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具足十信位的功德以后,就说是已经有了菩萨性了,可以开始正修菩萨行了;在十信后,就可以开始进入十住位的修行。十信位的修行始于远离欲爱,然后再依如来藏为本体而发起十种信心,如果不是依如来藏为本体来发起这十种信心,就不是正方便发心,而说是邪方便发心,也就是说,必须以佛菩提道的正知见来发起这十种信心。十心具足以后,意识觉知心在熏习佛菩提道的如来藏法义时,对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有关菩萨阶位之位次、名称,诸经论所说不一,例如发心住、治地心住等之十住说,在古代原本涵盖菩萨修行之全部阶位,至后世则仅相当于十地以前三贤位之初位而已,故菩萨阶位说,亦每随教理史之发展而改变!所谓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五十七位等各种菩萨阶位中,自古以来,《菩萨璎珞本业经》所举五十二位说(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妙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说在三贤位的菩萨,他七住明心之后,他还要再向前;他要在十住位的时候,要能够眼见佛性,能够在亲见佛性之下,能够实证身心、世界如幻的如幻观;之后进入了十行位的时候,还要能够依于十行位的修行,发起了他的菩萨性,然后在现观上面,他要能够现观犹如阳焰,也就是要能够现观七识心祂的变幻犹如热地上面的阳焰一般的虚幻不实,他要能够有这样的现观;除了这个现观之外,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为他有了实相般若智慧,而且又见性分明,或者由于深入般若实相智慧而渐次到达十住位,能够出世说法分担如来家业;所以心中非常的欢喜,当然就能够十方随顺欢喜而行,不论往生到任何佛世界去,都一定是欢喜勤行菩萨道的人,所以名为欢喜行。也就是说,初行位的菩萨,由于已经是深入般若实相智慧,并且能够出世弘法接引众生,所以心中总是生起欢喜心,随顺一切众生;对于众生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贤位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其中的十住位又叫作十发趣;十发趣,意思就是说有十个层次让你发起那个心:趣向佛菩提道,以及趣向大乘的解脱道;这叫做十种发趣,也就是十住心。那十住位的修行是从初住位的布施到十住位的见性,这都是习种性的人。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那你破参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再来是善财大士参访的十住位菩萨:第十一参比丘善现、第十二参童子释天主、第十三参优婆夷自在、第十四参长者甘露顶、第十五参长者法宝周罗、第十六参长者普眼妙香、第十七参国王满足、第十八参国王大光、第十九参优婆夷不动、第二十参外道随顺一切众生。在十行位中,第二十一参长者青莲华香、第二十二参海师自在、第二十三参长者无上胜、第二十四参比丘尼狮子奋迅、第二十五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十住位最重要的部分呢,就是让自己在七住位能够实证如来藏而于住位不退;否则的话,如果没有实证如来藏,让自己知道说法界实相是如来藏,成佛所依的心是如来藏,那么他是永远没办法进入菩萨道修道的次第的,然后有可能会退转,退转于一切外道法中,或者是误解佛法而落入邪见中。所以,佛菩提的修道,是可以讲说需要很长的时劫,可是最重要是需要发大心,还要求依止善知识。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说在三贤位的菩萨,他七住明心之后,他还要再向前;他要在十住位的时候,要能够眼见佛性,能够在亲见佛性之下,能够实证身心、世界如幻的如幻观;之后进入了十行位的时候,还要能够依于十行位的修行,发起了他的菩萨性,然后在现观上面,他要能够现观犹如阳焰,也就是要能够现观七识心祂的变幻犹如热地上面的阳焰一般的虚幻不实,他要能够有这样的现观;除了这个现观之外,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依照《华严经》判果,明心的人属十住位的第七住——不退转住。依照《菩萨璎珞本业经》同样也是判为七住。所以《菩萨璎珞本业经》说: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这一段世尊的开示,就明白告诉我们,在第六住之中修学般若波罗蜜(智慧到彼岸)的法门,也就是参禅——悟明真如佛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再来是善财大士参访的十住位菩萨:第十一参比丘善现、第十二参童子释天主、第十三参优婆夷自在、第十四参长者甘露顶、第十五参长者法宝周罗、第十六参长者普眼妙香、第十七参国王满足、第十八参国王大光、第十九参优婆夷不动、第二十参外道随顺一切众生。在十行位中,第二十一参长者青莲华香、第二十二参海师自在、第二十三参长者无上胜、第二十四参比丘尼狮子奋迅、第二十五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眼见佛性时,即入十住位,名为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若于初地三地眼见佛性,名为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已分证法无我、分证五分法身故,故于见性时,不似未入地菩萨见性者之执有佛性可以眼见;不起能见所见诸解,故不障碍法无我之继续修证)。此十住菩萨随后复随彼善知识修学一切种智——如来藏经、楞伽经、成唯识论……等种智正理,了知八识心王、五法、三 | admin 2018-07-21 |
![]() |
所以说这个十住位的习种性的菩萨,为什么叫做“习种性”?因为他:第一、习气性障还非常非常的重,这是第一种“习”,所以叫做“习种性”;第二个也就是说,他要“熏习”很多很多的法,在这个位阶他得要努力的熏习种种佛法的知见还有修行的内涵道次第,他要能够听闻信解。这时候,当他初住布施、二住持戒乃至到六住熏习----进入加行位 | admin 2018-07-21 |
![]() |
十住位 眼见佛性,世界如幻观成就。一至十行位 于广行六度万行中,依般若中道慧,现观阴处界犹如阳焰。至第十行满心位,阳焰观成就。↓断五下分结,成三果解脱一至十回向位 熏习一切种智;修除性障,唯留最后一分思惑不断。第十回向满心位成就菩萨道如梦观。近波罗蜜多修道位初地:第十回向位满心时,成就道种智一分(八识心王一一亲证后,领受五法、三自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说这个十住位的习种性菩萨,为什么叫作习种性?因为他:第一、习气性障还非常非常的重,这是第一种习,所以叫作习种性;第二个也就是说,他要熏习很多很多的法,在这个位阶他得要努力的熏习种种佛法的知见还有修行的内涵道次第,他要能够听闻信解。这时候,当他初住布施、二住持戒乃至到六住熏习——进入加行位熏习般若中观知见的时候,当他满心断我见的时候,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世尊为了使佛子明了成佛之道之内涵,明了在各个阶段所要修学的内容,依一切种智别于通教之外建立五十二阶位: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等觉、妙觉位,此五十二个阶位,即是菩萨从初发菩提心,到究竟成佛所要经历的阶位。在此奉上佛教正觉同修会总持咒(它是一切佛法的总持):五阴十八界,涅槃如来藏,般若道种智,函盖一切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而菩萨明心证悟以后,虽然得到般若智慧以及中道智而能现观,但只是入到别教的七住而已;纵使也能眼见佛性,而证得世界身心如幻的现观,也只是十住位的菩萨,还没有进入初地。原因有四个:第一个,未发起深心,不得修十地之道;因此必须要入十行位中,行种种行,修除凡夫异生性,藉以发起深心,令思惑永伏不现,已成就深心的缘故,所以叫作性种性成就。第二、未发起修道性,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眼见佛性时,即入十住位,名为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若于初地三地眼见佛性,名为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已分证法无我、分证五分法身故,故于见性时,不似未入地菩萨见性者之执有佛性可以眼见;不起能见所见诸解,故不障碍法无我之继续修证)。此十住菩萨随后复随彼善知识修学一切种智——如来藏经、楞伽经、成唯识论……等种智正理,了知八识心王、五法、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是佛菩提果之修证,以如来藏所生般若实相智慧为依据,二乘定性人若不回心大乘证如来藏,不能发起般若中道智慧,则不能与佛菩提相应,不起十住位之般若总相智,不起十行位、十回向位之般若别相智,不起十地等觉位之般若与种智,不能圆成佛地般若一切种智,一切不得。故此法不通二乘,故名别教。二乘定性不回心之无学圣人,舍寿则必永住无余涅槃,永不受生。然诸佛灭尽三界分段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为久修不舍的缘故,因为前面对于蕴处界空法的这样子的观行,久修不舍而断了我见,进而辗转的入大乘久修不舍,熏习般若空性的一切法;那入了大乘以后逐渐的修行,从信位乃至于初住,从十住位初住、二住乃至于到六住,到六住满心的时候,因为因缘成熟进入了七住位,所以证悟了空性的如来藏心。菩萨由于亲证空性如来藏的缘故,这个精进力所以能够逐渐的慢慢的与念根相应。那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这个境界里面他具备了初地菩萨的解脱功德,但仍不是初地菩萨、称之为灌顶十住位,也就是斯陀含、再来、一来。为什么?因为明心而见性以后,贪、瞋、痴淡薄的缘故,所以今生舍报后生于欲界天,在那边继续修行,于欲界天舍报之后,再回到人间来、一来人间究竟解脱。但是菩萨再来,没有再来;菩萨一来,也不是一来。因从真如佛性来看,没有来去,这就是菩萨二果。 第三目&n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