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其寿命长达一中,且时定一,故寿命无间;直到无间地狱业报已尽,才得出脱,转入上一层苦受较小之地狱中,继续受较轻微之苦受,中不绝故,命亦无间。 admin

2020-06-08

  其寿命长达一中,且时定一,故寿命无间;直到无间地狱业报已尽,才得出脱,转入上一层苦受较小之地狱中,继续受较轻微之苦受,中不绝故,命亦无间。二、极烧热地狱:是由无间地狱转生来者,或在人间所造恶业应受此苦而转生来此者。狱卒用三支热铁叉从有情下部,贯穿头及两肩,因此眼耳鼻口有火焰喷出;又用极热铜铁皮裹身,倒放在灰水大铁锅中煮,有情随汤漂转,血肉皮脉销 admin

2020-06-08

  譬如说解脱道的主要范围就是出离三界生死,它的果德就是到解脱果——阿罗汉解脱果;佛菩提道的主要范围,它是要最后成就佛道,它要历经三大阿僧只,要历经菩萨的五十二个阶位一一修学,最重要实证是要实证法界实相心——如来藏。这样的范围就是所谓的法本身的主要的梗概内——容,这个是第一个法智的部分。第二种义智,也就是譬如说解脱道以及 admin

2020-06-08

  为说菩萨于无量,遍一切处,示现受生自在解脱门已。乃云:如诸菩萨,能以一念为诸藏等,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释迦瞿波女。(梵语岚毗尼,华言乐胜圆光。,梵语具云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释迦,华言能仁。梵语瞿波,华言女。)〔四十参〕,善财承教,至迦毗罗城,参释迦瞿波女。为说观察菩萨三昧海解脱门已。乃云:如诸菩萨,究竟无量诸方便海等,而我云何能知能说 admin

2020-06-08

  菩萨三大无量数的普贤行,有一个部分就是福德庄严的资粮修集;佛乃是两足尊,福德庄严具足、智能庄严具足,都由因地摄受众生而成就的。摄受众生就是摄受未来成佛时的佛土,这个部分平实导师在开示《维摩诘经》的时候曾作许多解说,我们共同期待未来《维摩诘经讲记》的出版。同样的,这个部分乃是要以转依如来藏的体性为主,才能无私、无惧的摧邪显正,救护一切学人远离蕴处界 admin

2020-06-08

  《心经密意》众生从无始以来,心里想的都是:我怎么样离开生死轮回的痛苦?虽然都曾努力勤修解脱道,然而却不能证得生死的解脱,所相应到的烦恼,也都只是一念无明的起烦恼,而没有相应到无始无明的上烦恼。《心经密意》第一、顿悟是理悟而不是事悟,从来只有理悟事修,没有事悟。故《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圆觉经》云:「一者理障,碍 admin

2020-06-08

  可是,众生从无始以来,不曾相应到这个无明;乃至成为阿罗汉了,也还是不曾相应到这个无明。从无始以来,众生不过就是这么想:我怎么样才可以不再轮回生死?如何才可以免受世间的生死苦?从来没有想过法界的真实相是什么?所以说众生的心从来不曾跟这个无明相应过,所以称为无始无明。也就是说:从来不曾去探讨我们的五阴十八界是从哪里来的?心里想的都是:我怎么样离开生 admin

2020-06-08

  以之能成佛,故名佛菩提;成佛时久远,自度度他故,所度众生甚多,故名大乘菩提;至高无上,究竟无比,不共二乘定性无学,故名大菩提;所证函盖二乘菩提,故名大菩提。佛菩提具一切智及一切种智,至高无上,故名为大。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一切种智谓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mdash admin

2020-06-08

  等觉菩萨等到百累积广大、广大的福德之后,接下来就要进入妙觉位,就是(准备)成佛了。成佛的阶段我们一般来讲,按照《起信论》的说法,有所谓的八相成道,这个八相是哪八相呢?也就是生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入涅槃,一共有八相,显现出八相。这个八相如果是成佛选择跟我们的释迦牟尼佛一样,在五浊恶世成佛的话,那么这个成佛刚好就是具足这个八相,可 admin

2020-06-08

  佛子若不受此戒,永不能成佛道;受此戒已,得超三大生死,是故应受。--------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第一辑但您出家以后若是兼受菩萨戒,想求成佛之道的法义,想要成为菩萨而不是想要成为阿罗汉,那么您在戒律及法义上都必须特别注意下列两件事:在大乘法中出家,不该依解脱道的法义作为主要内容而修,应该以佛菩提道的法义作为主要内容而修,所以您在解脱道方面,只要能断除 admin

2020-06-08

  以此为涅槃故,数数熏习;舍寿后便入此境,生无想天,寿命或五十、或百乃至五百,恒住无意识境;舍无想天寿时意识方起,方有了知;一旦了知即便下堕,如绳系鸟,绳尽则还,复堕下界;以生无想天者一切无所能为,暂住数百后复返欲界,故名彼天为客天,往彼作客暂住而已。欲证灭尽定者,须先断除色界身见,而后修证四空定,入非想非非想定已,舍想之时方能舍受,方入灭尽 admin

2020-06-08

  因此,对于菩萨行者来说,第八识如来藏当中的业种的消除,就在这样接近两大无量数,也就是三十分之二十三的内门广修六度万行的过程当中,证悟菩萨靠这些因缘来摄受众生。因此说,实相忏悔灭罪的要领,自己能够转依无罪性的如来藏才是重点。如果证悟之后,还是依于过去的恶见,依于自己所造恶业的习气性障而行,那就不是真实的转依、真实的证悟,因为他的转依并没有成功;既然 admin

2020-06-08

  罪业的因缘,它是来自于身、口、意业造作的十不善业,从无始来,在生死中造作无穷的罪业,导致贪、瞋、痴烦恼深重难除,业障堆积得极为高大,犹如须弥山一般。造作不善业的缘,主要是来自于现行烦恼以及随眠烦恼的作用。现行烦恼的部分,譬如说是欲界财、色、名、食、睡的境界,在这境界中生起了希望追求而去造作,这个就是贪的烦恼的作用;乃至于说,在财、色、名、食、睡的 admin

2020-06-08

  祂随着业种及无明种流转生死无量以来,于七转识贪厌万法之际,藏识本身却不贪不厌三界万法,所以名为清净。于无量的生死流转中,世世之十八界示现有生死,而藏识自心却始终住于如性,所以名为涅槃。这个自心藏识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叫作虚空无为。而这虚空无为之证见,如果离开上述八识心王等四位诸法,就不可能显现出来而为证悟之人所见,所以名为四所显示。-----《三 admin

2020-06-08

  所以这件事很难,这是专施内财的;这是等觉菩萨在百中所做的事,是内财的布施;菩萨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成佛时得到七处满相。--------平实导师《菩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二辑)》 admin

2020-06-08

  比较详细的说明的内容是这样子的:是诸佛子,谛听善思修行,我已百阿僧只修行心地,以之为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觉,号为卢舍那,住莲花台藏世界海;其台周遍有千叶,一叶一世界为千世界,我化为千释迦据千世界。那么这一段经文所说的,就是呼应着《华严经》中说的这一句话的意思。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祂经历了百阿僧只来修行,修行这个心地,以这个修行的因,能够成就佛地,佛号 admin

2020-06-08

  大慧!是名初菩萨地菩萨摩诃萨,得菩萨三昧正受神力;于百千积集善根之所成就。】(《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菩萨他能够入地,而且能够于百千积集种种善根的因缘,而且成就这样的因缘的话;这样的话,十方世界的一切诸佛就可以以祂的神通力,然后来为这个已入地的菩萨来现一切的身面言说,让这个菩萨进入大乘照明三昧,让这个菩萨对于十地的修行的内容 admin

2020-06-08

  略说如下:1、十信位之修证修学十信之学子,有一成满,亦有乃至一万方得成满者。此十信成满之人,谓于佛法成信不退者,始入初住位中,继续修学比较深的佛法。十信位修学没有满足的学子,如果听闻甚深佛法,往往会心生烦恼;我见、情执严重者,当他听到善知识所讲的了义佛法和自己信受的老师所讲的法不同时,甚至会犯下诽谤、诽谤善知识的大恶业。如是果报,《大乘方广总持 admin

2020-06-08

同样,观世音菩萨,佛经中说观世音菩萨已于过去无量前就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因“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佛典中许多地方都反复阐述这一点:《大般涅盘经》(卷第三十四),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善男子。我于处处经中说言。一人出世多人利益。一国土中二转轮王。一世界中二佛出世。无有是处。一四天下八四天 admin

2020-04-28

在佛法的世界观中,有增、减的说法。在增时,因为有情懂得修学十善业道,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以及不贪、不瞋、不痴,能这样作,福德、寿量自然就会不断地增长。而到减时,是因为有情的心念转变,许多人沉溺于世间欲乐,不但无心修持善法,反而贪瞋痴这三毒心不断地增长,因此福德、寿量自然就逐渐减少,甚至因此引发刀兵、疾 三摩地

2020-04-1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