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顺便说一句,末学现在为何佩服萧导师呢?因为末学后来对照了一下时间(末学是搞理工的,喜欢纠缠细节),发现萧导师批判心中心的时间远远早于心中心被揭露伪造佛经的时间,这就从侧面证明了萧导师是通过自身的证量进行判断的。那么,末学当年为何被笼罩住呢?主要就是因为对佛经的尊重和信奉。(编注:我们理应尊重与信奉佛经,更要有善根福德因缘值遇真正有修有证的善知识,依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任何的决策和判断,都要脚踏实地。忘记了这一点,无论多么正确和高尚的动机,带来的都是灾难。 我在农村长大,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生活的环境中,空气是清新的,天空是蔚蓝的,河水是清澈的,全村子的概千百年来从未见过和听说过雾霾。但是,如果你问我,你怀念那时候的生活吗?你想回到过去山清水秀的时代吗?那么我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两个字:绝不! 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这八个心统统都要有五遍行跟他一块运作;除了这个五遍行跟八个心王一起运作之外,还要有别境来跟我们的意识心,跟这第六识来作运作,来让我们了知种种的境界;因为我们的了知需要精细,我们才能了知,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去作欲、胜解、念、定、慧这样的专注的了别,我们没有办法去作种种的分析跟判断。所以在这个基础之下,我们就有种种的善心所跟恶心所。五、有哪些善心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这样看来,这一些过程,到底辛不辛苦?是不是都是快快乐乐的?相信大家就可以判断。而所谓的快乐,其实都只是生活的片段而已,只是随着每一个人的福报差别,而有也许比较长久、也许比较短促的差别不同罢了!所以有的人才会说:忙的时候,就想要休息;穷的时候,就想要富有;生活安逸了,又怕幸福不长久!然而除此之外,在短暂的生于安乐之中,还穿插了种种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是寡闻少慧的新学菩萨,听了会怀疑、不信受,乃至毁谤,毁谤真善知识为邪魔外道;如果是久学菩萨,听闻闻所未闻法,会以经典加以判断,如果符合佛说,就会跟随真善知识一门深入。所以说,真善知识出兴于世,有好有坏:好的部分是,众生能够听闻,未来可以实证三乘菩提;坏的部分,有些众生听了不信受,会毁谤,未来要下堕三恶道受苦。从上面分析可知,所谓的名师乃是有名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此可见,我们在对别人进行评判之前应该三思而后行,要先想到别人好的一面,而不要急于作出负面的判断。我们是否需要反省.....(原标题:反省自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邪教是什么呢?他希望能够跟更多的女性来作爱,然后不用负任何的责任;可是我们大脑它很奇特,它有一个价值判断的中心,这是在皮质区里面可以发现得到的;当我们作了事情是损及他人的,不论自己怎么虚伪地称说:这样双修,可以让别人的道业提高。可是这个价值判断中心还是本乎职责,会送出各种的压力的荷尔蒙来让身体不好。如果这个人是能够悔改,他也知道自己是已经错了,这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当有人在评论别人的是非的时候,如果我们对于这样的事情并没有非常明确知道它的前后因果的关系,我们千万不要轻易地随之而下判断语。例如说:董事长、老板在骂下属的时候、在说下属的时候,父母在骂子女的时候,我们旁边的人如果也傻傻地跟着董事长去骂那个下属,跟着父母去骂那个子女,我们其实就是非常不顺彼此之间的因缘关系。我们只看到被责骂的错,却没有办法看到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四个预流支里面,除了第一个亲近善友之外,其他的三个全部都是要靠我们发起慧心来仔细的思择道理,仔细为自己做最佳的判断,这是我们强调必须要有慧心。第五信位是要成就定心。但是这里所讲的定心,并不是专门指禅定的定,而是于事、于理、于义能够心得决定——确定不疑的意思。也就是要对佛道的正理以及正修行,能够心得决定;因此,可以摄心在正道之上,一心寂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于是就这样子威仪庠序,顺序的从波斯匿王的王宫上面飞回去;波斯匿王看到之后才大惊失色,原来判断别人有没有实际的证果,不能从表相上来判断。那各位可想而知,八岁的小孩成就阿罗汉果,是因为他今生的努力吗?不是!这只是一个果,而他的因早就已经种在无量世之前。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18集为什么学佛没有什么进步?》余正伟老师(原标题:在佛法上面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具体到现代禅与印顺法师就菩萨道的争论,我们判断的依据将是《妙法莲华经》对大乘的这一表述。在现代禅与印顺法师的相关争论中,双方的焦点在于菩萨的资格问题。也就是说,究竟行大乘菩萨道的主体应当是法眼清净的菩萨还是凡夫菩萨?双方之所以在此问题上发生争论,导火索当是印顺法师主张(凡夫的)人菩萨行,而现代禅创始人李元松先生持否定的看法。李元松先生说:针对禅师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你悟后在弘法利生的过程当中,仍然要用原有的第六意识分别心,要有智慧去看清楚事相上的种种事,才能顺利的弘法利生啊!不能滥慈悲而助长众生的恶习啊!慈悲还得要有智慧来帮助,如果只有慈悲而没有智慧判断,往往造就大恶业了自己都还不知道,那可真冤啊!譬如说有人跟你劝募了一万、两万元,他去买杀害众生的工具,去买猎枪或网子,用来杀捕众生;你布施了钱财,表面上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于是就这样子威仪庠序,顺序的从波斯匿王的王宫上面飞回去;波斯匿王看到之后才大惊失色,原来判断别人有没有实际的证果,不能从表相上来判断。那各位可想而知,八岁的小孩成就阿罗汉果,是因为他今生的努力吗?不是!这只是一个果,而他的因早就已经种在无量世之前。(原标题:为什么学佛总是没有进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这个境界当中的离念灵知能够寂照,这个寂照的体性乃是不离想阴的知,一样属于妄心的体性;而且这个境界当中定境很多,统统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把这个离念灵知当作真心,都是执著当作开悟的境界,其实那是一个错误的判断;如果继续执著,甚至还可能着于境界,乃至着魔。这是第三种以定为禅当作证悟禅宗的真心的一个案例,也就是说参禅的过程当中的一种歧路。我们再说第四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这个境界当中的离念灵知能够寂照,这个寂照的体性乃是不离想阴的知,一样属于妄心的体性;而且这个境界当中定境很多,统统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把这个离念灵知当作真心,都是执著当作开悟的境界,其实那是一个错误的判断;如果继续执著,甚至还可能着于境界,乃至着魔。这是第三种以定为禅当作证悟禅宗的真心的一个案例,也就是说参禅的过程当中的一种歧路。我们再说第四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魔的种类各不相同,我们应当能够判断这是那一种魔。第三目如何避免魔扰想要避免魔的干扰,应当要常常做三种布施,所谓财施、法施、无畏施。财物布施时,心里不要期待可以获得怎么样的回报,或者未来生可以获得什么样的福报。佛法布施的时候,不要期望来亲近学法的人,会对自己有什么样的供养。无畏布施的时候不要期待接受我们布施的人或畜生的回报。在悟之前布施无法做到三轮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末那识的体性就是遍计执性,从无始劫来就一直保持这种体性,不曾改变;祂的另一种体性又称为恒审思量,也就是说:祂从无始劫以来,不论是睡著或者闷绝,乃至正死位与灭尽定、无想定中,祂都是永不断灭的,所以说祂恒;祂从无始劫来就一直在审度一切法,包括睡著无梦乃至闷绝、死亡、无想定与灭尽定中,一直都是如此,不曾有丝毫改变,恒常存在地审度一切法,所以说祂审;末那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都是从我取——取自我为真实法而不服善知识所说蕴我虚妄的正说——堕入我见之后而引生的恶见,专想斗倒宣说的善知识,所以又名为见取见:总是认为他们自己的见解才是正确的,只要别人的说法与他们不同,都不先求证别人的说法是否与经中圣教相同,也不肯依如理作意的思惟来作判断,先加以斗争再说,一心只想斗倒平实。这种事例是十年来常常可以看见的,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说离念灵知或者住于四禅八定的境界,而以为这样子意识心不动了,意识心不像凡夫一样去了别人、我、众生、寿者相,意识心不要像凡夫一样去了知,去判断这是有钱人、这是没钱人、这是我的先生、这是我的太太、这是我的车子、这是我的儿子。只要意识心离于这些语言文字、离于这些妄想,那我就是得解脱,我就是证涅槃,我就是阿罗汉了。菩萨们听到这里当然很清楚了,这些都是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试问:你会相信这样的佛陀吗?佛陀还需要人们认证吗?想必在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一定不会相信,因为你们都是有智慧的人,有能力也有智慧去判断这样的说法,真的不如法。第二个例子是九峰道虔禅师,曾为石霜庆诸禅师的侍者,于石霜庆诸禅师迁化后,大众推举首座担任住持,九峰道虔禅师对大众说:要先明得先师石霜庆诸宗门意旨,我才同意他担任住持。首座问:先师有什么宗门意旨?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