了,因为往生前尚未有因缘亲证自心弥陀,因此虽然见佛,心却不明了;而经三七日之听闻修学后才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讲解怎么样修精进行?前面修过布施、持戒以及修忍,接下来就得要修精进度,才能进入十住位中的第四住位。精进的意思是说,你对于布施、持戒、无生忍这三度,都得要精进修行了,不可以再像以前那样随缘而修了。修精进行,就是佛法上所讲的:要修学各种的善法行,无一善法不修。不但要修各种善行与善法,而且还要永远心不懈退呀!如果心懈怠了、退失了,那就不叫精进。换句话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27集修集福德资粮(十住位的修证之一)》正德老师(原标题:菩萨修学忍辱的三项主要内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犯了这十个重戒,别说你是个菩萨初果;世尊告诉我们,犯这十个重戒将失去初发心住、乃至二住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贤位也失去,甚至于初地到十地,一切皆失。修到十地犯了这个罪尚且要失掉,从头再来,何等严重!所以要很小心检点,真的要摄心为戒。反过来,我们如果想:这个戒这么严重,就不要受好了,免得一切失去嘛!但是世尊又告诉我们,这些戒是一切佛、一切菩萨行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子!是信想菩薩,於十千劫,行十戒法,當入十住心。佛子!當先為諸大眾受菩薩戒,然後為說瓔珞經,同見同行。】《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7大眾受學品〉【戒以何為體?以心為體!戒的目的就是要戒心。意識與意根會導致我們的業種變化,導致世間和未來世五陰的變化。所以,一切的戒都是以意識、意根為體;因為戒所要戒止、遮止的就是意識和意根的行為。意識和意根接受了戒法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过程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佛菩提道的修学,就是必须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及等觉、妙觉,五十二阶位行菩萨行。它的内容从具足对因果的确信以及三宝的信心,到外门广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菩萨六度的资粮位,以修集见道资粮。然后亲证自心真如,明心不退真见道,打破了无始无明所知障,证得一分无生忍,进入七住位开始见道位修学,并且进入内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菩萨眼见佛性成就十住满心而转入初行位,仍然有可能退失菩提心;因为菩萨的异生性很广、很深,一直到十回向位满心而转入初地后,才没有异生性存在,也就是成为初地菩萨以后才没有异生性存在。那什么叫作异生性?就是在行菩萨道中,在初地之前仍有可能造下谤佛、谤法、谤贤圣的机会,导致人身不保而下堕三恶道受苦,这种能够让菩萨因为诽谤三宝导致人身不保、未来要下堕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诸经说法虽有文辞用语异同,然验证发心,赞叹发心,诸经同说,实为大事,学佛第一件重要大事,不应轻忽漠视,以为发不发菩提心,作不作菩萨,受不受菩萨戒,都是可以缓一缓,都是可让佛菩萨自动来摄受我,佛菩萨应该明了我的心志,因此可以不必发起菩萨心,畏惧成为菩萨!我初学佛的时候,就是因为不清楚如是行门的重要性,也每每看见大家,众多学佛人不敢以菩萨相称,真是末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六种菩萨性:十信→凡夫性十住→习种性十行→性种性十回向→道种性十地→圣种性等觉→等觉性妙觉→妙觉性也就是十信位的凡夫性、十住位的习种性、十行位的性种性、十回向位的道种性、十地的圣种性以及等觉性与妙觉性,总共六种菩萨性的修证过程。这样的菩萨道修证位次,乃是依佛菩提果,也就是依增上慧学的修证次第而来建立,它是不共二乘的,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乘除依通教解脱果显示修证位次,复依佛菩提果之修证,别于通教之外建立五十二阶位之六种菩萨性——十信凡夫性、十住习种性、十行性种性、十回向道种性、十地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如是菩萨位次,乃依佛菩提果(增上慧学)之修证而建立,如是佛菩提之修证不共二乘,故名别教。-----平实导师《宗通与说通》第三章第二节<三乘菩提之异同>宗通又名自宗通;大乘佛子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27集修集福德资粮(十住位的修证之一)》正德老师(原标题:看话头的功夫一定要有动中的定力为基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一共有五十二个阶位,也就是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假如过去生从来没有悟过,今世因缘成熟第一次明心开悟,只是这五十二个阶位中的第七住位;也就是说,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之道,这个时候是第一阿僧祇劫中的三十分之六刚过,那之后还要再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十个阶位,才能够完成第一大阿僧祇劫。而后面的初地到七地满心,八地以上,又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完全没有慧力,根本看不见佛性,想看见佛性,除了定力以外还要慧力,所以佛说:“十住菩萨眼见佛性犹未了了,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能得明了。”因此,我们一直在倡导《楞严经》的首楞严三昧,我们倡导第二十四种忆佛念佛的方法,这也是首楞严定的一种;修学这个功夫以后,看见佛性就能了了分明。但是有的菩萨修到九地还不见性,那是声闻缘觉的种性,定多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您永远不可能能够一步一步地增上,从七住位的明心,乃至十住位的见性,乃至十住之后的十行、十回向,乃至十回向之后的入初地,所谓的通达位菩萨。因为通达位的菩萨必须永伏性障如阿罗汉。我见不断,明心非真,自认为明心了,却没有未到地定的定力,却没有真实断我见,身心里头还执着五阴十八界某一法为我,这样子的断我见,这样子的明心,必定让自己有路可退,会退转到生灭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即使是以大乘佛子来说,十信位以后才开始要十住位,您才想要说我要如何安住;因为相信了,不然那个地方你根本不想去,不然那个处所你根本不想亲近,那个道场你根本不想要踏进去。这就是同样的道理,你要产生清净信。所以对于这种种的这些法分成内外的,你要一一的观察、好好的观察、审慎的观察----它是会变的,它变完以后什么时候变回来的。我小时候是这样,老的时候是这样,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三贤位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其中的十住位又叫作十发趣;十发趣,意思就是说有十个层次让你发起那个心:趣向佛菩提道,以及趣向大乘的解脱道;这叫做十种发趣,也就是十住心。那十住位的修行是从初住位的布施到十住位的见性,这都是习种性的人。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那你破参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犹待他们去满足十信位应有的知见及福德,才有可能转入十住位修行,开始行菩萨外门的六度万行,未来才有可能进入内门修菩萨的六度万行。接下来谈七转识,也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根。其中眼识分别色尘当中的显色——也就是分别青、黄、赤、白等颜色,耳识分别声音,鼻识分别香尘,舌识分别味尘,身识分别触尘。由此可知,前五识仅是对于现前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