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复有四事:一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二者常乐称赞他人功德,三者常乐修集六念处法,四者勤说生死所有过咎。善男子!若有说言:离是八法得菩提者,无有是处。”〗讲记 菩萨修习成佛之道时要做到这四件事,但是仍然不能离开前段经文说的六度波罗蜜。这四件事,第一是亲近善友;恶知识一定会装成善知识的样子告诉你:“哎!修行不必那么辛苦啦!想要破参而发起般若智 三摩地

2018-07-23

六念正定聚劝乐修善。七念邪定聚拔令返本。八念诸饿鬼饥渴热恼。九念诸畜生长受众苦。十念诸地狱备受烧煮。菩萨如是思惟十念三宝功德。专念不乱。是名正念精进。”《六度经》云。“复有四种精进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勤于多闻。二勤于总持。三勤于乐说。四勤于正行。”5、经论语录中的精进事例在佛经、菩萨论著和祖师的语录、生平中记载了很多诸佛菩萨、历代祖 三摩地

2018-07-23

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种心者,或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者、修行六念者,或往生前已明心者,坐金刚台上品上生,不住莲苞中,立刻见佛,听闻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位在初地以上。凡此三辈九品往生西方极乐国者,皆是承蒙阿弥陀佛之威德与本愿而得度之有情,依弥陀悲愿而得度之有情,自心种识│阿赖耶识│所持有之功德与智慧法种,在阿弥陀佛慈悲哀 三摩地

2018-07-23

若人能观欲界无常,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悉无常,以是因缘,不求三恶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观已,见三不坚;以不坚身易于坚身,礼拜供养,来迎去送,自手施与,亲执福事,是名以不坚身易于坚身;以不坚财易于坚财,能自食用亦以布施,供给病瘦行路之人,供养沙门、婆罗门等贫穷下贱,是名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以不坚命易于坚命,修于六念、慈悲喜舍,证四真谛;善能观察生老病死,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2〈二庄严品〉第12云:【所谓六念:念佛法僧、名智庄严,念戒施天、名福庄严。】因此布施、持戒、生天之法乃学佛当菩萨者应该时常精进修行的。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三辑第98页中说:修菩萨行,当然要念念想到布施,要随时随地布施:起了妄想,就把妄想布施掉;起了贪,就把贪布施掉;起了瞋,就把瞋布施掉。这样子念施,对你不能得利吗?财施上也一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念又可以用六念来作说明,六念的前三个就是忆念三宝——念佛、念法以及念僧;除此之外,另外还要念施、念戒、念天,也就是要经常忆念着要布施、要持五戒、要修十善业道,并且应该要自我期勉:生生世世都不忘记修行成佛的大目标。这就是念心。佛陀教导我们说,如果能够以至诚心来修学念佛,当我们遭遇到种种恶劣不清净的因缘的时候,就能够远离这些境界,并且增长 三摩地

2018-07-23

复有四事:一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二者常乐称赞他人功德,三者常乐修集六念处法,四者勤说生死所有过咎。善男子,若有说言,离是八法,得菩提者,无有是处。诸经说法虽有文辞用语异同,然验证发心,赞叹发心,诸经同说,实为大事,学佛第一件重要大事,不应轻忽漠视,以为发不发菩提心,作不作菩萨,受不受菩萨戒,都是可以缓一缓,都是可让佛菩萨自动来摄受我,佛菩萨应该明 三摩地

2018-07-23

复有四事:一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二者常乐称赞他人功德,三者常乐修集六念处法,四者勤说生死所有过咎。善男子!若有说言:离是八法得菩提者,无有是处。”〗讲记 菩萨修习成佛之道时要做到这四件事,但是仍然不能离开前段经文说的六度波罗蜜。这四件事,第一是亲近善友;恶知识一定会装成善知识的样子告诉你:“哎!修行不必那么辛苦啦!想要破参而发起般若智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二节禅净双修之事例凡究竟解脱之大乘禅者,皆无所住而生其心,以无住生心故,六念俱足,所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此六念之首为念佛,念佛则通于净土。其余五念亦皆通于净土。而究竟解脱之大乘禅者,明见佛性,几乎无余,乃能证入佛之知见,因此证得唯心净土。是故,禅与净土可以互通。在佛教史上,有许多禅师鼓吹念佛,事实上参禅人亦宜多拜佛念佛,以为入门 三摩地

2018-07-23

若人能观欲界无常,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悉无常,以是因缘,不求三恶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观已,见三不坚;以不坚身易于坚身,礼拜供养,来迎去送,自手施与,亲执福事,是名以不坚身易于坚身;以不坚财易于坚财,能自食用亦以布施,供给病瘦行路之人,供养沙门、婆罗门等贫穷下贱,是名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以不坚命易于坚命,修于六念、慈悲喜舍,证四真谛;善能观察生老病死, 三摩地

2018-07-23

复有六法二庄严因,所谓六念,念佛法僧名智庄严,念戒施天名福庄严。善男子!菩萨具足是二庄严,能自他利为诸众生受三恶苦。《大集法门经》卷1:复次,三种福事成就慧行,是佛所说:谓布施庄严成就慧行,持戒庄严成就慧行,禅定庄严成就慧行。《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经》卷1:「告迦叶波:『有四种法,生菩萨无量福德。』迦叶白言:『云何四法?一者恒行法施心无悋惜,二者起大悲 三摩地

2018-07-23

若能三心具足的话,他必能上品上生,经中还说或者有一类众生乃是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能够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而回向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行者他当来亦得往生。所以上品上生是摄受已经证悟的菩萨,或者是淳善的大心菩萨,何以如此呢?我们来看一下上品上生具备的条件中: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心必须具足的发起!但是这三心的具足,那必须真正证悟了以后才容 三摩地

2018-07-22

常修六念。[8]音想归礼十方一切佛法僧宝。愿以自身。普代受苦。有所违犯。想对诸佛。发露悔[9]性。如是自作。亦观他为。又得菩萨胜神通者。化作种种诸变化事。往于十方佛僧所摄大福聚。常修无量。亦劝他为。三于圣教憎背有情。除其恚恼。四处中住者。令其趣入。五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六已成[10]就者。令得解脱。为欲成[11]辨后四种故。复修六种方便善巧。一随顺会通。二共立要 三摩地

2018-07-22

佛在《优婆塞戒经》中,还开示说:复有六法—二庄严因,所谓六念:念佛、法、僧,名智庄严;念戒、施、天,名福庄严。(《优婆塞戒经》卷2)六念法的念佛、念法、念僧,是属于智慧庄严;而念戒、念施、念天,是属于福德的庄严;这六念也是庄严菩萨福德与智慧的因。先来说属于智庄严的念佛、法、僧。菩萨六住位之前,都是在外门修学六度万行,这当然也包括初住位之前的十信 三摩地

2018-07-22

佛法当中也有所谓的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佛是什么?念佛就是要思念佛的种种功德,思念佛的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思念佛的功德庄严,还有思念佛不断地救拔一切众生的那个慈悲。另外要念法,念法这个法就是我们在佛教当中修学的轨则,要以这个法作为轨则。那么要修学当然就要时时专心的系念能够除掉爱欲尘劳、种种烦恼的这些的苦。那第三呢,是要念僧, 三摩地

2018-07-22

】三者【常乐修集六念处法。】(念佛、法、僧、戒、施、天)四者【勤说生死所有过咎。】善男子!若有说言离是八法得菩提者,无有是处!】】以上论文供大德参考指教,关于轻戒、重戒之部分,末学是从严斟酌而论,仅供大德参考,若与各位所传所受持之戒本内容有出入者,应以戒本说明为主。(结束)(原标题:学佛之人应对酒戒之轻与重罪的认识)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2〈二庄严品〉第12云:【所谓六念:念佛法僧、名智庄严,念戒施天、名福庄严。】因此布施、持戒、生天之法乃学佛当菩萨者应该时常精进修行的。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三辑第98页中说:修菩萨行,当然要念念想到布施,要随时随地布施:起了妄想,就把妄想布施掉;起了贪,就把贪布施掉;起了瞋,就把瞋布施掉。这样子念施,对你不能得利吗?财施上也一 三摩地

2018-07-22

六念的前三法是念佛、念法、念僧。能忆念佛,忆念法、忆念僧,表示此人于三宝信心具足,已经生起正信,过了仰信、迷信的阶段了。真正的信受三宝之后,若能依止三宝修学,证得二乘菩提的解脱智,乃至证得大乘菩提的实相、般若智慧,就是有了智庄严。但是智庄严的获得,光是念佛、念法是不行的,往往还得念僧。乃至念凡夫僧都有益,除非所念的凡夫僧是破戒人、贪爱者。如果不是破 三摩地

2018-07-22

在六斋日修六念法门一、念佛:佛为慈悲导师;二、念法:法为诸佛之母。(念三十七道品诸法、四弘誓愿等)三、念僧:僧为人天福田;四、念天:天上长寿安乐;五、念戒:持戒三业清净;六、念施:普施一切贫穷;受八戒斋的目的受八关斋戒时要如法受持,坏八戒斋者也不许受戒(指优婆塞戒)。其实八关斋戒真正的称呼应该叫做八戒斋,主要特点是持斋,也就是七戒之外再加上不非时食 三摩地

2018-07-22

若人能观欲界无常,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悉无常,以是因缘,不求三恶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观已,见三不坚;以不坚身易于坚身,礼拜供养,来迎去送,自手施与,亲执福事,是名以不坚身易于坚身;以不坚财易于坚财,能自食用亦以布施,供给病瘦行路之人,供养沙门、婆罗门等贫穷下贱,是名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以不坚命易于坚命,修于六念、慈悲喜舍,证四真谛;善能观察生老病死,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3   4   下一页»   共77条/4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