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因为祂能出生五阴十八界,祂还能出生山河大地、宇宙万有;明心的菩萨可以现前观察,证实如来藏确实有这些功德;所以说祂是有自性的,不只是名言施设。当代有些名声响亮的大法师们胆子很大,把佛所传的如来藏否定了,说如来藏只是个名言施设,公开宣称没有如来藏这个心可证;但其实,如来藏是确实存在的,也是可以实证的,而我们正觉同修会中已经有很多人实证了。那么如来藏是有 | 三摩地 2018-07-21 |
|
《大萨遮尼乾子所說经》卷二:“尔时圣者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无三乘差别者,何故如来为诸众生说三乘法?而言此是声闻学乘?而言此是缘觉学乘?而言此是菩萨学乘?’佛告文殊师利:‘诸佛如来说三乘者,示地差别,非乘差别;诸佛如来说三乘者,说法相差别,非乘差别;诸佛如来说三乘者,说人差别,非乘差别;诸佛如来说三乘者,示少功德, | 三摩地 2018-07-21 |
|
是谁在造业受报?每一世的有情众生的五蕴、十八界各个不同;五蕴、十八界从何而出生?五蕴、十八界当中,难道又有任何一个法,能够来摄藏这些业种收集起来,而能够于未来世、后后世而来酬偿应该要酬偿的业果?五蕴、十八界当中有一法,能够担任起这样子的任务,有这样子的功德吗?我们就从这一边谈起,而来证成第二个层次的净信。是净信,决定净信大乘;而不是对于小乘,特别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还有呢,对于佛的功德,佛有十力、四无所畏这样的功德真的存在吗?祂真的有这样的功德吗?有这样的一个疑呢,他就不会去断三缚结了,所以这样的人对佛有疑,他当然不能解脱了。再来是对法有疑:佛法到底能不能实证呢?如果不能实证,那么佛就是一个没有证量的人;他认为佛没有证量,当然就把佛法当成思想来研究的。所以把佛法当思想来研究的人,他其实心里是没有三宝的;因为认 | 三摩地 2018-07-21 |
|
那定觉支,是因为有修有证,因为有证有验以后,心得决定,所以住于一境而不摇动,乃至发起禅定功德,这个就叫作定觉支。那舍觉支是说,猗以后,也就是说因为猗觉支以后,观诸身心受乐也都是无常,所以除一切受,所以这个叫作舍觉支。那以上所说的七法,就是这个七觉支,是依二乘所修的七觉支来说的。但是大乘法当中的七觉支,和二乘法的七觉支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呢?我们来看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初禅的境界总的来说,有五支功德:觉、观、离生、喜、乐。初禅中有觉也有观,觉与观又叫作寻与伺,觉是粗心分别,前心了别。譬如说我们要了解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是对这件事情,做一个主动的向外搜寻的,大致的了解、大致的印象,这个就叫作觉。观,则是说在觉之后,所生起的细心的领纳与后心的观察。初禅有觉也有观,所以又称为有寻有伺定。在经中称赞佛,说佛是大龙常在定, | 三摩地 2018-07-21 |
|
但是迟钝的三果人很容易退失,为了保证不退,所以最好进修二禅,使得欲界爱永远不会再现前;正因为初禅距离欲界很近,所以三果人也有退失的;如果能够进修二禅,离欲界就更远了,那么三果的功德将永远不会退失。这时候二禅完成了,三果坚固不退,就可以去探讨五个上分结是什么了。这五个上分结探讨清楚了,进而把它断除了,那就是四果人──慧解脱阿罗汉。但是慧解脱很难修,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今当更答:声闻、辟支佛集诸功德、智慧不久,或一世、二世、三世;佛智慧、功德,于无量阿僧祇劫广修广习,善法久熏故,于烦恼习无复馀气。复次,佛于一切诸功德皆已摄尽故,乃至诸烦恼习气永尽无馀。何以故?诸善德消诸烦恼故。诸阿罗汉于此功德不尽得故,但断世间爱,直入涅槃。复次,佛断结使智慧力甚利,用十力为大刀,以无碍智直过故,断诸结使尽无复遗馀。譬如人有重罪, | 三摩地 2018-07-21 |
|
所以我们了解这个法以后,就应该像菩萨行这样来走,即使说你还是希望很想解脱,这样呢我们在这里,也不会扫你的兴,但是呢你千万记得:以后你对于佛的无上的功德你要确认!因为佛世的时候之前——或之前或之后,没有人敢称他是佛——除了今日已经乱七八糟,意然有人说他是什么佛、什么佛以外呢或是有人称为呢称为他啊他是什么法王。“法王”在佛 | 三摩地 2018-07-21 |
|
在这个境界里面他具备了初地菩萨的解脱功德,但仍不是初地菩萨、称之为灌顶十住位,也就是斯陀含、再来、一来。为什么?因为明心而见性以后,贪、瞋、痴淡薄的缘故,所以今生舍报后生于欲界天,在那边继续修行,于欲界天舍报之后,再回到人间来、一来人间究竟解脱。但是菩萨再来,没有再来;菩萨一来,也不是一来。因从真如佛性来看,没有来去,这就是菩萨二果。 第三目&n | 三摩地 2018-07-21 |
|
以功德智慧极微少故。善男子。是初发心菩萨犯此八根本重罪已。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犯波罗夷离安隐处。失人天乐及以大乘境界之乐。坏菩提心堕于恶趣。轮迴生死离善知识。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现种种形示生其土。或现刹利形。或现婆罗门形。或现声闻形。或现辟支佛形。乃至童男童女等形。在彼犯罪初发心菩萨前。而为说法。令生惭愧极大惊怖又教发露忏悔除罪。以善 | 三摩地 2018-07-21 |
|
同样的道理,依八识论来学佛,您才有可能证得如来藏;如果是依六识论来修学佛菩提时,佛菩提见道的第一步就是开悟般若,而开悟般若的实质内涵就是先要明心,也就是亲证第八识如来藏;假使是依六识论来求明心呢,最后证得的当然会是意识觉知心,只是在意识的种种变相(譬如在五欲中的粗意识或想像而不可证的细意识)上面广作文章,终究是悟不了第八识如来藏的;那么学禅之后自认 | 三摩地 2018-07-21 |
|
是以依此真心,而得无分别智,以如是真心,本自相随,从来无失,悟前悟后,只是明白此中道理,此中虽有密意,然而一切不增,虽然不增,却分出云泥,以是而知,众生有情,福慧不可相强,若非多生佛前礼敬,此生盖无有证得此真心可能,所以随缘依止,如是现观不观,都已经无有碍于正法思惟,于自虚妄,更是由此现观确立,至此方知佛语真实真实,果不我欺,如是知有此事,虽然俨然 | 三摩地 2018-07-21 |
|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二:【尔时圣者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无三乘差别者,何故如来为诸众生说三乘法?而言此是声闻学乘?而言此是缘觉学乘?而言此是菩萨学乘?」佛告文殊师利:「诸佛如来说三乘者,示地差别,非乘差别;诸佛如来说三乘者,说法相差别,非乘差别;诸佛如来说三乘者,说人差别,非乘差别;诸佛如来说三乘者,示少功德,知多功德。而佛法中无 | 三摩地 2018-07-21 |
|
大乘学人发菩提心远较二乘发出离心殊胜,《称赞大乘功德经》载,佛言菩萨哀愍一切有情于生死中轮转无救,初发无上菩提心时,一切天、人、阿素洛等皆应供养,已能映夺一切声闻、独觉极果。二、见道不同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修证,皆有见道、修道、成道之过程。声闻、缘觉所修解脱道的见道是断我见,二乘人见道已,复经修道断除我执,即能成道。菩萨所修佛菩提道的见道是实证第八识 | 三摩地 2018-07-21 |
|
佛菩提道又称为大菩提道,也就是含括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二主要道的,菩萨修学成佛所必须经历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二阶位来说,十信位经历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对佛法僧三宝以及因果法则的信心;有了信心以后才能进入初住位修集布施功德,二住位修集持戒功德,三住位修集忍辱功德,四住位则修集精进功德,五住位修集禅定功德,乃至到了六 | 三摩地 2018-07-21 |
|
佛子!我说菩萨次第六入法门无量功德,如是六入法门,一切菩萨无不入者。……尔时十方无极佛刹一切大众,闻佛说璎珞中六入法门,所谓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无垢地、妙觉地,各各发无上菩提心,还归本国……所举中,佛已经讲得很明白,一切信位菩萨无不是要于十千劫中行十戒法,才能进入六入法门中之初心十住心,而此十住、十行、十向、十地、 | 三摩地 2018-07-21 |
|
次则加行位,外门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般若加行;在此加行位中,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般若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入极喜地,及入唯识相与唯识行之所需功德,即此见道也。《瑜伽论》云: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即此真见道也。此谓不证如来藏者,不名大乘别教真见道;不得此真见道者,不入别教通达位。通达位即初地入地心,正修佛道之 | 三摩地 2018-07-21 |
|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个人能够发菩提心真的很殊胜,其功德远远超过度满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人成为阿罗汉的所有功德。从这个例子可以证明,能够对佛开示产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发菩提心以及能够如实行菩萨道,真的很不容易。由此可知,对佛开示能够具足信心,真的很不容易,所以才要经过一个大劫乃至一万个大劫才能成就。当菩萨十信位以后,因而转入十住位,开始修菩萨的六度万 | 三摩地 2018-07-21 |
|
定觉支,谓于修证有验,心得决定,住于一境而不摇动,乃至发起禅定功德等,皆名定觉支。舍觉支谓得猗已,观诸身心受乐亦皆无常,是故除一切受,是名舍觉支。以上所述七法,是二乘所修之七觉支,然菩萨因所证菩提,不同于二乘,因此所修之七觉支就不同于二乘。菩萨因证法界实相故,依法界空性观七觉支亦是施设幻有,故于诸法不生忆念,名为念觉支。菩萨复于诸法中观察,无非空性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