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因为我们过去无量以来,乃至此世造作了很多的过失,有的时候有许多微细的戒罪并未灭尽;但是,透过行者至诚心地忆佛、念佛、拜忏、拜佛乃至观想念佛等,用功精进的过程当中,辅以自己惭愧心所的善心发起,加以忏悔过往一切罪业的发露,立誓愿永不复作;这样感应了诸佛菩萨现前,或现光明,或见光明,或佛摩顶放光,闻到异香等等,来灭除这个众生的戒罪。这也是常见到念佛人或 三摩地

2018-07-20

而去极乐的这些上品上生者,他听佛开示之后经过须臾之间就遍历十方世界历事诸佛,在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未来成佛的佛名、国土、众,甚至佛国的时多少。因此上品上生者,乃是非常的殊胜无比。所以劝请一切的菩萨,在自己的成佛之道当中,一定会亲炙无量的诸佛,当然也会有机会亲炙阿弥陀佛。就算您下一世因为要在娑婆世界护持、护持释迦世尊的而暂时不去极乐,但是在未来的 三摩地

2018-07-20

虽然差了一个位阶而已(都是上品生),功德就差了很多了!就是说他要经过一个晚上,而且这一个晚上是极乐世界的一个晚上----极乐世界一个晚上相当于我们娑婆世界半个大----所以功德差异是很大!所以大心的菩萨,还是要努力的求生极乐净土的上品上生!那花开见佛以后,上品中生的菩萨,花开见佛以后,他是还是没有办法能够亲见佛的,而且必须由佛菩萨放光明来加持,这个行者才 三摩地

2018-07-20

我们再来看后面的怎么说:【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看到了这个上品下生者,他到了极乐世界是怎样?他到了极乐世界,他得要在这个金莲花当中待上极乐世界的一天一夜, 三摩地

2018-07-20

也就是说修学大乘法的部分,他比较是属于新学菩萨,他对于大乘法的熏修,以时来讲比较少,这是中品上生的菩萨。这一个他的条件需要什么?他需要受持五戒,而且也要或者受持八戒斋,就是他要常常受持八关戒斋、八戒斋,还要修行其他的诸佛圣戒;等于说他也可能有加修菩萨戒,只是他没有以菩萨戒为正解脱戒,他反而以声闻戒为正解脱戒,这些出家戒他也稍微有熏修一些。这个中品 三摩地

2018-07-20

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看中品中生的菩萨,他是一日一夜持八关斋戒,就是说他在娑婆世界是一日一夜持八关斋戒,或者一日一夜持沙弥戒,或者声闻具足戒而不违犯。也就是说,虽然他是一日一夜,可是他是精勤的持戒,一日一夜执持出家戒律,是非常精进 三摩地

2018-07-20

过一小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所以我们知道中品下生的菩萨乃是这个众生,他虽然不持戒、闻法,但是他在世间的时候,做人该有的道理他能做到----他是孝养父母、行仁义,在这个世界做人基本的福德他有做到;如果不孝养父母,不行仁义的话,他是无法成就这个条件的。而且临命终时他是遇到善知识,所以说他跟前面的几生的菩萨、上品三生的菩 三摩地

2018-07-20

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生死之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看这个下品生的菩萨,下品上生的菩萨乃是摄受造作各种恶业而不犯五逆罪的人。五逆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样的人,他不造这个五逆的这个重罪,可是呢,他可 三摩地

2018-07-20

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看下品中生的这个菩萨,他平常是有学佛,他是受五戒,可是就毁犯了五戒;受了八关斋戒,又毁犯八关斋戒;受了 三摩地

2018-07-20

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生死之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看到这里佛的开示:这么深恶重业的这个恶人,阿弥陀佛都要接引他,所以阿 三摩地

2018-07-20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生死之罪。】这意思是说,念佛是要在心中想念着佛,而不只是口中唱念佛号;口中唱念佛号(称佛名)并不等于念佛,所以才会有这一段:「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意谓:你假使已经不能忆念阿弥陀佛的话,应该在口中称道:「归命无量寿佛。」若没有文字障的人,读了这一段佛语开示,就知道唱或念佛号都不是念佛,真正的念佛是在 三摩地

2018-07-20

但因意根无始来计执觉知心为我—以为真实,不断地受觉知心误导而计执色身为我所—以为真实,计执种种五欲及六尘为我所有—以为真实,因有这些执著性导致对我及我所引生种种烦恼及妄想。也就是因意根的计执性,导致意识无法马上说服意根如理作意,使得这些种种烦恼妄想的习气又让自己沉溺于五欲六尘中,不知不觉地又去追逐这些境界,受其左右而无法清净自己, 三摩地

2018-07-20

因为他深信因果、不诽谤大乘、理解第一义而回向发愿往生,在极乐世界的七宝池的紫金莲花台住宿一个晚上,第二天花开见佛闻法,第七天得不退转,修一小以后才进入初地乃至第八地,比上品上生人迟很久。上品下生人,他也相信因果,虽然不能理解第一义,但是不诽谤大乘。他发成佛之心而不造作各种恶业。此种人往生彼国七宝池的金莲花之中,一日一夜花开,花开了以后七天才能见佛 三摩地

2018-07-20

」无量寿佛无量以来的愿力是---只要一切众生愿意观想祂,祂就帮这个人观想成就。这种观想所见的佛身,具足了无上无量的庄严,这个庄严和身量是随观想者各自心量的大小而有不同;心量小的人观想出来的佛身量也小;心量不庄严,观想得到的佛也不庄严;心量广大又庄严的话,所观想的无量寿佛的报身也无比广大和庄严,所以只要次第而修,此感彼应,必定能见。从观经十六观的第八 三摩地

2018-07-20

快回来吧,我的孩子,你可知道极乐世界才是你的家!孩子!你久奔波已经忘记了家乡的模样了吧?家乡这里无比美丽庄严,黄金铺地,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砂铺地,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也用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家乡的宝树是七宝所成,树 三摩地

2018-07-20

但如果能往生极乐,以后在极乐不需饮食,又怎会有贪美食的恶报呢?答:念佛人忆念阿弥陀佛,寿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多数带业往生,既然带业往生怎么没有受报呢?只是因为弥陀世尊的大愿加持之下,住在莲苞之中,不与众生互动,透过八功德水与说法之音,让恶业的种子因法音的闻熏,而慢慢转化,此乃种子熏习的正理,然此方式不容易让往昔所造恶业的种子现行,故极乐世界成佛时 三摩地

2018-07-20

在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叙述祂修圆通法门时说:我忆往昔恒河沙,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为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历生、不相违远。若众 三摩地

2018-07-20

在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奉世尊之命,叙述他的修行圆通法门时说:‘我忆往昔恒河沙,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为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 三摩地

2018-07-20

十方百千亿那由他不可数之佛刹国土,乃是诸佛于因地发菩提心、发大愿心,并经由无量数之勇猛精进,广修难行之菩萨行,以兹成就佛道并庄严清净之国土,以诸佛各各因地所发之别愿而度其所应度之有缘众生。虽有诸多佛国净土可让此娑婆世界阎浮提众生求愿往生,然而与此娑婆释迦牟尼佛刹因缘较深者,乃是西方净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刹,因此本书将以西方净土为所阐述之重点,将西方 三摩地

2018-07-20

又由于这个世界短,所以我们在这里修行很迅速。我们这个世界的一个大等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佛刹只有一天,所以相对的在这里修行就很快。由以上所说种种道理,所以我们说,在娑婆世界修行是易行道,也是速行道。第二部分,我们说,于娑婆世界学佛是缓行道、难行道。为什么在娑婆世界学佛是缓行道,是难行道呢?那是因为在娑婆世界要悟道很难,悟后起修也很困难。难是难在哪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