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如果说,众生在听闻了你说法之后,明白了布施的功德果报,也心开意解了,所以开始乐于布施,那么就会有更多人得到了需要的财物,而不必挨饿、受冻,身体也就有了气力;像这样的结果,都是因为从你的法布施教导而来的,所以说,你虽然没有布施财物,但是也照样会得到布施财物的福德,所以在未来无量世中,就会身得大力。再来说,众生在听闻了之后,有了精进心,努力修学戒、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生怜愍故给施贫穷;舍烦恼故施于福田,成功德故施于贫穷;增长一切乐因缘故施于福田,欲舍一切苦因缘故施于贫穷。当菩萨摩诃萨具足了福德与智慧的庄严之后,所以可以在一切的布施行之中都不产生忧悔,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说,菩萨已经不再计较众生是否能够有所回报 | 三摩地 2018-07-23 |
|
次则加行位,外门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般若加行;在此加行位中,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般若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入极喜地,及入唯识相与唯识行之所需功德,即此见道也。《瑜伽论》云:“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即此真见道也。此谓不证如来藏者,不名大乘别教真见道;不得此真见道者,不入别教通达位。通达位即初地入地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或者说:有人很多财宝他自在运用,一点都不妨碍;可是遇到真正有德行的人、有真正能够实证解脱法的人在他的面前,是个功德田,可是他内心里面没有信心,他不相信真的有三界中的生死可以脱离,或者说,他对于在三界中生死轮回的苦,以及能够解脱于三界生死的功德,内心里面没有办法知道:前面是过失、后面真的是功德这一法,内心里面没有信心的话,不能来供养布施。佛陀说: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3 |
|
修布施的福德功德,也是这样的道理,不管所布施的福,这个规模是多、或者少、或者粗、或者细,假若说是贫穷的人以随喜心,然后前往去以自己的身体去帮助他完成这样的布施;或者说有人因为路途比较遥远不能前往佐助,听见了以后心里也非常欢喜,有这样一个布施来让众生得到利益;因为他们那分心,随喜那分发起想要利益众生的布施心是一样的、是相等的,所以所得的果报是没有差别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为能够对于自己的外财、内财都能够布施给众生、利益众生,因为这两种布施能够获得两种解脱的功德。第一种就是能够永离诸有。所谓诸有,指的就是三界中的生死。因为这个五蕴身,以及在世间上所受用的财物,都是属于生死中所有;在生死中所有这个五蕴身,以及所受用的财物,经过在布施的过程里面,能够去调伏自己的贪悭烦恼。这样子的话,就不会对自己的五阴身的内财,以及外财 | 三摩地 2018-07-23 |
|
施已常观烦恼罪过,深观涅槃功德微妙,除菩提已更无所求。施贫穷时,起悲愍心。施福田时,生喜敬心。施亲友时,不生放舍心。若见乞者,则知所须,随相给与,不令发言。何以故?不待求施,得无量果。】菩萨有时候会以不清净的物品来作布施。不清净的物品指的是什么?譬如说有一只流浪狗,也许是跟你有缘的,因为那么多人在一起,它偏偏就跑到你的跟前,还对你摇尾乞怜;虽然说流 | 三摩地 2018-07-23 |
|
智者布施以后他没有后悔,所得功德利益又有哪些呢?佛陀这样告诉我们:【善男子!修行施已其心无悔,是人若以客尘烦恼故堕于地狱,虽处恶处不饥不渴,以是因缘离二种苦:一铁丸苦、二铁浆苦。若畜生身,所须易得,无所匮乏。若饿鬼身,不受饥渴,常得饱满。若得人身,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及信、戒、施、多闻、智慧,胜于一切。】《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佛陀告诉我们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为他随时有具足智慧,在思惟着悭结的烦恼、思惟着布施的功德、思惟着众生他的苦难,如何去利益众生。那一丝一毫悭结,虽然还没有断除,可是不会因为有那一丝一毫悭结烦恼还存在,而在布施的过程,就被悭结动摇而不能布施。就好像须弥山,它是被风所不能吹动,有须弥山也有风,可是风不能吹动须弥山一样这样坚固。所以这样的上品施主,他就能作为众生的归依,能够让众生来归向 | 三摩地 2018-07-23 |
|
施已生喜,如寄善人,复语乞者:汝今真是我功德因,我今远离悭贪之心,皆由于汝来乞因缘。即于求者生亲爱心。既施与已,复教乞者如法守护,勤修供养佛法僧宝。】这一段佛陀继续这样开示:有智慧的人布施的时候,看见有人来乞求,心里非常欢喜,为什么呢?祂说:就好像家里失火了,财物就要被火烧掉了,可是能够从失火的住宅里面,把财物救出来一样那么欢喜。为何要这样譬喻呢?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为不会在这无常的世间财物上,增长系缚在三界中生死的悭贪无明等等烦恼,能够有解脱的功德受用。然后他为了让众生能够生起欢喜心,因为菩萨在修学佛菩提道的过程里面,他要成就佛道,一定要摄受众生、摄取国土;可是要摄受众生,最首要的就是要让众生生起欢喜心。假使众生对他不能生起欢喜心,不能生起亲爱想,那众生就不会亲近他,就不会听他所说的一切,对他有帮助的一切,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为了破除悭吝的烦恼,他将所喜爱的财物布施出去,有智慧的来通过布施,让受施者得到利益;同时也破除了自己的悭贪,不再被悭与贪所系缚,而有解脱的功德受用。关于这个部分,我们要来为大家略说一下:菩萨是如何在思惟着这些事情,他布施的时候,应该怎么样来让自己得到解脱的功德受用?应该怎么样让自己不要长养悭与贪,不要受悭与贪的系缚呢?分为四种情况来说明。也就是具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天帝释看到菩萨这样慷慨布施、慈心济度众生,如此功德勋业崇高伟大,威德厚重而震动十方法界;天帝释害怕这位菩萨将会夺走自己的天主宝座,因此他幻化了一个地狱相,出现在菩萨的面前,并对菩萨说:“行布施济度众生的人,命终之后将堕入太山地狱,经历火汤烧煮等万般苦毒;这些都是布施后将遭受到的果报啊!这样的情形,您还要继续去作布施吗?”菩萨回答说:&ldquo | 三摩地 2018-07-23 |
|
就好像波斯匿王的例子一样,佛陀也怜悯波斯匿王,他能够发心布施,可是对于布施的果报,本身的功德利用,他完全只知道要在生死中受福,却没有想到生死也不可计量、生死长远这件事情。所以当时波斯匿王听完佛陀的开示以后,心里非常惭愧,心里非常恐惧,就跟佛陀忏悔,请求佛陀能够接受他的忏悔,那以后就不要再这么想。所以这个是说,贤圣碰到中品施主的时候,一定会怜悯他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谁能准备那么多的金银珠宝?可是这样无量珍宝的布施,还不如四句偈的法布施,想想:法施的功德有多大呢?所以佛说,布施有两种(这是把无畏施暂置不谈,单说二种布施):第一、财物布施,第二、佛法的布施。财施是二施中的下等布施,法施才是上等的布施。如前所说,财物布施已经不得了了,但是与法布施相比较,却变成下等了。什么是法布施?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有说过:像佛的金色身,虽然不是每一位众生都可以出生在佛世而看到;但是佛的金色身和雕像是一样的,不论你是木头所雕刻的还是石头,乃至于一张纸,一个画像、照片,如果生起至诚心,这功德都是一样的。佛有说:佛在一念之间,就可以知道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的心所想。而且佛功德无远弗届,不断地来摄受一切的有情众生。因此佛又说:这样的供养雕像,当作是佛真正的在面前, | 三摩地 2018-07-23 |
|
虽然狗是贫穷田,但是因为佛陀是最上的功德田,所以施主的殊胜会让果报更加殊胜,这就是大福从心生的道理。如《大智度论》卷32〈序品第1〉中云:菩萨摩诃萨知诸法实相无取无舍、无所破坏,行不可得般若波罗蜜,以大悲心还修福行;福行初门,先行布施。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智慧明利,能分别施福;施物虽同,福德多少随心优劣。如舍利弗以一钵饭上佛,佛即回施狗而问舍利弗:汝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目前正在演述的单元是《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今天要跟大家介绍有关供佛功德的故事,这是《贤愚经》卷1的记载。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位大富长者他的夫人生了一个男孩,面貌非常端正,出生没几天就能开口讲话,问他的父母说:世尊还住世吗?他的父母回答说:世尊仍然住世。男孩又问:尊者舍利弗、阿难等都还在吗?父母回答说:都在。父母看见儿子出生没多久就能开口 | 三摩地 2018-07-23 |
|
究竟布施供养一位持戒比丘一碗饭,这功德有多大呢?是不是真的胜过得到四天下那么多的金银财宝呢?请继续看《杂宝藏经》这个阿那律尊者的本生事迹——接续著刚刚的佛典故事,佛陀十大中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以自己为证,用宿命通回忆起:九十一劫以前,有一位长者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叫利咤,次子名为阿利咤,他时常告诫儿子们:高处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往下堕,而拥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尊者很慈悲地接受,并且为她祝愿,接著教导她要持斋吃素,最后教她念佛的种种功德。然后又问她:你有固定的住处吗?老妇人回答:没有!因为都要一直做事,如果今天在磨坊工作,当天即在磨下卧眠;如果今天的工作是舂米、炊煮来作使,当天就在那个地方休息卧眠;或者有时作完了而无事的话,就睡在粪堆旁。尊者说:你回去要好好地持守您的心念,恭敬勤劳地为主人做事,千万别生起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