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一拜》10、(维那白)回向我今以此受持八关斋戒的殊胜功德,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普与众生,同生净土,齐成佛道。《一拜》(维那起腔,唱诵)受戒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有情速往无量光佛剎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一拜》 (原标题:八关斋戒仪轨) 三摩地

2018-07-22

)九、往生助缘想要求生净土的人,必须受持此戒。经上说,如果有人受持八斋戒,凭着这种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土,定能获得中品中生。(《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云: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我们说归依僧,终不归依于外道徒众的意思就在指我们要知道,我们归依的对象----在人间里面能够领导我们,来帮助我们迈向解脱,能够教导我们往生到诸佛净土的那个僧宝,他本身一定也是归依佛、归依法,也是归依于所有的大乘菩萨僧,表示他要归依于其他譬如说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些诸大菩萨,这样子的僧宝才是真正的僧宝。如果他只是剃头着染衣,结果口中所说的是,没有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我们说归依僧,终不归依于外道徒众的意思就在指我们要知道,我们归依的对象----在人间里面能够领导我们,来帮助我们迈向解脱,能够教导我们往生到诸佛净土的那个僧宝,他本身一定也是归依佛、归依法,也是归依于所有的大乘菩萨僧,表示他要归依于其他譬如说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些诸大菩萨,这样子的僧宝才是真正的僧宝。如果他只是剃头着染衣,结果口中所说的是,没有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我们说“归依僧,终不归依于外道徒众”的意思就在指我们要知道,我们归依的对象--在人间里面能够领导我们,来帮助我们迈向解脱,能够教导我们往生到诸佛净土的那个僧宝,他本身一定也是归依佛、归依法,也是归依于所有的大乘菩萨僧,表示他要归依于其他譬如说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些诸大菩萨,这样子的僧宝才是真正的僧宝。如果他只是剃头着染衣,结果口中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我们说归依僧,终不归依于外道徒众的意思就在指我们要知道,我们归依的对象--在人间里面能够领导我们,来帮助我们迈向解脱,能够教导我们往生到诸佛净土的那个僧宝,他本身一定也是归依佛、归依法,也是归依于所有的大乘菩萨僧,表示他要归依于其他譬如说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些诸大菩萨,这样子的僧宝才是真正的僧宝。如果他只是剃头着染衣,结果口中所说的是,没有 三摩地

2018-07-22

若口念心不念,与佛不相应,念到驴年,才能往生极乐净土。若是有人反覆阅读、思惟、练习,结果“忆”既不会,“想”也不会,“念”也不会。则可于拜佛时,用心“看”拜佛的这一念,是不是清晰地知道正在拜那一尊佛菩萨?就看住这一念,不让它中断,也不让佛号在心中出现。每一拜时专心看住,看这一念在我心中安住而不消失。如果不会看 三摩地

2018-07-22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段经文,主要是告诉我们,用无相念佛的忆佛方法来修定力,大势至菩萨以善巧的方法举例说明:当母亲想念远方的孩子时,这个念中并没有孩子的面貌、形相、语言、文字、声音的出现,但是母亲确实知道想念的是远方的那个孩子,不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我们说归依僧,终不归依于外道徒众的意思就在指我们要知道,我们归依的对象——在人间里面能够领导我们,来帮助我们迈向解脱,能够教导我们往生到诸佛净土的那个僧宝,他本身一定也是归依佛、归依法,也是归依于所有的大乘菩萨僧,表示他要归依于其他譬如说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些诸大菩萨,这样子的僧宝才是真正的僧宝。如果他只是剃头著染衣,结果口中所说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不当说涅盘无处可觅,当说涅盘常住,而且和五蕴有密切关联,所以五蕴不能说和涅盘完全无关,此涅盘就是本际,就是一个常住心,但不是我们现下所使用的这个心,这个能够了别这个三界的心;这个常住心,从来不入断灭,也不被出生,永远常住,依此而说小乘涅盘,得以破斥诸外道边见,不落有无,不落常无常,以世间所说常见和断见,都是依据现下这个意识心而立名,根本是于五蕴 三摩地

2018-07-22

然后我们来看,如果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极乐世界呢它是佛陀所说的一个净土世界,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的净土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净土世界是不是就没有五欲呢?并不是如此。净土世界有非常殊胜、非常妙乐的五欲等着大家,只是说这种五欲你不用刻意去追求,佛陀都会将五欲的世界引现给往生到净土世界的众生来受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知道,佛陀并不是要大家放弃你目前这个一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哪一天当你发起了宿命通,看到自己在这三世当中互相敌对的作为,甚至可能杀害了过去最亲近疼爱的子孙、家人却不自知,到时候会不会感觉到荒谬、错乱而痛苦万分呢?从以上的说明,我想大家应该都已经明了,佛弟子在生生世世当中,最重要的是要行菩萨道,为了成熟有情,来成就庄严自己的佛国净土,所以我们应该要学着平等的看待一切众生。因此,像是为了爱国保国而从军杀敌的 三摩地

2018-07-22

而大乘菩萨的修行之路则是要相当的长久,因为所有菩萨一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才能究竟圆满佛道;而成佛的唯一标准,是要净除第八识阿赖耶识当中烦恼障的现行以及习气种子,并且还要断除所知障的随眠种子;此外,还要以六度、四摄法来摄受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因为摄受有情共同修学菩萨道以成熟有情,就是在摄受自己的佛土、在庄严自己的佛国净土。一般说来, 三摩地

2018-07-22

何等为十?一色相如花,二世间无比,三鼻根不坏,四身离臭秽,五妙香清净,六往生十方净土见佛,七戒香芬馥,八世间慇重得大法乐,九生天自在,十速证圆寂;如是功德,以花供养佛舍利塔获如斯果。「若复有人,以鬘布施如来之塔,获十种功德。云何十种?一色妙如鬘,二身离臭秽,三形体清净,四生十方佛土,五戒香芬馥,六恒闻妙香,七眷属圆满,八诸根适悦,九生天自在,十速证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两次的「开示」,真的是令我这学佛念佛人,伤痛万分!念佛人皆知:当人病重的时候,不要去讲一些俗家言语,要开示:诸佛如来是最殊胜的清净地,要放下这五浊恶世的业报身,以专心致意的精神,念念阿弥陀佛,念念求生极乐净土;要病重人看破这五尘假有,世间无一可以留恋,一切志业也无可挂怀,不论是出入将相,救民济世,矜悯贫苦,总教它通通放下,何况一切眷属财物,诸多牵 三摩地

2018-07-22

第七、“佛法所教的往生净土,和其他宗教的永生天堂完全不同。”一般不够了解佛法的人说:基督教祈祷上帝,死后登天堂,和佛教念佛往生净土,并没有什么不同,这话表面上看来,好像不错,但仔细研究一下,就知道其中有很大的差别。佛教所讲的净土,却根本与此不同。佛法的宇宙观是无限的。大乘佛教,在开显诸佛广大庄严法界时,明白地说明宇宙的无限性。恒河沙数世界 三摩地

2018-07-22

此类例子很多,如修得四禅者依禅定之力坐脱立亡;又如无禅定证量的净土宗行者,见佛来迎而从容往生;乃至许多不学佛亦不修禅定之年长者,一生但行世间善法,一日忽然告诉儿孙我要走了,便无疾而终;其色身并无任何致命性损伤或病变,为何却没有了生命活动?为何不能重新开始生命活动?世间生物学家及医学家终不能解释。然而以上所列三种舍报(如来藏舍弃色身而去)的情况,皆是 三摩地

2018-07-21

中二智品摄受用身,说平等智于纯净土为诸菩萨现佛身故,说观察智大集会中说法断疑现自在故,说转诸转识得受用身故。后一智品摄变化身,说成事智于十方土现无量种难思化故。」(2-5,p.191)四、真如与如来藏之关系(一)真如是如来藏之所显性。《大乘入楞伽经》偈颂品第十之初:「依于藏识故,而得有意转;心意为依故,而有诸识生、虚妄所立法,及心性—真如;定者如是观,通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这时候小菩萨们就知道,应该不要再瞻留、留恋这个世界,都应该往诸佛净土来往生、来求生。因为贤劫本身还有九百九十六尊佛,我们下一尊佛是弥勒菩萨,将会在五亿多年以后来这个世界,来成就佛道;因此,一生补处的菩萨,然后衪都会在兜率天,所以我们应该让自己的心志坚定,往生兜率陀天,继续来追寻如来藏妙法。所以,即使是小乘法,都是有谈到如来藏,小乘法也有谈到弥 三摩地

2018-07-21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此地则为有诸佛塔;若复有人爱重此经,常随守护不离身者,是人应受一切世间恭敬、供养;是人当得宿命智通,能知过去无量劫事,不为一切天魔波旬之所扰乱;四天大王及余诸天常随卫护,一切诸佛及诸菩萨恒共摄受,十方净土随愿往生。金刚手!我今略说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功德如是,若广说者,穷劫不尽。”佛说此经已,金刚手等诸菩萨、天、龙、夜叉、乾达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