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以之能成佛,故名佛菩提;亦因成佛时劫久远,长劫自度度他故所度众生甚多,故名大乘菩提;至高无上,究竟无比,不共二乘定性无学,故名大菩提;所证涵盖二乘菩提,佛菩提法广大而深妙,故名大菩提。二乘定性无学所证菩提,云何不能令其成佛?唯能成就阿罗汉果、辟支佛果?此谓二乘菩提所觉悟之智慧,唯能成就出离三界分段生死之解脱果,只能成为阿罗汉或辟支佛,不能成就佛果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又对毕陵伽婆蹉尊者说:“从无始生死劫以来的贪嗔痴,你都可以断,为什么这个五百世的习气,你却不能改变呢?从此之后,不要再叫别人是贱民了!”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在佛门里面,一直有传说舍利弗尊者尚嗔、毕陵伽婆蹉尊者尚慢的许多故事。在《阿含经》中,如果我们仔细去研究,会发现似乎每一位阿罗汉弟子,都各有各的个性脾气;用现代的话来讲,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修道之人若未解了定中定外能知之心剎那生灭,复未了知作主之心剎那异缘、念念无常,将此二心内执为我;复以此二妄心无形无相,矫辩为无我空性,不信善知识语,恒执不舍,亦是苦集,名为集有爱住地烦恼苦,若不断此恶见,永劫不出轮回。若能了知,名为知苦集圣谛。三、苦集灭谛:知苦集之理后,应知苦灭相。苦灭者,贪爱灭故苦灭。有情贪求五尘境及其所生诸法者,实因贪爱内六根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什么是生离呢?生离就是说,自己亲爱的人,跟自己亲爱的人,希望能够常相左右,能够常相聚会在一起;但是因为有可能谋生的因素,或是说战祸、刀兵劫的因素,或是说水灾、火灾的因素,或是说因为工作调差,或是因为冤狱等等诸多的因素,所以使得两个不想分离的人必须要乖离分散;因为这样子不愿意分离而必须要乖离分散,而引起的心理上种种的苦受,这个就是爱别离苦。这个是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又对毕陵伽婆蹉尊者说:“从无始生死劫以来的贪嗔痴,你都可以断,为什么这个五百世的习气,你却不能改变呢?从此之后,不要再叫别人是贱民了!”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在佛门里面,一直有传说舍利弗尊者尚嗔、毕陵伽婆蹉尊者尚慢的许多故事。在《阿含经》中,如果我们仔细去研究,会发现似乎每一位阿罗汉弟子,都各有各的个性脾气;用现代的话来讲,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假使百千劫,所作因不虚,因缘际会时,果报自现前”,你做过的每一件好事坏事,你的如来藏都会一五一十记录下来,然后到了某一个时机或是今生或者来世,内外因缘成熟,收藏的种子流注,于是果报现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因果报应”,三世因果,丝毫不爽,分厘不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无论你曾经做过了什么,你就静静地等着结果吧,时间一到,一切都会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是在短短一世之中就可以完成的,不像菩萨修行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编案:详细的内容请直接请阅《阿含正义》。)但是成为慧解脱以后,他只是断三毒烦恼的现行,并未断除三毒的习气种子随眠,习气种子还是留存在心中!所以声闻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尊者听到人家奏乐,他不知不觉就闻歌起舞了;他对欲界五尘已经没有贪着,可是习气种子使然,使他不知不觉地跳起舞来。所以难陀尊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三毒永尽无余;譬如劫尽火烧须弥山,一切地都尽,无烟无炭。如舍利弗瞋恚气残,难陀婬欲气残,必陵伽婆磋慢气残;譬如人被锁,初脱时行犹不便。时佛从禅起经行,罗睺罗从佛经行,佛问罗睺罗「何以羸瘦?」罗睺罗说偈答佛:「若人食油则得力,若食酥者得好色,食麻滓菜无色力,大德世尊自当知!」佛问罗睺罗:「是众中谁为上座?」罗睺罗答:「和上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后《楞伽经》也提到说:这样的人就像是喝醉酒一样,在无量劫里面呢他都无所作为,可是最后还是会出离的。《法华经》又告诉大家:实际上佛只有开演一乘法,实际上声闻和缘觉不是你在修学的,你修学的话呢,那就像是梦幻泡影一般,最后你还是会回到一佛乘的。所以我们了解这个法以后,就应该像菩萨行这样来走,即使说你还是希望很想解脱,这样呢我们在这里,也不会扫你的兴,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诽谤大乘经典的结果是什么?《大乘妙法莲花经》若人不信毁谤此经则断一切世间佛种或复颦蹙而怀疑惑汝当听说此人罪报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其有诽谤如斯经典见有读诵书持经者轻贱憎嫉而怀结恨此人罪报汝今复听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如是展转至无数劫从地狱出当堕畜生若狗野干其影[乞*页]瘦黧黮疥癞人所触娆又复为人之所恶贱常困饥渴骨肉枯竭生受楚毒死被瓦石断佛种故受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除了一阐提人以外,所有一切众生从开始归依佛、法、僧三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后,经过三大无量数劫修行佛菩提道,都可能成佛。也就是说,一切众生刚开始经由三归依,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以后,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都有可能会成佛。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是非常长的,所以成佛事实上是透过累世累劫不断地修行,他不是一生中可以成佛;阿罗汉可以在一生中靠佛的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诸佛则是灭尽三界分段生死无明已,进断藏识中一切烦恼障之习气种子随眠,并断尽所知障之一切无明随眠,故其第八识中种子流注变易已灭,永不变易,名为已断变易生死;如是已证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而不住无余涅槃境界中,复已断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依入初地时所发十无尽愿度化有情而永无休止,不入涅槃亦不住生死,名为无住处涅槃;此唯诸佛证得,如是究竟解脱之果并非二乘圣人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依六识论为前提而修行者,声闻解脱道的修习,尽劫亦不能断我见、不能实证初果,永被三缚结所系;依六识论修习佛菩提道(参究禅宗以求证悟般若),必堕意识境界中,永劫不能实证如来藏,无法证得第八识的真如法性,不能生起实相般若智慧。所有六识论者精进修习佛法,皆必偏差而枉修一世。二、必须重视方法论:1.不论声闻人所修解脱道,或菩萨所修成佛之道,都必须有完整的理论架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优波离!菩萨若于恒河沙等劫受五欲乐,亦不失于菩萨禁戒,不名破戒,不名失戒,不名不得菩提之果。优波离!菩萨不能于一世中尽诸烦恼,当以方便渐渐令尽。声闻戒菩萨戒之不同,略归纳如下。一者,声闻戒待缘而制——先有犯戒之事实,然后逐一制戒;菩萨戒不待缘而制,是佛于某一时某一地对菩萨的开示。二者,声闻戒的受戒有的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不是有情都能受的,比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菩提道又称为大菩提道,也就是含括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二主要道的,菩萨修学成佛所必须经历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二阶位来说,十信位经历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对佛法僧三宝以及因果法则的信心;有了信心以后才能进入初住位修集布施功德,二住位修集持戒功德,三住位修集忍辱功德,四住位则修集精进功德,五住位修集禅定功德,乃至到了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尔时十方无极佛刹一切大众,闻佛说璎珞中六入法门,所谓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无垢地、妙觉地,各各发无上菩提心,还归本国……所举中,佛已经讲得很明白,一切信位菩萨无不是要于十千劫中行十戒法,才能进入六入法门中之初心十住心,而此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无垢地、妙觉地之六入法门,是十方诸佛自性清净能够完全显露、无有遮覆之佛道修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初则资粮位,一劫乃至万劫修行十信,成信不退。次则加行位,外门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般若加行;在此加行位中,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般若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入极喜地,及入唯识相与唯识行之所需功德,即此见道也。《瑜伽论》云: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即此真见道也。此谓不证如来藏者,不名大乘别教真见道;不得此真见道者,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次第渐至等觉位中,复于百劫中随处舍身受生,布施头目脑髓身躯手足等,如是以百劫之无量内财而修相好,乃能于最后身菩萨位具足福德。福德既具,乃降生人间,出家修行,断尽所留最后一分烦恼障习气种子,断尽最后一分极微细所知障随眠,乃成究竟佛道,此时之第八识改名第十识,名为无垢识,亦名真如,是名果地真如也。如是进修而成佛道,名为佛菩提道,亦名大菩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谓十信位,就是十种长养佛法信心的阶位,也就是听闻佛法的开示能够产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的阶位;这样的阶位要经过一个大劫乃至一万个大劫,才能对佛的开示具足信心。从这里可以看出,要培养对佛开示产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的人,利根的人只要一个大劫,可以转入十住位开始修菩萨的六度万行,钝根的人则需要一万个大劫才能转入十住位。但是,不论是一个大劫乃至一万个大劫,都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弥陀世尊成佛以来,已经十劫了,将来还要住世无量无数劫,才会入灭,所以叫无量寿佛。另外我们要相信弥陀有四十八个大愿,相信了弥陀四愿的话,才能够接受有九品往生。不相信四愿,就不会相信九品往生。如果相信九品往生,就知道弥陀世尊摄取一切众生,只要众生有信、有愿、有行、愿意去,祂一定会接引;就会相信:“念阿弥陀佛,必定可以生极乐世界。”在大宝积经里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