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然而戒律的种类应该大致说明,佛教的戒律可分为:出家人的戒律,以及在家人的戒律。出家人的戒律包括了比丘戒、比丘尼戒等戒;由于比丘戒、比丘尼戒是声闻戒,是一生受,而受持声闻戒,最多仅能解脱于三界生死,所以声闻人于断结证得四果,以及舍寿后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三界现身意。在家人的戒律包括了优婆塞戒、优婆夷戒等戒在内,这些戒都是一生受,于舍寿后戒体就消失了。此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礼。但解师语。有百里千里来求法者。而菩萨法师。以恶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者。犯轻垢罪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时。菩萨与他人作教诫法师者。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上阿阇梨。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现身有七遮。师不应与受戒。无七遮者得受。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更不要说悬缯彩、幢幡、造佛寺、起塔、供养出家人。这样的人也可以去。他祇要去除淫欲的贪着。对于眷属的贪着心,暂时放下来,无所贪慕。暂时放下之后,得到这部经典,就立刻依照这部经典所讲的方法,起慈悲心,要精进修持,不可以生气,并且要持斋、要守戒。那就是说,在这一天乃至十天之中,要持八关斋戒,一心想着要往生阿弥陀佛国,而不是念佛号。是「一心念欲往生阿弥陀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都是胡扯,我们暂时不辨正它!所谓的别解脱戒,是依出家人的声闻法为中心,而说正统的出家戒之外另有能得解脱的戒法,名为别解脱戒,也就是菩萨戒。依出家声闻人为中心而言,正统的解脱戒只有人间的出家人才有,菩萨戒不是正统的解脱戒,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其实与此事相有关。若依成佛之道来说,其实菩萨戒才是正统的解脱戒;因为声闻戒只能使人获得声闻极果的阿罗汉果,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的将佛法作文字比较,或作西洋哲学比对、会通等现代式的佛学学术研究,这是把佛法当作世俗学问,来得名闻利养,是连对佛教信与仰都没有,更谈不上解心,但这竟成了现在许多出家人的修学方法,这是相当可悲的。我曾在一个佛学院旁听,就听到一位年轻的比丘尼举手问教授:我出家是希望能够解脱三界,是为了要知道如何成就佛道,我为什么要学康德哲学?我为什么要学哲学和佛法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你们在寺院中晚斋时不可大声呼唤:某某法师!吃晚饭了!否则鬼神听了会说:你们出家人吃晚饭时也不顺便供养我,竟然都不施食给我。他们心里就不高兴了!所以该说是吃药了。这就是为治疗形枯:那一餐饭菜就是药石。为众生的缘故而必需照顾色身,如果饿病了,还能为众生作什么大事呢?所以大乘中的出家人和二乘中的出家是不同的,依声闻法,受供以后,钵洗过了就经行,然后洗脚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例如菩萨戒中有一戒为「窃盗僧祇物」;优婆塞戒经中有「窃盗招提僧物」,所谓「僧祇物」「招提僧物」为出家人的东西,或佛寺之物;就菩萨戒而言,窃盗佛教四方常住共有之物或盗取四方行脚僧宝之物为重罪,此戒不能舍。若某地认为此戒应当要舍,我们也当明舍暗持。若某地认为某些轻戒为干犯国家法律、违背善良风俗,若不舍弃,将立即为害佛教之存在与佛法之弘扬,这就应当要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礼。但解法师语,有百里千里来求法者,而菩萨法师以恶心嗔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者,犯轻垢罪。」「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时,菩萨与他人作教诫法师者,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尚、阿阇黎。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否?』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受戒;若无七遮者,得与受戒。若有犯十重戒者,教忏悔:在佛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你们在寺院中晚斋时不可大声呼唤:“某某法师!吃晚饭了!”否则鬼神听了会说:“你们出家人吃晚饭时也不顺便供养我,竟然都不施食给我。”他们心里就不高兴了!所以该说是“吃药了”。这就是“为治疗形枯”:那一餐饭菜就是药石。为众生的缘故而必需照顾色身,如果饿病了,还能为众生作什么大事呢?所以大乘中的出家人和二乘中的出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依药师经所云:至于尽形寿受持,则出家人之本分,应如是也。 开遮异同各律对于同一事情,或开或遮,宽严互异。兹就律文中之关于食事者,摘抄于后,分列三类。第一持法最严,第二次之,第三又次之。望持斋者,各就其力所堪能行之。至于其他七事之开遮;应从律本研究。文繁未录。开遮一僧祗律,“日正中名时,非时若食,亦得轻罪。时过一瞬一发,食者正犯。”正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须一出家人为作证明。不问大小两乘五众。但令举世不非时食者。便可为师。设数里内决无其人。或可对经像前。自誓秉受耳以不非时食为斋体。馀支助成。盖生死正因。无如淫欲。生死增上胜缘。无如饮食。是故经云。一切众生。皆依淫欲。而正性命。又云。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而在家五戒。未能永捨家业。眷属缘累。故令于六斋日。受此八关戒斋。一日一夜。种未来世永出因缘)。先应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八关斋戒又称为八关戒斋,是指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二众,于六斋日一日一夜暂时离开家庭去到出家僧团中居住,以学习出家人的生活;在这一日一夜中必须严守八种禁戒,就是: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淫。因为是学习出家生活,当然就连夫妻间的正淫也不可以;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第六、不涂饰香鬘及歌舞观听,就是不涂脂抹粉、插花、戴珠宝,不看不听歌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我们归依的一个出家人,结果他否定了有佛陀一直存在,也否定说有第八识,那我们就可以知道,事实上这个人他本身就不相信佛、他本身就不相信法,那他怎么可能是僧呢?所以我们要知道,僧宝不是只是剃头着染衣叫做僧宝,而是他一定要相信有佛陀、有第八识,确实有律则,这样的话他才是僧宝,那我们才应该归依他。可是我们要知道,归依僧并不是归依于一个人,因为僧的意思本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我们归依的一个出家人,结果他否定了有佛陀一直存在,也否定说有第八识,那我们就可以知道,事实上这个人他本身就不相信佛、他本身就不相信法,那他怎么可能是僧呢?所以我们要知道,僧宝不是只是剃头着染衣叫做僧宝,而是他一定要相信有佛陀、有第八识,确实有律则,这样的话他才是僧宝,那我们才应该归依他。可是我们要知道,归依僧并不是归依于一个人,因为僧的意思本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5)其中世俗僧是剃须发、着袈裟、受声闻别解脱戒的出家人。另外无惭愧僧则是为了活命而出家归依佛门,但却毁犯一切出家戒而无惭无愧,具足了悭贪、嫉妒、愚痴及憍慢,贪着名誉、恭敬与利养、爱乐婬佚等等这六尘境界,甚至于毁谤而不知不见,也毫不畏惧后世苦报,这样的一切佛法中的修行人,都摄属于无惭愧僧。至于胜义僧,如经典中说:【云何名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5)其中世俗僧是剃须发、着袈裟、受声闻别解脱戒的出家人。另外无惭愧僧则是为了活命而出家归依佛门,但却毁犯一切出家戒而无惭无愧,具足了悭贪、嫉妒、愚痴及憍慢,贪着名誉、恭敬与利养、爱乐婬佚等等这六尘境界,甚至于毁谤正法而不知不见,也毫不畏惧后世苦报,这样的一切佛法中的修行人,都摄属于无惭愧僧。至于胜义僧,如经典中说:【云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依未见道者说,是故菩萨僧中亦有凡夫僧,唯出家人可以名之。大乘在家佛子若未出家者,受菩萨戒已,得名菩萨,不名菩萨僧,未于大乘法中见道故。若得见道,虽现在家相,亦名菩萨,亦名为僧,合名菩萨僧,此乃大乘经典所说,已证大乘胜义故。然大乘胜义菩萨僧,不论出家在家之人,俱极难得;偶尔出现人间,其数非众,不易值遇承事,何况具得其意?若是宗说俱通之胜义菩萨僧,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我们归依的一个出家人,结果他否定了有佛陀一直存在,也否定说有第八识,那我们就可以知道,事实上这个人他本身就不相信佛、他本身就不相信法,那他怎么可能是僧呢?所以我们要知道,僧宝不是只是剃头着染衣叫做僧宝,而是他一定要相信有佛陀、有第八识,确实有律则,这样的话他才是僧宝,那我们才应该归依他。可是我们要知道,归依僧并不是归依于一个人,因为“僧&rd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我们归依的一个出家人,结果他否定了有佛陀一直存在,也否定说有第八识,那我们就可以知道,事实上这个人他本身就不相信佛、他本身就不相信法,那他怎么可能是僧呢?所以我们要知道,僧宝不是只是剃头着染衣叫做僧宝,而是他一定要相信有佛陀、有第八识,确实有律则,这样的话他才是僧宝,那我们才应该归依他。可是我们要知道,归依僧并不是归依于一个人,因为僧的意思本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家人而名为菩萨圣僧者,谓必须大乘别教法中之诸地菩萨,方有在家相之胜义圣僧也;若是未入地,则唯有出家人可谓为贤位僧,在家人虽已悟入般若而入菩萨数中,可名大乘通教圣人,然于未入地之前仍不得名之为僧也,唯除已入诸地。于二乘法中则唯有在家圣人而绝无在家僧也,非是菩萨故,不证道种智故,未受声闻比丘、比丘尼戒故。如是应知。4实义皈依上面已经说真正的皈依处,唯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