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那如何与定根跟定力相应呢?这个念根跟念力,如何的进而与定根跟定力相应呢?菩萨因为念力所持的缘故,所以能在舍寿的时候断尽有爱住地惑,而不断之;也就是说,菩萨虽然能够断尽分段生死,但是他并不断它。为什么呢?为了要利益众生,所以他就不入无余涅槃。也就是说,虽然菩萨因为念力所持的缘故,能够舍寿的时候断尽有爱住地,不断,而留这个微细的思惑来利益众生,这个就是 三摩地

2018-07-22

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作业(善恶二业,即因果)较优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作业较惨重故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途径,不出六道。所谓轮回者: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天道世界各种宗教,几乎无不崇仰天神、天主,就连不少无宗教信仰的中国人,在遭遇厄难不平时,也往往祷祝老天爷,或埋怨 三摩地

2018-07-22

这告诉我们:阿罗汉虽然能够断除分段生死,可是仍然有习气种子随眠未除。然而菩萨不仅断除烦恼的现行,而且连习气种子随眠、所知障也断了,这是菩萨不思议的地方;也是不断烦恼而证菩提,与阿罗汉断烦恼才证菩提,完全不同。所以,这不是阿罗汉所能了知的境界。又,二乘人五阴十八界皆灭,愿意将自我消灭,不在三界现身意而入无余涅槃,没有任何一法存在,仅剩下无余涅槃的本际 三摩地

2018-07-22

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作业(善恶二业,即因果)较优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作业较惨重故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途径,不出六道。所谓轮回者: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 天道世界各种宗教,几乎无不崇仰天神、天主,就连不少无宗教信仰的中国人,在遭遇厄难不平时,也往往祷祝老天爷, 三摩地

2018-07-22

证得无住处涅槃时也同时证得无余涅槃,为什么?因为真如的识种不会再流注变易,连变易生死都断尽了,何况是分段生死。从此以后,不住于生死,也不住于涅槃,所以叫无住处涅槃。这是大乘所讲的四种解脱道。这四种解脱道,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是共二乘,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和无住处涅槃是不共二乘,这是二乘人所不知道的。这四种涅槃都是非修得非不修得。第三章佛的三身四智通常大家 三摩地

2018-07-22

由于圆教与实教的说法,是主张二乘人所证的解脱道究竟极果只能出离分段生死,是方便教,所以是权,所以声闻解脱道的法教并不是圆教与实教的内容。我在这里为什么要讲圆教、实教、以及权教的差别呢?目的是想要使大家都对整体佛法有深入的理解。这些判教的法义,你们既然证得法界实相了,当然也要了解一下。如果你有如实了解三乘菩提的内涵,你将会对实教、权教、圆教有更深入的 三摩地

2018-07-22

二为有余依涅槃:依如来藏中分段生死烦恼现行之断除,未舍寿而入无余涅槃之前,施设有余涅槃之名,非可外于自心如来藏而说有余涅槃;谓依如来藏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境界,而说尚未灭除诸苦所依之五阴,名为有余依涅槃。三为无余依涅槃:谓众生之七转识已修除分段生死之烦恼种子,令烦恼种子不再现行,故于舍寿时,能令意根我灭除,故令如来藏不再出生中阴身;或者于中阴身灭后,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对于如来藏心中的所有种子都已具足了知,即是成就了一切种智;当祂成就了一切种智的时候,就不再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了,这时既不住于生死中(纯依大悲愿继续在世间利乐有情永无穷尽),却又不住于无余涅槃中,也就是到达无住处涅槃的境界了。这样,说诸佛具足了四种涅槃,这第四种涅槃就叫作无住处涅槃:不住于生死,也不住于涅槃中。所以成佛之后,不会永灭有为法而入住 三摩地

2018-07-22

永远舍离对三界万法的贪爱,乃至了尽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的一切苦厄,达到究竟涅磐彼岸。如《心经》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其实所谓“八苦”,也是因缘聚会触受而已,既非真实,亦属无常,众缘消散,“苦”即不存,如来藏无受无取,无苦无乐,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苦乐”,一切都是在如来藏表面的浮光掠 三摩地

2018-07-22

分段生死诸法及断分段生死之一切智,变易生死诸法及断变易生死之一切种智,悉皆具足了知,故名一切种智。佛以一切种智故,名为一切智者,非三乘无学之所知也。道种智者地上菩萨方得;大乘佛子以明心故,般若正观现前,初得大乘无生智忍,此名法智,唯知般若空之总相,不解别相;般若经六百卷所说,乃依般若空之总相而说别相,悉唯法智类智,未及种智。佛子以般若中道观之总相别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首先先从放下让大家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如果我们只是在意识跟末那层面来说放下烦恼、不分别烦恼、对外境如如不动就是解脱,就是中道,那还是不能解脱三界分段生死。因为这种情形,我见跟我执都还没有断除;只要认定觉知心不坏,就是我见未断。很多人认为觉知心不会坏,可以到未来世,很明显这是不对的;因为如果我们这个觉知心,可以到未来世,那过去世的觉知心,应该也可以 三摩地

2018-07-22

永远舍离对三界万法的贪爱,乃至了尽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的一切苦厄,达到究竟涅磐彼岸。如《心经》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其实所谓“八苦”,也是因缘聚会触受而已,既非真实,亦属无常,众缘消散,“苦”即不存,如来藏无受无取,无苦无乐,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苦乐”,一切都是在如来藏表面的浮光掠 三摩地

2018-07-22

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作业(善恶二业,即因果)较优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作业较惨重故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途径,不出六道。所谓轮回者: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三界,不入轮回。古人六道之说人道渺渺,仙道茫茫;鬼道乐兮,当人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成就初果人,这才叫做「明白」;然而初果不等同于四果阿罗汉,如何说是了脱生死,如何说是成佛?阿罗汉根本没有意愿要成为菩萨,哪里可以成佛?不明白说法的人,就是将别人说过的,继续东拼西凑,以为这样是在说法,这样的人是不清净说法,如何说如是之人懂得佛法?「入灭」的「阿罗汉」(其实只剩下如来藏)即使将来因为如来藏的自心流注意根种子,而继续出现于三界中,如 三摩地

2018-07-22

简单的说烦恼障就是障碍有情出离分段生死的烦恼,也就是见惑与思惑,由于这两种烦恼不能断尽,使得众生无法出离三界生死苦,这就是烦恼障。而所知障是因为对法界实相正理的无知,导致无法证知法界的真实相,无法证知一切法的根源,因此而无法成就佛道,这就是所知障。说的是对于法界实相的所知不足,所以成为佛道上的障碍,故名所知障。业障则是因为往世迷理迷事,而造作了恶业 三摩地

2018-07-22

这声闻的一切智,都属于出三界生死的解脱道智慧,但却只是佛菩提智里面的极小部分的智慧,只能断分段生死的烦恼,完全不涉及法界实相的亲证,不牵涉到佛菩提道所讲的无生法。因此阿罗汉纵使证得声闻解脱智的十智具足,对于大乘菩萨所证的般若总相智,尚且不能稍稍了知,何况之后的别相智及种智。反之,修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萨,见道明心必须先证第八识如来藏,然后就能现起般若智 三摩地

2018-07-22

那这些业种因为你分段生死的业种未了,所以再一度让如来藏出生了一个中阴身。这些外道有的有可能有阴眼,有的有可能有天眼,看到众生死的时候有一个中阴身出生出来了,就认为说有一个灵魂从身体出生出来,认为说这个中阴身是在我们身体里面不灭的一个本体,所以出生了这个身体出来。但是这个中阴身其实他还是一个五阴身,他是依止着前一世的灭掉的这个五阴身所出生的这个中阴身 三摩地

2018-07-22

僧,如果以梵语音译,称为僧伽,本身就有众的意思,就是团体的意思;而且在佛教以前,僧伽也用来形容印度一般社会上的商工团体及政治团体,在佛教中就说有情之中,修道想要求出离三界分段生死苦而出家修离欲行、修解脱道的就称为僧伽,汉语中就称僧伽为众僧,或者和合僧。例如《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解释说:“僧伽就是汉文的众的意思;众多比丘和合共聚一处,就称为僧伽 三摩地

2018-07-22

二乘菩提所证只有解脱道,只能出离三界分段生死,但是不知不证法界实相,不能成佛;也就是说,二乘菩提是有上菩提,譬如证得初果是有上,为什么呢?因为还有二果;乃至四果阿罗汉还是有上,因为七住位菩萨所证的实相般若,阿罗汉就不知不证了;但是七住位菩萨也是有上,为什么呢?因为还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萨;乃至等觉、妙觉仍然是有上,必须到达佛地才是无上正等正 三摩地

2018-07-22

”是不证涅槃啊!因为入涅槃时,阿罗汉十八界都灭了,纯然无我了!哪能知道涅槃中的本际——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而本际如来藏自身也没有六尘中的证自证分而不能反观自己,又有谁知道无余涅槃中的境界?所以说阿罗汉不能实证涅槃,他们哪有到彼岸?根本就没到彼岸!他们只是免掉分段生死而已,都没有到彼岸,只有菩萨随同诸佛亲到涅槃彼岸。所以菩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4   5   6   7   8   9   …   10   11   下一页»   共213条/11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