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九)普贤菩萨要大家抛弃一切心中犹疑的垢染,一心专注地听祂开示诸佛如来圆满六度及十度波罗蜜多,解脱一切烦恼尘垢,成就真实不虚妄的法道。那另外在《长阿含经》里面也记载了世尊告诫弟子们,日常的生活行住坐卧、饮食、便溺一切的作务中,都要依于佛陀所授的律仪轨则,常念一心,不失威仪,这样子摄心精进于道业,这样才是一心。佛陀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2 |
|
以菩萨所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这六度来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还有禅定这五度是属于福德,般若一度则是属于智慧。以佛菩提道又称为大菩提道,也就是含括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二主要道的,菩萨修学成佛所必须经历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二阶位来说,十信位经历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对佛法僧三宝以及因果法则的信心;有了信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而且,菩萨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在七住位明心的时候,能够证得法界实相心;七住位之前是外门广行六度万行,七住证悟明心以后,而证得法界实相心,因此发起了般若的总相智;而这个智慧是不共外道凡夫以及二乘人。然后菩萨于见道后,转依第八识如来藏的清净体性,而于内门中广修六度万行,这样在三贤位中努力的伏除性障,努力的熏修智慧,以及广集福德;这样满足初地菩萨该有的智 | 三摩地 2018-07-22 |
|
因此,对于菩萨行者来说,第八识如来藏当中的业种的消除,就在这样接近两大无量数劫,也就是三十分之二十三的内门广修六度万行的过程当中,证悟菩萨靠这些因缘来摄受众生。因此说,实相忏悔灭罪的要领,自己能够转依无罪性的如来藏才是重点。如果证悟之后,还是依于过去的恶见,依于自己所造恶业的习气性障而行,那就不是真实的转依、真实的证悟,因为他的转依并没有成功;既然 | 三摩地 2018-07-22 |
|
在这些法有疑的情况之下,就会退舍于善根的修集,退舍于菩萨六度的修学。我们知道说善根之首就是信根,如果说于佛、法、三宝有疑,可是却是只听信上师的话;只听上师的话,那么同时呢,这个时候就会不信因果。因为上师本身,他如果不是以三宝为尊崇,而是把上师本身推在三宝之上,认为上师是高于三宝的,表示他是没有在依循三宝所传授的法教在修学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位佛,他敢 | 三摩地 2018-07-22 |
|
譬如说行六度,那行六度,一个人想要行六度,譬如说想要行布施,如果你不是在五浊恶世,你有什么机会行布施?你到天界去,譬如说在初禅天,大家都在定中,你要行什么布施给众生?也就是说,你要行六度,就必须在五浊恶世当中。那行六度是成佛道的必经之路,所以当然一朵莲花最后要开花成果,当然要经过六度,那六度一定要在五浊恶世当中来行;所以用莲花出于淤泥来譬喻如来藏, | 三摩地 2018-07-22 |
|
反过来说,如来藏也不会因为我们菩萨修行了六度法,修行了四摄法来跟众生结善缘,结善法缘而来累积自己的功德、福德;不会因为我们修集这一些清净的种子,而如来藏摄持了这些种子,祂就变得更清净,这就是《心经》所谓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道理。能够满足《心经》所说的这三个要件这一个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心,当然也是绝对所说的不会违背于《金刚般若波 | 三摩地 2018-07-22 |
|
9、亲近恶友懈怠乱心10、乐处无明不信六度11、不乐修褔不观生死12、常乐受持他人恶语13、复有众生发菩提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闻无量劫苦行修道然后乃得,闻已生悔,虽修行道,心不真实。14、无有惭愧15、不生怜愍16、乐奉外道,杀羊祀天。17、虽有微信、心不坚固,为五欲乐造种种恶。18、倚色命财,生大憍慢。19、所作颠倒不能利益20、为生死乐而行布施21、为生天乐受 | 三摩地 2018-07-22 |
|
我们应当知道的是,各个宗派都不应当独立的立宗,应当回归于一佛乘的全面修证,应当依世尊的六度方便,先修福德,同时熏习正知正见,以期证法,然后才能够深入。(原标题:如何看待佛门中的宗派问题?) | 三摩地 2018-07-22 |
|
所谓的佛宝就是指菩萨曾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证悟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得到般若实相智慧之后,能够不惜身命、勤修六度,直到万行,最后在菩提树下降伏魔军,断尽烦恼障以及所知障,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时候如来藏当中的种子不再有变易,已经究竟清净,微妙寂静,这时就称为无垢识、清净法身。佛陀具足三身、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智圆明等无量无边的真常功德,能够在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但是其实分宗立派对真正的佛法来讲,是不适合的;因为对于菩萨而言,应当是要依照佛的施设,依六度万行乃至是十度万行,全面地来修证佛法或者是说修学佛法。再加上说,毕竟各个宗派它主要的法义其实都只是佛法中的一部分而已。可是刚刚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多半是因为自己的心性、环境,所以就选择了某一个宗派。当然除了自我原因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那就是说假如当世没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一个叫作知宿命定,知宿命定的意思是说菩萨在修学的过程里面,他会因为修学六度波罗蜜,他会逐渐成就他的一些境界——禅定的境界还有智慧的境界,他能够逐渐依于修学的功德,逐渐了知宿命。这了知宿命不一定是宿命通,当然也不一定是宿命明,因为宿命通与宿命明,它是可以一世一世去观察每一世的,那个是宿命通与宿命明。能够知宿命的意思是说,菩萨能够依于观察因果 | 三摩地 2018-07-22 |
|
供养如来形像以后,不要随便看轻自己,也不要对三宝起轻视想;如果对三宝起轻视想,表示自己对三宝没有具足信心,仍然是十信位未满足的菩萨,犹待菩萨去十信位的功德,未来才有机会转入十住位,广修菩萨六度。又菩萨对如来生身、舍利、形像、塔庙供养时,应该自己亲自去作,不应该叫别人去作。譬如你准备好香花果等供品要供佛,可是叫别人来帮你供佛,由于是两个人共同完成供养 | 三摩地 2018-07-22 |
|
第六度的般若当然更是智慧庄严。先要说证得般若总相智之前——也就是说还没有明心之前,其所经过蕴处界虚妄的观行,当然能够心得决定的时候,难道不是因为已经有证得出世间法的初分智慧吗?这个时候的智慧,安住在蕴处界虚妄的事实而不改易,所以才称之为三昧,指的是智慧上的心得决定。随后,在这一个基础之下,因为熏习实相法的正知正见,在寻寻觅觅舍妄寻真的过程 | 三摩地 2018-07-22 |
|
菩萨六度法之中的第六度叫作智慧到彼岸,这个智慧两个字,是随着世俗法而从梵语的般若翻译而得;然而,其实般若的意涵,是较世俗的智慧二字要来得更加宽广的。就好像常常会听到人家称赞说:某甲是很聪明的;也就是说,是在称赞某甲是很行的。而这种世间的智慧可以是有很多方面,这表示说,其实世间的智慧就已经有很多层次。譬如说:有时候说某甲的数学是很棒;有时候说某甲的手 | 三摩地 2018-07-22 |
|
以这个譬喻来看待有情众生,众生的心性调御到最后,最尊贵的境界就是完全除掉我见、我执、我所执,所有的愚痴与障碍能够被佛菩提道六度或者十度波罗蜜的方便善巧所调伏,准确地快速成就不可思议的解脱功德,让八识心王各个心王都能够发起真如用自在的运用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等心所法,去利乐有情永无止尽,那就是成佛的境界。因此佛陀不舍娑婆五浊恶世的众生,以刚强之语、 | 三摩地 2018-07-22 |
|
因为菩萨在度众的阶段中,有一个事情他是非常明白的,那就是利他自利;看起来似乎只是自己一直在为众生付出,可是就正当在为众生付出的同时,自己的福德增长了、智慧增上了;而这也是菩萨六度之中,福智互相增进、互相含摄的道理。当菩萨更深一层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当然一定是会尽己所知世语世事以化众生、心不贪着。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应当是要以正知正见化导众生、令入 | 三摩地 2018-07-22 |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菩萨从十信位满足之后,依然是从布施等六度继续修学,因为还没有跨进亲证如来藏这个门坎,此时仍然称为外门六度万行。此时,对于人天善法等也是应该要修学的,而其中有通于外道法的部分。但此时的清净三归依却是不共外道,虽然只是在外相上世间的住持三宝上来归依,却是在这样的趣向过程中,使得菩萨分证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因缘一分一分地成熟, | 三摩地 2018-07-22 |
|
说的是:菩萨起心动念正在进行布施事业之时,是同时具足六波罗蜜的;换句话说,就是六度互相含摄的。简单地说明:菩萨正在行于布施之时,看到众生因为获得所施而除去了怖畏,心中生起了欢喜,进一步发心再作布施,而这样的过程,不妨也是精进所摄;当众生或者对其布施的事相有所误解而产生了纷争的时候,菩萨秉持的不去侵扰众生的摄律仪戒而有了忍辱,不去与众生作计较;一次次 | 三摩地 2018-07-22 |
|
各位就可以了解:布施等六度之法,虽然有的看起来属于福庄严,有的看起来属于智庄严,但是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的开示:福德庄严即智庄严,智慧庄严即福庄严。所以六度等法都是兼有福德与智慧庄严的。也可以说,福德与智慧两者是互有依凭或者是含摄的。何以见得?我们接下来就看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之中的一段:【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 | 三摩地 2018-07-22 |