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4利行《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惱亂佛弟子罪,過前所說五無間罪無量倍數。」無始來我輩常在愚癡中,所作所爲往往損人不利己(卻起利己想),不近三寶、不隨順三寶,墮生死海,自失大利,亦無利他。菩薩當信解:利益衆生,才是眞正利己。在正法道場與學人、菩薩相處,應隨時積極利他,莫隨順不利他(其實亦不利己)的愚癡念頭;亦應剔除冷漠、漠不關己之心行,斷除癡的習性。&n | admin 2024-11-03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6)这段就说,佛陀还会派遣菩萨跟阿罗汉来进入世间里面跟众生同事利行,化作种种的形相来度化众生,所以他可能是居士、可能是长者、可能是白衣居士,种种形都可以,乃至屠夫都行。然后这里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很多人产生误解,就是说:“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 | admin 2023-11-20 |
|
东京小姐日志) 这让我想到佛法中常说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另外也有说到「七种布施不损财物得大果报」。譬如说: 1.「眼施」:都是慈眼视众生,未来世果报得清净眼;成佛即得天眼与佛眼。 2.「和颜悦色施」:都是给人好脸色,如此未来世时容貌端正;未来成佛时,能得真金色光。 3.「言辞施」:对人温言软语,不口出暴厉恶言。未来世言辞善辩而了达;凡 | admin 2023-10-11 |
|
![]() |
秉持着大乘菩萨道之宗旨,落实“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波罗蜜,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利益有缘佛子。 4.对于正法之修学与护持,应当量力而为,不应置家庭或自身责任而不顾,乃至令父母亲人更生讥嫌,有违世道常理。当以家庭和睦为先,负起自身世间法上之责任;亦应以种种方便摄受眷属长养善根,不应引生其烦恼,当免 | 三摩地 2023-04-27 |
所以还是请诸位这个四摄法要记得:「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是很重要的事!你如果没有同事的缘,那就是过去世没有修好;那你如果过去世呢,有修同事的缘,也就是说你对四摄法修得很好,这一世呢,你就有很多人愿意跟你共事,那你成就任何法都很容易;所以这个事情还是请大家要注意,这样我们正觉能够上下和谐,大家一起在道业上共同努力、共同前进。 &n | admin 2023-03-30 |
|
本来已经没有三恶道的业,可是菩萨可以因为愿力来变现,这样的话你只要稍微轻微的作意,马上就可以变现一个地狱的报身,然后跟地狱的众生在一起,方便作为同事,然后来利行,这事情也是可以产生。所以,菩萨不会将最后三恶道来当作是一个牢狱,也不会将酬偿对方的生死、有情的生死来当作是非常痛苦,这原因就是因为修学佛法的缘故。所以,今天我们要说,如果说要酬偿业果,就应 | admin 2020-07-23 |
|
所以学佛,不是一个人躲到深山里面去修,反而是要跟众生在一起,就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不断地利益众生,不断地摄受众生,这才是真正地在学佛。接着我们大略地解说,有关九地菩萨的大功德。在十方世界里,都会有各种不同的众生类,有不同的众生类,就是会有不同的形色、音声、威仪等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举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就譬如说,同样是一家人,家里的 | admin 2020-07-06 |
|
因此说,声闻、缘觉、菩萨、佛都一样住於九众生居的境界中,但是却不属於九众生居所摄,所以在六凡众生之外,别立四圣法界;而四圣有情却都同样安住於九类众生的居处中,藉著同事、利行而以法施、爱语来摄受众生。但是三乘贤圣们在人间证得四禅、四空定的境界,却都可以现观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虚妄,所以异於六凡众生,所住的三界九地境界就不是众生居。由此而知,已断 | admin 2020-06-08 |
|
![]() |
而四摄法则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要以财施、法施以及无畏施来摄受众生;要以慈柔的善言软语劝导以及安慰众生;要以良善的身口意行利益一切众生,并且要在共同合作中,使众生得到世间法以及出世间法的利益。如果我们能以六和敬和四摄法来摄受众生,那么众生都会乐于亲近善友,生起正念、修学正法、心不放逸。这样社会、国家自然就会风调雨顺、国泰 | 三摩地 2020-04-12 |
![]() |
菩萨应当能够跟众生同事、利行、爱语、布施,能够透过这些种种让居家的人,乃至于怨家都能感到菩萨他有不一样的想法;虽然菩萨跟我之间,当然他会认为是一般人,即使说他这样想,跟我之间有种种的不愉快,但是他毕竟还算是一个好人。所以菩萨就是可以这样来慢慢作,所以应当来观察:我如果将来彼此作为眷属,那现在我对人家的这些恶念,是不是应当来消除呢?他的恶念、我的恶念 | admin 2020-02-21 |
![]() |
那善待的方法就是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以及慈、悲、喜、舍拔苦与乐的方式照顾他们,并且用善巧方便接引他们往佛道迈进!除了照顾他们的生活与心情之外,还要想方设法接引父母家人、亲朋好友等众生来学佛,这样才是最大的报恩。因为众生来学佛才是最究竟之道!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之后,众生才能增长福德与智慧,生生世世才能不堕三恶道 | admin 2020-02-21 |
![]() |
那菩萨在于世间一样是如此,如果我们心和众生并没有共同心,并没有想要同事、利行,而反而是人家得到好处,心里面生起很大的恼热,心里面产生很大的痛苦、产生嫉妒;然后看到别人没有得到好处的时候,反而心里面高兴。不管这些心行是多么微细,对于自己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后果;乃至于看到别人名誉遭受到,然后心里面非常的高兴,产生欢愉的心情。如是者就是对于佛法并不了解, | admin 2020-02-21 |
![]() |
摄受众生主要是要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在《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说,诸摄事法中是以爱语最为第一,要以爱语行布施,以爱语来利行,以爱语行同事行等等。所以,像是会比较早成佛的大迦旃延尊者,是因为他的心性无瞋、无慢,善良好相处,都不跟别人计较,并且非常努力地修集福德,用他所有的资财去供养佛;而且在佛陀灭度之后,他也常用全部的资财以七宝去供养 | admin 2020-02-21 |
![]() |
四摄法指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用这四摄法,来摄受弟子、教化弟子,让弟子能够远离诸恶、增诸善法。那么如何运用爱语?爱语的内容又是如何呢?我们从经文中来解说。《优婆塞戒经》里面有这样的内容,善男子!菩萨若能随时教戒,所言时者贪恚痴时,起贪结时,当为种种说对治法令得除贪;余二亦尔。也就是说,实义菩萨以法布施,使得弟子众得到利益与安乐,并且要随时 | admin 2020-02-20 |
![]() |
阿罗汉是不断习气烦恼,初地菩萨就开始在习气烦恼的断除上,他与众生同事利行的时候,他的心念是会护念着众生;所以声闻缘觉他们会把他的这一个烦恼惑断尽,可是初地菩萨他会故意留着一分的思惑不去断尽,他是会先断习气烦恼,一直到了佛地的时候才会究竟断除习气烦恼的种子。所以这个菩萨,他还会有习气的烦恼,到了诸佛以后就会究竟清净了,都没有习气种子的随眠。而这种断尽 | admin 2020-02-20 |
![]() |
而涅槃是菩萨的五蕴现前就可以安住的,就这样的安住下来,这就是菩萨实证的波罗蜜,也就是以五蕴到达不生不死的彼岸;可是到达无生死的彼岸之后,却无妨同时又在有五蕴生死的此岸,继续与众生同事、利行。相对于二乘的出世间波罗蜜多,菩萨的波罗蜜称为出世间上上波罗蜜多,因为菩萨不仅有亲证法界实相之智慧,同时也具足证得二乘菩提,亦同时具足出世间波罗蜜多,因此称为出世 | admin 2020-02-20 |
![]() |
也就是说恒顺众生就是指菩萨在漫长的修道过程中,应该如何去和众生互动、同事利行;又应该如何去了解自身中的五阴众生,乃至进一步去探究有一个无始劫来,总是恒顺五阴众生的生命实相心。由于这个问题牵涉的层面很广,如果不加以详细界定的话,就会造成许多似是而非的现象,使得佛子们在自身修证,或者在与众生互动中,产生许多无所适从的窘境。所谓恒顺众生,换个方式说,就是 | admin 2020-02-20 |
![]() |
那菩萨在于世间一样是如此,如果我们心和众生并没有共同心,并没有想要同事、利行,而反而是人家得到好处,心里面生起很大的恼热,心里面产生很大的痛苦、产生嫉妒;然后看到别人没有得到好处的时候,反而心里面高兴。不管这些心行是多么微细,对于自己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后果;乃至于看到别人名誉遭受到,然后心里面非常的高兴,产生欢愉的心情。如是者就是对于佛法并不了解, | admin 2020-02-19 |
![]() |
因为逃避世俗,是一个不负责任消极作法,可是佛法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作法,所以我们菩萨道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是要在世间当中跟世间人同事利行而利益众生,而成就了解脱道,所以解脱道跟逃避世俗是不一样的,这是第一个可能会误会佛法解脱道的地方。第二个会误会佛法解脱道的地方是什么?就是所谓的断灭论的外道。就是说他对于说不承认有因果,他认为说反正人死了以后什么 | admin 2020-02-19 |
![]() |
可是到达无生死的彼岸以后,却无妨同时又在有五蕴生死的此岸继续与众生同事、利行;这样子兼具两边而住于中道时却又不取中间,如是住,如是而生其心。(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5月初版首刷)这就是说,如来藏的自身境界中本来就是涅槃,不是像外道五现涅槃一样,要在欲界中修得;譬如密宗的双身法乐空双运而自称是不生不灭、 | admin 2018-1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