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每一个有情众生从无始以来,就一直常住在涅槃的境界。例如证悟的菩萨看见地上一只蚂蚁,会说蚂蚁菩萨也是本来常住涅槃;涅槃是根据我们自己阿赖耶识的体性而说的,不是依于七转识的境界而说的;绝对不能外于自心阿赖耶识而说涅槃。------《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一)》<第015集胜义根处之内相分>林正仁老师 admin

2020-02-18

因为阿赖耶识集藏了八识心王一切种子,也就是一切的功能差别,并且无始来恒不断灭地集藏有情所造一切业种,以及所熏一切无明的缘故。想想看,众生善恶业行造作完成,而成就业种以后,如果不是由各人真实不坏的第八阿赖耶识执持集藏,那业种如何能够存在而不灭失?如果不是由各人的阿赖耶识自己集藏,而是由外于各人阿赖耶识的法,例如施设物质色法边际外无法的虚空来执持一切 admin

2020-02-18

接着我们再来说阿赖耶识的清净性,因为祂从无始以来本来就是离见闻觉知的;没有意识心能见能闻之性,所以绝对不会起贪厌和瞋怒的心行。当你看见一朵花很漂亮的时候,就会多看一眼,但是你在看的时候,祂不会看;当你看见一堆狗屎,觉得很恶心不想看的时候,祂还是无所谓,没有看或不看的问题;当你走过珠宝店的时候,看见一尊翡翠观音雕像,翠绿透明又厚又大,雕工又好,真是 admin

2020-02-18

至于其中定境止观所观的影相,是如来藏所生的定境法尘,藉由不断降伏无始以来意根作意攀缘五尘的习气,使得意识于定境中而作了别观察,不缘于五尘;以这样的止观,来安住于有觉有观、无觉有观乃至无觉无观三三昧境界中来证得四禅八定,但这只是世间三昧,还不是出世间三昧与世出世间三昧,因为虽然对于四禅八定具有审细正确观察,而能够了知四禅八定必须舍弃五欲五尘攀缘贪爱 admin

2020-02-18

本来已有,非从他因他缘生,非自然生;具有能展转出生三界万法之有性,亦具犹如虚空之空性,名为自性;随业及无明种轮转生死无量来,于七转识贪厌万法之际,藏识不贪不厌三界万法故名清净;于无量之生死轮转中,世世之十八界现有生死,而藏识自心始终住于如性:不生不死、不断不常、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一不异......故名涅槃。此自心藏识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名 admin

2020-02-18

这个一念无明,乃是因为众生无始以来,不明白五蕴的虚幻,所以对四种住地所函盖的六尘及五蕴贪爱不舍,导致业相不灭,业种滋长;由于业种不净的缘故,生一切起烦恼而轮转生死。所以一念无明无始以来恒与众生相应,因此《胜鬘经》才会说: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胜鬘经》卷一)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这种烦恼生起之时,在每一刹那都和意识觉知心相应,所以一念无明也 admin

2020-02-18

一切有情众生由于无量来所熏所习之不同,导致根性千差万别,当然对于六尘的领受和执着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在应对万缘的时候,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就迥然不同了。假使有人之前造作恶业,能生起后悔、忏悔之心,并能发愿永不复作,就称之为善;或者在应当要行善的时候,没有及时去行善,后来产生追悔的心,这也是称为善。相反的,如果先前造作善业,后来却产生后悔,懊悔自 admin

2020-02-18

祂随着业种及无明种流转生死无量以来,于七转识贪厌万法之际,藏识本身却不贪不厌三界万法,所以名为清净。于无量的生死流转中,世世之十八界示现有生死,而藏识自心却始终住于如性,所以名为涅槃。这个自心藏识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叫作虚空无为。而这虚空无为之证见,如果离开上述八识心王等四位诸法,就不可能显现出来而为证悟之人所见,所以名为四所显示。介绍完虚空 admin

2020-02-18

祂随着业种及无明种流转生死无量以来,于七转识贪厌万法之际,藏识本身却不贪不厌三界万法,所以名为清净。于无量的生死流转中,世世之十八界示现有生死,而藏识自心却始终住于如性,所以名为涅槃。这个自心藏识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叫作虚空无为。而这虚空无为之证见,如果离开上述八识心王等四位诸法,就不可能显现出来而为证悟之人所见,所以名为四所显示。------《三 admin

2020-02-18

”每一个有情众生从无始以来,就一直常住在涅槃的境界。例如证悟的菩萨看见地上一只蚂蚁,会说蚂蚁菩萨也是本来常住涅槃;涅槃是根据我们自己阿赖耶识的体性而说的,不是依于七转识的境界而说的;绝对不能外于自心阿赖耶识而说涅槃。敬祝各位菩萨:身心安泰,道业精进,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一》<第013-015集>  林正仁老师主 admin

2020-02-18

以下提供正觉同修会学员发愿文供您参考:(胡跪叉手唱念一遍:)微妙甚深无上法百千万难值遇我今见闻得证悟愿解如来究竟义(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正觉发愿文(胡跪叉手唱念:)愿我修学大乘理,不遇声闻缘觉师,愿我得遇菩萨僧,受学大乘第一义;不久见道证真如,随度重关见佛性,随我导师入宗门,亲证三乘人无我。愿具妙慧勇摧邪,救护佛子向正道,普入大乘第 admin

2020-02-18

可是佛菩提道就不一样,因为这个修行的目的最主要是要成佛,所以第一个特征就是在于说,他的修行的时间非常非常的长,乃至于以三大阿僧祇来量度。所以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面,可以说除了解脱于所有一切的烦恼的现行跟习气之外,也包含了解所有一切世间万法它的本源,以及它的种种的种子流注,所有一切的这个过程都完全了知,那等到完全了知之后,最终就是可以成佛,这是他修行的 admin

2020-02-18

那佛陀将声闻辟支佛的方便解脱法,菩萨成佛的究竟解脱法,来应用十二分教来教导佛弟子,让有不畏惧生死的大心菩萨,能够证得法界实相如来藏,真实了解佛道三大阿僧祇的修道内容,而进入佛道的修道次第中,而世世常行菩萨道,续佛法脉,自利利他直到成佛。那这十二分教的内容指的是什么?我们略说明一下:第一类叫作契经,契经指的是以长行直说来宣说法教,它含摄了能贯穿连缀 admin

2020-02-18

那佛陀将声闻辟支佛的方便解脱法,菩萨成佛的究竟解脱法,来应用十二分教来教导佛弟子,让有不畏惧生死的大心菩萨,能够证得法界实相如来藏,真实了解佛道三大阿僧祇的修道内容,而进入佛道的修道次第中,世世常行菩萨道,续佛法脉,自利利他直到成佛。......当你阅读经典的时候,阅读佛经的时候,你要怎么样让自己能够受到佛在经中的这些言说文字的摄受,而不会有所偏差呢? admin

2020-02-18

’也就是说,自己往昔无量以前所培植的种种福德,不是在求生死有为的福业,而是求证三乘菩提;因为二乘菩提可以让人断除分段生死解脱于三界,佛菩提乃是成佛之道,可以摄受无量无边众生,然后以此度众的功德,回向于无上正等正觉,未来穷尽三大无量数后,可以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如果能够这样作,才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不这样作,而是求生死有为福业,于漫漫生死长 admin

2020-02-18

也就是说,菩萨于我存在的当下,就是在无余涅槃本际中,当下就是在涅槃,何必灭尽自己的五蕴而取涅槃呢?所以菩萨不需要如二乘人一样断除自己的五蕴而入无余涅槃,反而借着不断出生的五蕴,以及穷尽三大无量数精进的修行,来成就佛地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无住处涅槃,以此来利乐有情无有穷尽。从上面说明可知,对众生而言,根本不知道爱别离是苦的真实道理,所以面对亲属 admin

2020-02-18

最后,要劝请所有有心学法的大众,能早日依止真善知识平实导师座下修学,才能够免于典故当中的六师外道们,经过多还是坚执邪见,继续被这些假善知识所误导。------《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84集由六师外道之互相诤讼谈依止真善知识的重要>柯正村老师 admin

2020-02-18

佛陀以三界人天至尊,无量前早就成就佛道,可是佛陀慈悯这一界的众生,不忍众生继续流转生死苦,以其悲心再度地示现娑婆人间。佛陀也因为祂宿世的愿力,要与无量前的一千位兄弟们,次第在这个地方的贤中,再度来示现成佛。佛陀再度受生,历经八相成道,再度示现成佛的时候,现观众生皆本同一如来,皆跟如来一样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可是因为妄想执着无明遮障的缘故,却不能 admin

2020-02-18

譬如鬼神的宿命通,可能他只能观察到几世而已,阿罗汉他就能够观察到八万大,因此他能够观察的时间、范围,当然是不一样;佛世尊就没有限制了,所以只有佛世尊才能究竟因果。又譬如说,有些法是唯证乃知,包括种种的智慧现观境界以及种种的禅定境界,这一些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此需要等待亲证之后才能够真正了知,并不是听闻别人的说法,或者解说就可以了解。难知的另 admin

2020-02-18

有不少人初闻内相分的法义,因为闻所未闻而往往不信,然而由经教中内六入与外六入的开示,就表示有六尘内相分的存在;这主要是因为无始来的虚妄分别之熏习的力量,使得众生将自心所现的内六尘误以为是真实的外境被自己所缘取,因此对于内相分的道理就不容易信受了。今天透过六尘与六入相关法义的探讨,相信大家都能够了解自己识阴六识所摄取的六尘内相分都是自心所现,并非直 admin

2020-02-1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